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30蒋付军
蒋付军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信息中心,江苏 无锡214206)
近年来,信息化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校园服务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学校由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升级和转型,信息化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对驱动学校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
一、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够合理
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方案极其重要,它是若干年中建设的蓝图和目标,引导和监督各阶段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实施。[1]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建设中的资金压力几乎是一种常态,对于中、高职学校尤其是这样。一方面,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建设效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科学制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时序的安排对学校信息化实际应用成效的发挥影响较大。
(二)投运后成效不显著
投运后的信息化项目或系统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实际效益不高、成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应用系统与学校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事务处理等工作流程匹配度不高、吻合度不强,严重影响各部门使用的积极性,用户使用的感受和体验均不佳,与预期落差较大;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和深度使用情况均未达到相应的预期;校级数据标准缺失,数据中心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大数据应用定义模糊,等等。
(三)对运维环节不够重视,影响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建设成功的系统,若得不到长期有效的正常运行,运维机制不科学导致系统运行不畅或因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系统运行时而中断,必将使系统效能发挥大打折扣,或直接导致系统瘫痪乃至废止。
二、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全员参与的原则。好的顶层设计能简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并使之有效运行;同时,还能节约资金,产生较大的效益。校级领导层面要做到思想统一,结合学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法、内容、时序等;然后由学校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如信息中心牵头,协调、会同相关处室、系部,组织调研论证、需求分析,最后统筹并完成设计、建设。建成后的各应用平台必须让教职工全员参与使用,落到实处,在教学、管理等学校工作中产生实际效益。
2.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应用,凡建设项目或内容,均需结合实际工作,并能有效运行,发挥其功效;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切实避免系统建设的失败风险和可能造成的资金浪费,以及“假大空”的浮躁现象。盲目追求“大而全”,往往只是得到了一些花哨的表皮,获得短暂的“热闹”,背离了实用的初衷,而且系统边界不断扩展,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
3.关注并善于接受信息化新技术。时刻把握信息化发展中当前成熟的技术方向,特别是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紧密结合的技术,及时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新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正向效益。另外,信息化应用的可扩展性、开放性等因素,以及通过业内专业公司对专业产品的异地部署和托管等形式也是必须考虑到的,以确保应用的升级、扩充、平稳切换的便利性,以及对前期投入的保护和良好的续用性,避免浪费。
(二)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及满足师生办公、管理、学习的信息点,用于日常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及班班通,各专业教学实验和专业实训的机房和实训室,教师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制作的录播教室和微课、慕课制作室,教育、教学、管理使用的音视频直播、视频会议系统,为大数据应用配备的存储及云化部署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2.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平台及各类数字教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及视频、图文资源,用于专业实训教学的各类仿真实训系统或软件。其中,除相对独立的仿真系统外,各类数字教学资源基本上要能融合在教学平台中,供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教学平台若能兼作资源门户则更佳。信息化、网络化的日常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大大地革新了教与学的方法和教学评价,课堂主体关系翻转,结合建成的无线全覆盖和学生智能终端的参与,智慧化、互动和充满生机的课堂成为常态,并可贯穿于师生教与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连接线上、线下全时域,突破了时空限制。[2]
3.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开展数据治理,剔除冗余、无效数据,结合相关数据的国家规范或标准、省级系统规范或标准体现学校自身管理要求的标准,完成以“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设备”等为核心的数据母集和校级数据标准建设,充分考虑现有各应用系统的数据集,为数据共享、系统融合建立良好的基础环境。其次,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梳理,对系部、中层处室进行业务整合,将其日常事务处理和管理工作进行抽象化,设计形成包括多个子系统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快速、高效、便捷的全域数字办公,突破时空限制,减少信息冗余和物质、纸张、材料等浪费,所有数据均出自一处,实现共享,打破各子系统之间原先形成的数据壁垒,有效解决信息孤岛,实现节能、清洁型校园,融合各子系统后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并与上述不能废止的系统留有数据输入、输出接口。
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采用分治法,建议采用三期工程建设。第一期工程,可以先建立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所有数据源出一处,也为后期大数据应用在时间维度上积累数据。先行上线包括教务、学工、人事、资产与后勤服务等核心应用,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学生、教师、设备等基础数据;进行系统的融合,统一门户和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这样做既可降低系统建设复杂度,步步为营,容易成功,同时也可缓解建设资金,在以后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时也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期三期可顺次推进OA、督导、教学评价、科研、实训、就业等应用,并可同步开展有关大数据应用。应用系统除了综合管理平台外,还包括校园数字安防系统,校园数字音乐系统及广播台,校园数字电视台,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等。应用系统及校园网站等WEB 应用的安全防护需要同步规划、设计和完成建设部署。
4.多个智能应用系统建设。学校信息化专管部门可以联合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开展基于综合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场景研究和应用,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教师数据、教学及课程等数据分析,建设各类大数据应用,以支撑学生管理、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教师管理和决策咨询。通过建设接入综合管理平台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可以集中管理分布于校园各处的联网终端设备,并实现设备标签的电子化,提高设备管理的高效和精准化;实现水电的智能控制及节水、节电,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实训及其安全的全流程科学管理,并支持近、远程实训教学观摩与研讨、双向互动交流。
5.做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配套、资金落实工作。第一,学校要配套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建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由分管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第二,建立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健全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第三,按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并得到落实,特别要注意已运行系统的各类运维资金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