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心育课堂的实践模式研究
——基于“三变四学”的探讨
2019-01-30陶小模
□陶小模 邓 乐
2017 年9 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陈部长指出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下简称心育课堂)作为成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成人学习者心理素质的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高了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 然而,由于观念的错位和现实的阻碍,成人高校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可有可无”的尴尬,心育课堂更是遭遇“不死不活”的困境,亟需进行变革。笔者深入了解成人高校课堂的现状后,提出了“三变四学”的课堂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成人高校心育课堂,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展示度。
一、心育课堂的困境
成人高校心育课堂的变革,首先要对心育课堂的生态现状进行研究与剖析,对课堂生态的困境进行分析与反思。 现实的心育课堂存在讲授多、对话少;回话多、体验少;预设多、生成少等问题[2]。“三多三少”的问题使得成人高校心育课堂陷入了“三度”不高、不够、不足的困境。
(一)师生参与度不高
心育课堂究竟怎么上?笔者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曾提出“主体性”是好课的灵魂、“体验性”是好课的关键。 遗憾的是,不少心育课堂还是关注成人学习者对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上,以为成人学习者记住了,心理素质也就提高了。 在成人高校心育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标准答案”的思维,削弱了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3]。由于体验是一种由感受、联想、情感、感悟等心理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教师往往很难知道成人学习者有没有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只有参与了,才会有各种体验。从成人学习者在心育课堂上的思考和对话来看,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发挥,活动参与度需要提高。
(二)师生亲和度不够
朱永新教授认为亲和度是指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的程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心育课堂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场所,理应在开放、和谐、包容、自由的氛围下开展各种活动。 但是,现实的成人高校心育课堂却呈现了另一番凄凉景象。课堂上,教师盯住成人学习者犯错的行为或犯错的可能性不放,管控、管束、管制、管教越来越多,机械记忆、简单重复、浅层交流、苍白对话、被动参与充斥课堂。课堂强调纪律,却少了许多欢声笑语中、少了许多神采飞扬。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背道而驰,因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是查缺补漏,需要与教师深度沟通自身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成人学习的针对性。
(三)师生对话度不足
好的课堂,课前要有预习、课中要有对话、课后要有应用。 成人高校心育课堂也不例外,本质是就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对话。心育课堂的对话度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口心扉,交流体验、分享感悟的程度。心育课堂最终要通过助人自助的方式,促进师生彼此的生命成长。离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心育课堂就走进了“知识课堂”与“能力课堂”的死胡同。心育课堂是一种“对话课堂”和“展示课堂”,是师生以真实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为“谈资”或“话题”,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积极主动去构造“意义”。遗憾的是,现实的心育课堂,这种平等的、深度的对话严重欠缺。 要么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要么表面热热闹闹,实际鲜有思考。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调动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法吸引成人学习者的注意力,自然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三变理念的确立
鉴于以上的困境,成人高校的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课堂上要基于“成人立场”开展各种心育活动,要改善成人学习的方式。 陈宝生部长提出,课堂革命不仅是一场心灵的革命,也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因此,心育课堂的革命,要紧紧围绕成人学员的学,在教师观、师生观、学习观、课堂观等方面进行改变。
(一)变教师讲为学生学,重在思考
“变教师讲为学生学”,重在让学生思考。 学生只有思考了,心育课堂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心育课堂上不是不要教师讲, 而是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做到少讲与精讲。 大部分时间要交给成人学习者,让成人在活动中去反思、体验和交流。北京师范大学的陈锁明教授曾提出把时间权、空间权、话语权、探究权、选择权、发展权还给学生,真正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比如在《自信心培养》心育课堂中(以下都以此心育课堂为例),教师不是讲什么是自信、缺乏自信的原因、自信的表现及提升自信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体会到缺乏自信带给生活的各种困扰或困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探究出提升自信的方法,小组进行汇报与展示,并为缺乏自信的学生量身定制具体的个性化提升方案。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协调者、促进者、学生展示汇报的聆听者与评价者。
(二)变记中学为悟中学,重在体验
“变记中学为悟中学”,重在让成人学习者体验。记忆是对成人学习者过去经验的反映,成人学习是基于成人经验的一种持续的变化。 可见,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心育课堂也是如此,适时、适量的记忆,可以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感悟、分享打下基础。 在心育课堂上,让成人学习者记住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调节的方法,更有利于成人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但是,千万不能将记忆作为唯一的方法来学习。 需要通过“记中学”的陈述性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无足轻重。心育课堂更为关键的是促进成人学学习者观念的变化、思维方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行为方式的改变。 这些通过“记中学”无法顺利实现。只能通过体验、比较、权衡、建构等“悟中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自信心培养》的心育课堂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记住有关专业术语,也不要求学生记住所谓的提升方法,而是让学生在“打开自信窗”“漫游自信馆”“探秘自信树”等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不同的做法对个体自信心的影响。 在深刻体验、深入感悟的基础上,自我发现改善的方法。
(三)变个人学为互动学,重在分享
“变个人学为互动学”,重在让成人学习者分享。丹麦学者克努兹教授认为,学习总是嵌入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离开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无法发生。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相互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 这种协作,在成人高校的心育课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成人学员要通过彼此之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且相互协作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的本质就是心灵的对话,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学生不可能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没有这种体验与感悟,行为就得不到改善。
例如,《自信心培养》的课堂上,教师不是让学生单独思考自信的人或缺乏自信的人的各种表现,而是让学生相互指出彼此之间存在各种自信行为,或者是不自信行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 同时通过各种合作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交流、分享,提炼方法、形成共识。同时,这种对话进一步营造了自由、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对话中提升自信。学生行为的改善在无形中得以实现。
三、四学活动的推进
在心育课堂中,要基于成人的生活,为了成人的生活,回归成人的生活,不断推进激学、探学、悟学、用学等“四学”活动。 其中,激学活动是前提,探学活动是保证,悟学活动是关键、用学活动是归宿。激学的情境要源于成人生活、高于成人生活;探学的活动是要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与分析生活,悟学活动是让学生享受生活与改善成人生活,用学活动是让课堂回归成人生活。
在“四学”活动开展前,要进行适当的课前准备。 教师要开展必要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与心理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四学”活动开展后,要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训练,用来巩固“四学”成果。 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心育课堂进行整体设计,使心育课堂从根本上解决“三多三少”的问题,摆脱“三度”不高、不够、不足的困境。
(一)激学活动,源自生活
既然学习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心育课堂的开展当然也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成人发挥主体性的具体情境。 这个情境,不能仅仅作为激发成人学习兴趣的手段或引出主题的手段,还应该成为贯彻心育课堂活动的主线。 在情境中,不是由教师给出问题,而是让成人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而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任何思维总是指向一定问题的。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个成人学习者自己发现、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展开,成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心育课堂要坚持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能过多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心理问题,而要聚焦成人学习者的发展潜力、美德与力量。这里开展的“问题教学”不是基于成人学习者的心理问题,而是成人学习者产生的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和疑难。这些矛盾或疑难成为维持成人学习者探究的动力,使得心育课堂深入开展下去。
还是以《自信心培养》为例,教师播放视频《张坤的故事》,让成人学习者自己发现张坤存在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对张坤产生什么影响? 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并产生想要帮助张坤的冲动。 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自然进入到探学环节。
(二)探学活动,体验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陈锁明教授呼吁要重构新课堂,从“教堂”回归“学堂”。 陈教授指出,教师要把时间权、空间权、话语权、探究权、选择权、发展权还给学生。 心育课堂更要如此,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自我建构的课堂、自我监控的课堂、自我评价的课堂。 这种课堂以“生活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生成的生活背景、问题表述的生活映射、问题分享的生活意义、问题解决的生活价值,聚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下,最终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悟中学”中,成人学习者的心理品质得以完善。
探学活动的启动要建立在师生共同的愿景之上,是在课前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的主题。探学活动的深入是成人学习者自我完善方法的提炼,并能将方法自觉用到生活中,成为成人学习者自己的能力系统。探学活动并不追求表面的花哨,用手做是探、用嘴说是探、用脑思也是探,行思合一是探学的应然状态。
在《自信心培养》的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通过“自信窗”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信是什么。 通过自找和互找优点,相互进行赞美和激励。通过“最强大脑”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唤醒自信。必要时,教师从旁协助,或者作为小组成员直接参与学生的探学活动,促进师生彼此的生命成长。
(三)悟学活动,享受生活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成人学习者,需要成人学习者自己去主动建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悟”的过程。“悟”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监控、 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心育课堂上的“悟学”不是让成人学习者掌握僵死的、无用的知识,而是通过成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再认知”,将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并把做法上升为享受生活的方法。 同时,教师引导成人学习者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引导成人学习者发现知识建构的生活价值、学习本身的生活意义,使学生快乐生活。
教师和成人学习者的交流与对话,可能只是使信息实现了“人际转换”。对成人学习者来说,信息有没有入脑、入心、入行,还要实现信息的“自我转换”。对心育课堂来说,没有什么比“悟”更能让成人学习者改善行为了。学生心灵的净化、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慢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悟”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再就《自信心培养》来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信之旅”的历程,总结出自信之旅中暗含提升自信的方法, 让成人学习者发现学习或探究的价值。同时分组进行交流分享, 让学生体验互学的快乐。成人学习者由学变成了学会,再由学会变成了善学与乐学。
(四)用学活动,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而且使用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心育课堂中的“用学”要向生活回归,把在课堂情境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有效地迁移到成人学习者真实的生活中去。 让课堂情境来源于成人生活,最终又回归成人生活。 在迁移中遇到的新障碍、生成的新问题,会成为心育课堂新的情境。
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的价值。一节课的结束,可能意味着行为改变的刚刚开始。为了促进成人学习者学习的迁移,教师要选取典型的话题,引发成人学习者发现真实的问题,一步步地启发学生从问题的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示出来。在生活中去检验、完善和评价。
《自信心培养》的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信之旅”活动,发现了提升自信的方法。 教师分小组让学生为张坤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并交流、展示、评价,实现心育课堂助人自助的功能。课后,学生完成《一周生活目标分析表》, 以及为自己制定提升自信的方案,优化与改善生活。
“三变四学”的心育课堂不是封闭的、固定的模式,彼此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动态的学习链,有效地促进了成人学习者心理素质的提升。此外,这一实践模式也迎合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成人学习者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未来的成人高校中,可以广泛尝试应用“三变四学”的心育课堂模式,立足内在,从转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理念开始,循序渐进促进成人学习者学习模式的变革。 这不仅是成人高校课堂模式的新转向,也是未来成人教育学习者课堂学习模式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