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引导策略
2019-01-30温江瑞
摘 要: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引导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本文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之后重点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身心成长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并增强其法律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并对相应的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作用,基于此,本文则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引导策略展开讨论。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坚持一定的教学原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在初中道德与发治教学中,首先应该坚持以情施教的原则。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被看做是提升初中生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够通过自身的思想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使得学生的心理认知逐步提升,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自身的个性,如坚韧不拔的性格、乐于助人的品质、依法行事的风格等。又如,对于教师而言,其自身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及其相应的行为体现会对学生的行为模式形成造成明显的影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模式会在无形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道德及法治观念形成,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坚持以情施教的原则。其次,坚持实际出发原则。实事求是是初中德育与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初中教师而言,针对德育与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骛远,在充分了解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并做好每一环节的控制。教师要能够站在初中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受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律认知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为此,初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全面的调查走访,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相应的教育活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所开展的教育工作应该面向全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不应该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论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体,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要能够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其思想道德及法律知识水平。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引导策略探究
(一)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其自身往往就是初中生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在日常教学以及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例如,在师生的日常互动中,教师要能够表现出主动帮助别人、懂得尊重他人,进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模式进行模仿,并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个性塑造。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重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工作,在交流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而且,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要能够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例如学生在谈及自身兴趣时,教师要耐心聆听,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别人,还可以通过这方式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在听完学生的陈述之后,教师则应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合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要通过罗列事实的方式,告诫学生作为中学生应该培养哪方面的兴趣,如运动、学习,而又应该克制哪方面的不良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少年有梦》这一节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培养自身兴趣,进而明确自身的努力和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此外,要学会鼓励学生。教师要能够通过对学生的科学鼓励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再者,教师要围绕特定的主题和学生定期进行对话交流。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以“友情”为主题开展相应的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丰富的阅历为基础,通过罗列真实事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并告诫学生,友谊并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付出和尊重,并寻求一份情感寄托,在与朋友交往中,要表现出对朋友的尊重,而在朋友的选择中要做到慎重,在认定朋友后,则要做到坦诚相待。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并不断提升学生德育成效。
(二) 榜样激励
通过榜样激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定期开展学习交流课,在这一交流课中,主要内容是进行名人故事分享,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对国家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也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课下全面搜集资料信息并在课上向同学分享,通過这种方式,为学生设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例如,向学生分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以此激励初中生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迷失自己,又如分享孔融让梨的故事,以此引导初中生学会谦让、尊重等。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座右铭,并时刻激励自己。在学习交流课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人物和时间,比如消防英雄的故事、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等,通过这些人物故事的分享,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班内设立竞争机制,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特定阶段的努力目标,如每一学期做十件好事,针对完成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
(三) 在课堂教育中完善法律生活体验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利用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法治学习中去,真切感受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并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例如,针对法治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立模拟法庭,所设立的模拟情境中要以某一真实案例为背景,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相关内容,并通过提前准备明确自己的观点,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台词,将真正的庭审过程中的辩论词进行简化,并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辩论,通过这一形式,促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案例审理过程,并亲身感受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在法庭模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法治学习效果。
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定期为学生进行课堂案例剖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律在我国社会管理中的实际效力,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確的法治观念。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法律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在任何时候,当自身权益遭到侵犯时,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权益维护。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隐私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正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正通过对我国的《民法通则》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出于网络隐私保护方面的考虑,修改或增设相关条例,进而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内容。在具体的条例修订过程中,通过修改或增设相关条例来明确网络隐私权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得网络隐私权成为新形势下基本人格权的内容之一。而且,在修订的法律条例中明确网络隐私所包含的内容,并针对网络隐私侵权形式进行概括,其中应该明确指出网络用户以及网络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认定方式及相应的处罚方式。在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过程中,所设立的条例内容应该与我国《宪法》《民法通则》以及传统相关法律法规的逻辑结构保持一致,在所修订的新条例中突出网络隐私侵权的特点,进而真正发挥立法保护的实际作用。通过上述一系列内容的介绍,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能够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使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学习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能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具体而言,所树立的法律意识重点应该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树立平等意识。在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强调法律的平等性,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中,法律效力不会因为个体的社会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应该受到制裁。第二,树立诉讼意识。在法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初中生认识到,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则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利用这一方面的教育活动,引导初中生学会正确地使用法律,并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理性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 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促进初中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初中教师要能够明确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并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在持续性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蒋国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7).
[2]徐志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
作者简介:
温江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迭部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