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生态视角看汉英语码混用

2019-01-30张先亮赵婧萱

关键词:混用汉语现象

张先亮, 赵婧萱

(1.浙江师范大学 国家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态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语言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纳·豪根(Einar Haugen)于1972年提出,主要研究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后,语言生态学逐渐发展,并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语言生态学又称生态语言学,其研究涵盖了自然资源的开发、被边缘化社会群体的授权及多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化的和谐共处。[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也是语言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语言与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包括语言变体)转换使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般来讲,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两种语言的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2]汉英语码混用就是指在句子中汉语和英语的语码互相转换使用的现象。本文特指在运用汉语时,出现英语语码的现象,该现象是汉语和英语和谐共处的现实反映。

任何语言都置于一个与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须臾分离的生态环境中。语言与它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47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与语言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汉英语码混用中也存在非生态的情况,它既不利于语言的和谐共处,也不利于语言的和谐发展,需要加以规范。

一、汉英语码混用与生态环境

今天的环境变了,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可偏偏在不知不觉中又创造出了许多汉英语码混用的表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4]汉英语码混用与语言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包括内生态环境和外生态环境,[3]48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内生态环境

语言的内生态环境主要由语言系统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单位构成,汉英语码混用与之联系紧密。

每个汉字都有其对应的汉语拼音,人们在碰到不会写的汉字时,往往会用对应的拼音代替。这样,在汉语句子中就会出现拼音字母。英语单词与汉语拼音具有相似性,使用的都是拉丁字母。所以,在汉语句子中出现英语单词也不会显得突兀,这就为汉英语码混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内生态环境中的词汇因子是造成汉英语码混用的重要原因。由于文化的差异及社会的发展,有些新事物在汉语系统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属于“有实无名”,即存在这样的事实、现象,却没有指称它们的语言符号。[5]但英语中却有对应的语言符号,这就为汉英语码混用创造了条件。比如本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但汉语没有这一名称,只能用英文“SARS”来表示。虽然人们创造了一个词——非典,但却因不能准确表达此病毒的内涵而受到医学界的质疑。又比如2017年任天堂游戏公司在中国首发旗舰产品Switch的游戏机,同样由于汉语无对应名称,故而将该产品称为“任天堂Switch”。

同样,由于文化的差异,汉英在表达上并不完全对等,汉语中用于表达某事物的一个词,在英语中可能不止一个,且每个词的意义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直接使用汉语表达,这些细微的差别就体现不出来,在表意上会显得不够准确。这时,往往会夹用英语以达到准确表达之目的。比如汉语的“论文”一词,英语有paper和dissertation,虽然它们都指论文,但仍有区别:“paper”一般指课程论文或研究某一方面的论文;“dissertation”指毕业论文或者学位论文,较为正式。所以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相互交谈时往往会说“我马上要交paper了”或“我马上要交dissertation了”,而一般不说“我马上要交论文了”。

在汉英语码混用内生态环境中,还有加入英语语法成分的表达情况,多见于网络语境中。如:

(1)这个夏季,我们恋爱ING(搜狐网,2016-07-02)

(2)蜂神的生活状态:吃饭ing,吃饭ed@二货峰(新浪微博,“桃花源的村民”的微博,2013-12-10)

(3)阿宝’s小小感受(网易博客,“我们的国贸111”的日志,2012-07-04)

例(1)是在汉语动词后加英语现在进行时“-ing”,表达正在恋爱的意思;例(2)是在汉语动词后加上英语表过去式的“-ed”,以表达吃了饭的意思;例(3)是英语的所有格“’s”与汉语语码混合使用,表达“……的”的意思。

(二)外生态环境

语言的外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3]48其中人群系统和社会系统与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关系最为密切。

1.人群系统

人群系统是创造语言的主体,也是运用语言的主体,[3]164其与汉英语码混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年龄、角色、情感和心理等因子直接影响着汉英语码混用的频率。

从年龄因子看。年轻人是汉英语码混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喜欢求新、求异,加上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尤其是留学回国的群体,更习惯在使用汉语时加入一些英语元素。比如用“你bor不boring啊”表达“你无不无聊啊”的意思,用“他恋爱ing”表达“他正在恋爱”的意思,用“我要做个PPT,明天要做个presentation”表达“我要做个幻灯片,明天要做个报告”的意思,等等。还有“打call”“立flag”“这个系统有bug”等也是年轻人常用的表达方式。年轻人喜欢用这些新奇的表达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并以此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

从角色因子看。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处于不同的角色关系中。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当时角色和身份的不同会对实际的言语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外企工作的人,由于他们所处的中英交融的环境及自身角色,经常会在使用汉语时混入英语单词,如“明天的schedule是怎么样的”“Data analysis做好了吗”“你们是一个team,注意cooperation”等。身份、角色的需要使得汉英语码混用具有了存在的可能。

从情感因子看。语言态度对汉英语码的混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中国,英语是国家规定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必须学习的必修课,国家还设置了等级考试对英语水平进行测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语言政策助推了语言态度的变化,目前英语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母语。从国家层面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要与世界接轨,掌握英语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因为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言。从公民层面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英语的重视态度为汉英语言接触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同时掌握双语的知识,这就为汉英语码混用提供了条件。这当中,语言态度、情感因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因子看。追求新奇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语言表达也不例外,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表述丰富多彩、独特新奇,而汉英语码混用刚好能满足这一心理预期。比如,“我明天有个party要参加”,就比“我明天要参加一个聚会”更有新鲜感、更富表现力。同时,汉英语码混用也能满足“人类的惰性心理”,[6]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比如汉语中有些专有名词十分冗长,为使表达简洁,我们会将其简化、紧缩或概括成为新的词语。[7]有些词语还可以用更为简洁的英语缩略词替代,像“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6.8%”,就比“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6.8%”更为简洁。同样,WTO、DVD、VCR、LED等英语缩略词,相较于“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数字通用光盘”“盒式磁带录像机”“发光二极管”等来讲也简洁得多。因此,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产生与心理因子不无关系。

2.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因子也是推动汉英语码混用的重要原因。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世界已变成“地球村”,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流通范围更广的语言来满足政治、经济、科技的交际需要。英语在这样的需求下逐渐扩大使用范围,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8]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中国的入世,我国英语教育小龄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9]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都要继续学习,英语的课外辅导班也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对英语学习高度重视,汉语和英语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掌握汉、英双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汉英语码混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受社会系统中情境因子的影响,语言表达的过程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恰当混用汉英语码可以收到幽默风趣、含蓄委婉的效果。比如在娱乐节目中,插入一些英语词汇,像“Ladies and 乡亲们,你们好”“天啊,你把整个场面都hold住了”“接下来是我们马栏坡的fashion秀”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诙谐有趣。同样,在交际过程中,有些话语不便或不能直说,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代替,[10]这时用英语表达就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比如“我想去WC”,就比“我想去厕所”委婉。“厕所”是排泄地,直接表述会略显不雅,用英语“WC”代替更为含蓄。再如“你们俩第一次kiss是什么时候”,相较于“你们俩第一次接吻是什么时候”也更为委婉含蓄,使人易于接受。因此,情境的需求也助推了汉英语码的混用。

二、汉英语码混用中的非生态现象

如前文所述,从语言生态视角看,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是由语言生态的内外生态环境所决定的。因此,该现象的产生是符合生态原则和规律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非生态的现象,影响了语言生态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交际,需要我们认真引导,妥善处理。

汉英语码混用非生态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谐音混用

有些混用直接使用与汉语读音相近的英语单词来表达,而不管其意义如何,比如“厉害了word(我的)哥”“深藏blue(不露)”“book(不可)思议”“无可奉(phone)告”“谈cell phone(笑风)生”“你伤害了word(我),还excel(一笑)而过”,等等。仅仅因为英语单词的读音与原汉语的读音相近,就拿来替换汉语词语,这样的表达虽有新意,也能收到一定的表达效果,但却既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也不符合英语的语言规范,违反了语言的生态原则。此类现象通常出现在年轻人群中,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与传播性。他们觉得新鲜、好玩,且容易效仿,只要想到了新的“谐音”,就会找到一个相应的词,并发到各个微信群及社交平台,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汉语和英语的正确发音,甚至影响到汉语系统的纯洁性。

(二)语法重复

有些混用中出现了汉英语法重复使用的情况,比如“我正在吃饭ing”“比赛正在进行ing”“我已经吃好ed”等。在这些句子中,既有汉语表进行时的“正在”及完成态“已经”,又有英语表进行时的“-ing”和表完成的“-ed”,两种语法重复使用,既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也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然而这种表述在网络用语中却经常出现,比如“正在做蛋炒饭ing”“这个颜色今年正在流行ing”“新曲正在准备中ing”,等等。这种句式杂糅的汉英语码混用纯粹是为了追求奇特、好玩,既无新意,读来也拗口,且违反两种语言的语法,应坚决抵制,避免进一步扩散。

(三)简单词混用

有些混用中明明汉语已经有相应的词,却偏要使用并不比汉语简单的英语词。比如用“tomorrow我想see see你”表达“明天我想看看你”的意思,用“你know不know啊”表达“你知不知道啊”的意思,通常都是用较为简单的英语词汇替换对应的较为简单的汉语词汇。此类情况,一般都是使用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显示自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及与众不同的风格。

三、构建和谐汉英语码混用生态环境的对策

汉英语码混用中的非生态现象,不仅不能传递任何新信息,而且还会影响汉语的生态。针对这些语言的非生态现象,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以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一)加强网络语言监测

上面三种非生态的现象多出现于网络语境中,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与传播性。当网民觉得这些汉英语码混用新奇有趣时就会效仿,并造出更多新的、非生态的表达方式,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又会通过网络再次传播出去,恶性循环。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会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上三种非生态的汉英语码混用在日常的口语中偶尔也能听到。如今,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语言监测技术日臻完善。语言监测提供的一系列数据,如常用字词数据、字母词使用数据、网络词语使用数据、外文人名地名使用数据、火星文使用数据等,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1]通过语言监测,我们能及时掌握语言的使用情况。随着监测手段的多样化,我们应当加强网络语言的检测,通过监测掌握在汉英语码混用中出现的非生态现象,并加以规范,及时阻止,不让其扩散。

(二)出台相应政策

2010年4月,广电总局通知禁止电视节目使用外语和缩略词。同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提到“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是针对电视节目及汉语出版物的政策。但针对网络语境及日常生活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相关政策则较少。如今,国际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网络也使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语言内外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活中有不少表达的确离不开字母词或英语词。《现代汉语词典》从第六版开始就收录了常用的西文缩略词,共计两百多个,充分说明英语语码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汉英语码混用越来越普遍,网络语境中不规范的汉英语码混用也逐渐增多,如何进行规范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语言监测的结果,出台相应的语言政策,以规范汉英语码的使用,使其向着语言生态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青少年的语言规范教育

青少年处于语言学习的阶段,在学习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二者的词汇、语法、语音混淆。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有较强的猎奇心理。为了求新、求异,他们往往会故意使用一些非生态、不规范的汉英语码,以求特立独行,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语言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区分汉语、英语在各个方面的差别,使用正确、规范的汉语表达和英语表达,尽量避免出现非生态的汉英语码混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对比法,如将英语的时态与汉语进行比较,通过此方式加以区分。

(四)提高对汉语的认可度

目前,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认可度非常高,尤其是中国人,对英语可以说达到了崇拜的地步。有人甚至认为英语是高级的语言,在使用汉语时混入英语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往往会被人看作是有文化的体现。他们认为不管使用多么简单的英语词汇都能实现这一效果,所以,就算词汇再简单,且在汉语中本来就有对应的词,他们也非得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英语词进行表达。归根结底,还在于对汉语的不自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逐步提高国人对汉语的认可度,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以及教育的方式,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只有对汉语真正自信了,才能将“英语优于汉语”的观念彻底消除,滥用英语语码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与语言的内外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社会生态的产物,比如“ATM机”“CT”“X光”等等,这些词语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汉英语码混用这种语言现象中同样也存在着非生态的、不和谐的情况,它们的存在会对生态汉语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生态汉语系统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不必要的、过多的汉英语码混用的现象出现。

汉英语码混用的情况十分复杂。随着英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在使用汉语时将汉语的语码和英语的语码混合使用,看到有趣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也会模仿,之后通过互联网继续传播。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语言现象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且这种现象随着国际化的推进会越来越普遍。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方式去监测,采取必要措施,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确保汉英语码混用朝着正确、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混用汉语现象
学汉语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