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组织ER表达情况及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研究

2019-01-30李辉刘丽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平滑肌外周血肌瘤

李辉,刘丽伟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一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达233~455/1万人左右[1]。临床上子宫肌瘤治疗后的总体病情缓解率较低,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在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发现,细胞生物学因子的改变可能在促进瘤体的增大、平滑肌细胞膜受体敏感性的改变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的高表达能够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等,进而促进瘤体的形成[2,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激活,能够通过诱导下游雌激素信号通路的上调,增加瘤体纤维成分的增生,促进包膜的形成[4,5]。部分研究在探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已经揭示了ER受体与子宫肌瘤的发病关系,认为高表达的ER受体是促进肌瘤发生的重要风险,但关于IGF的分析研究不足。为了进一步揭示IGF等因子与子宫肌瘤的发病关系,从而为临床上子宫肌瘤的综合性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子宫部分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相关指标的表达,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子宫部分切除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年龄≥18周岁;⑵因子宫肌瘤或器官脱垂等因素行子宫部分切除者;⑶无其他盆腔病变者。排除标准:⑴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⑵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5例,年龄19~50岁,平均36.23±4.79岁;观察组85例,年龄 20~48岁,平均36.25±4.38岁。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采集空腹静脉血约5ml并分作两份,一份自然抗凝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GF-Ⅰ、IGF-Ⅱ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具体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采用石蜡切片脱蜡至水,采用离子水进行反复洗涤,加入牛奶液体封闭抗体,封闭时间为5min,加入ER蛋白抗体(鼠来源,ABCUM公司),37℃孵育2h,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滴加荧光染色标记的二抗抗体 (购自abcum公司),37℃孵育30min,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进行洗涤,采用南京凯基生物制剂公司生产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封片,镜下观察。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ER表达。比较不同特征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ER表达的差异,分析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ER表达的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ER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ER表达的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和ER阳性表达的比较 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组织ER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和ER阳性表达的比较

2.2 不同特征子宫肌瘤患者IGF-Ⅰ、IGF-Ⅱ水平和ER阳性表达的比较 表2显示,未绝经、肌瘤数目≥2个、肌瘤直径≥5cm的子宫肌瘤患者的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组织ER阳性表达率较高,不同年龄、生育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组织ER阳性表达率无差别。

表2 不同特征子宫肌瘤患者IGF-Ⅰ、IGF-Ⅱ水平和ER阳性表达的比较

2.3 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及ER表达的因素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绝经、肌瘤数目是影响子宫肌瘤患者的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组织ER阳性表达率的因素。见表3。

表3 -1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水平的因素分析

表3 -2影响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Ⅱ水平的因素分析

表3 -3影响子宫肌瘤患者ER表达的因素分析

3 讨论

多种因素均可以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平滑肌细胞敏感性的上升和子宫肌瘤的发病。在年龄大于35岁的育龄期女性人群中,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更高[6]。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性的治疗措施如高频消融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子宫肌瘤的常规治疗领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反复子宫肌瘤手术导致的经济、心理负担及个体创伤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7,8]。本研究通过对于子宫肌瘤发病过程中相关蛋白水平因子的表达分析探讨,一方面可以为临床上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另外可以为临床上子宫肌瘤患者的综合性药物治疗或者疾病的预防等提供依据。

IGF-Ⅰ、IGF-Ⅱ是生长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间质细胞成分的促增殖作用,能够提高子宫平滑肌细胞的持续性增殖及间质成分的纤维化,并为肌瘤病灶增大过程中的新生血管的形成、血流灌注的保障等提供前提。相关基础方面的研究也显示,IGF-Ⅰ、IGF-Ⅱ能够通过对于平滑肌细胞DNA的诱导扩增作用,提高平滑肌细胞DNA上游转录启动子及增强子的活性,促进平滑肌细胞纺锤体分离、提高细胞分裂的速度[9,10];ER主要表达于卵巢上皮、子宫内膜上皮及子宫平滑肌细胞膜表面,在与配体结合的过程中,可通过下游ER/AKT信号通路或者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提高平滑肌细胞持续性增殖形成瘤体的风险[11]。部分研究已经揭示了ER的表达在影响到子宫肌瘤的形成、复发等方面中的价值[12],但对于IGF-Ⅰ、IGF-Ⅱ的探讨较少。

本研究通过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及免疫组化分析研究方法发现,在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中IGF-Ⅰ、IGF-Ⅱ的表达浓度明显上升,同时在肌瘤病灶组织中ER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高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IGF-Ⅰ、IGF-Ⅱ或者ER的异常表达可能均影响到了子宫肌瘤的病情进展或者发生过程[13]:⑴IGF-Ⅰ、IGF-II的高表达对于子宫肌瘤的增殖影响,能够通过增加平滑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受体的敏感性,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修复过程的激活和平滑肌细胞间质成分中Ⅳ型胶原纤维的增生;ER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的提高,可以影响肌瘤组织变性、体积的改变过程,并能够协同刺激新生毛细管内皮细胞的移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增加肌瘤病灶组织的血流灌注。王波等[14]研究者在探讨了73例样本量的子宫肌瘤患者,发现IGF-Ⅰ、IGF-II表达水平可平均上升25%以上,同时患者的肌瘤病灶范围越大、病程越长、治疗后的肌瘤复发率越高,IGF-Ⅰ、IGF-II浓度越高。在探讨相关指标与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过程中发现,在未绝经、肌瘤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的患者中,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组织ER阳性率均较高,这提示了相关指标与肌瘤患者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而其中的机制则主要考虑与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对于肌瘤周边平滑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调控影响有关,同时未绝经患者体内残存的性激素活性较高,ER受体的活跃程度或者阳性表达率也可显著上升[15]。但本次研究并未发现合并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对于子宫肌瘤患者体内相关指标的影响,提示基础性疾病并不能影响到体内生物学因子的活性。最后,本研究发现是否绝经、肌瘤数目是影响子宫肌瘤患者的外周血IGF-Ⅰ、IGF-Ⅱ等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提示了IGF-Ⅰ、IGF-Ⅱ等与子宫肌瘤患者的病情关系。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IGF-Ⅰ、IGF-Ⅱ水平和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患者是否绝经和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猜你喜欢

平滑肌外周血肌瘤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