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就业教育
2019-01-30林巧微
林巧微
摘 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学在提高中职生语文水平、深化人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问题,因而在语文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渗透就业教育的内容,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和教学对象学习现状的基础,考察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并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就业教育,为中职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养;就业教育;个人实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42-02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还要关照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以期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生活与岗位需求。在中职语文的课堂中渗透就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从而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相关指导。语文教学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深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中职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重要过渡期,对学习目标、就业导向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能够利用的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其掌握技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能发挥所长、实现自我。
一、深化人文素养,树立合理目标
中职生走进社会开始择业、就业时,公司考查他们的不仅是工作能力和相关技能,还有其道德修养与习惯品质。就内在修养来说,中职语文教学发挥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很多中职生觉得自己以后就是去做一般性的工作,给他人打工,因而觉得只要锻炼好技能、卖苦力就可以,实则不然。如果只有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自主意识,那么就业之路可能也不会长远。
着眼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工作,将人文理念渗入课堂中,教导学生要重视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与丰富,让学生明白招聘单位要的不是工作机器,而是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有关创业、就业的人物传记或文学作品来为中职生们介绍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就业趋势与工作情况,使学生对就业导向有一定的把握,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多阅读书籍,增加自身的文学底蕴。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也是有所帮助的,而这种人文素养的积淀则在中职语文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
此外,有的中职生所学习的专业并非是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而且毕业以后他们也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而阅读文学或传记作品、观看相关纪录片或电影等,有助于他们重新确立职业目标,做好自我规划。当然,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要让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过高,要让他们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结合自身兴趣、家庭、工作期望、学习能力等各个条件来做好合理的就业目标规划。更重要的是,成功者的奋斗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斗志,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树立理想和目标,并为之积极汲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二、增加互动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中职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就业需求,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交流机会。在中职生今后的求职生涯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同时,还要能够利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因而在中职生的就业教育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事先考虑交流效果,不管是课堂里的片刻交流还是专门组织的交流讨论会,都应该制订合理高效的交流计划,提高学生之间交流的效率。如果是组织专门的交流会,那么教师可以把就业话题分为就业现状、就业方向、就业条件需求、就业中的自我提升等,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互动效果。中职语文课堂上关于就业的交流讨论不是让学生说无用话,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
例如,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就业方向,每个学生想要从事的方向不同,有的学生想往计算机方面发展,有的想从事服务业等,不同的思想在一起碰撞,有助于扩展学生们的眼界。教师可将这种交流形式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如在课前三至五分钟安排一个演说活动,让班里学生轮流发表自己对就业的期望与认识。若时间充足,还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演说人的话提出一到两个问题,促进课堂的直接互动,拓展学生的职业认知视野。中职教育本就与社会衔接关系密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机会:一则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与人交流的自信心;二则密切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的就业知识,开阔了他们的择业视野。
三、立足基本教材,统筹知识能力
不论中职生将来从事哪一个行业的工作,缺乏语文知识都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因为每个职业都需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对基础字词、基本语言交流知识的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落到实处。比如,教材中的古诗词及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诗词与古代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材中这类文章的作者都是古代的大家名士,或学问渊博,或为人师表,或境界高深,或遗世独立。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古人的高尚情操,并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斗志。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他们讨论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看法。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写人记事的散文或小说,对这类文章展开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中领略人物的情感力量与道德情操,更好地培养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信念。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文章是教学的重点,如《敬业与乐业》《那一年,面包飘香》等,教师讲到这类文章时要多向学生提问,测测他们对课文的领会程度。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教材课文,中职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如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写文书、计划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语言表達能力,包括在就业过程中与上下级、同事、客户等沟通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语言交流会,先给定一个面试题目,然后挑选学生发言,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指导学生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总的来说,学习基本教材对中职生而言是一种知识输入,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则是一种重要的输出能力,知识与能力统筹、输入与输出结合,才有助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在就业教育渗透方面的效率。
四、改革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在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一般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标准,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至关重要。怎样改革评价体系?
首先,可以采取匿名調查的形式,面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应涉及广泛,并且与就业教育相关,如问学生“是否需要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在语文课堂上以何种方式呈现更好”等。收集学生的意见,有助于对课堂教学做出改进。其次,要对中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作细致的考查,设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知识水平、道德素养与教学成果等。同时,不仅需要设置专门的考察组进行评估,还要兼顾到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同年级教师、教师本人等参与评价。再次,学校或教育单位可以综合学生意见和教师表现,对教学评价体系重新进行定准,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师培训、教师进修等项目活动,促进中职语文教师整体性的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本人也要及时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位,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语文教师来说,文学基础素养不可或缺,这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奠定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除了学校的评估与培训,语文教师要坚持自主提升、终身学习,对语文教材深入把握,还需要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能够积极接触各行各业,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然后,教师还要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发散。教师素质不仅表现在其专业与能力上,还体现在其个人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中,即是否以生为本,是否关爱学生。教师要负起职业责任,做好教师本职工作,体现良好的师德师风。
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就业期待,经常给学生讲讲就业故事,或者结合自身经历来说一说自己的教学经验、说一说自己周围人的从业经历等,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子要生动真实、贴合实际,才能够让学生对就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还应当与学生进行个人对话,或者把就业目标相似的学生分小组集中起来进行交流,给学生做一些就业方面的具体指导。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对症下药,处理起来更为高效;同时,又能加深中职语文教师与中职生之间的联系,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营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规划的具体认知,而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养成良好习惯、把握就业导向,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心理,了解学生个性,并定期组织相关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增加择业自信与就业主动性。
在做好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与认知水平,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并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学生在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增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塑造正确价值观以及树立理性目标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杨 波.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的缺失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28-29.
[2]卢林华.试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就业教育理念的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17(33):411.
[3]孙国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分析[J].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11):88.
[4]陆 静.浅谈就业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