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身黄辨治条文导入中医内科学黄疸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30赵若含王诗源
赵若含 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黄疸是《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统病证中重要的一节内容,其讨论的范围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西医学中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涉及,也可以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1]。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主要包括其在临床上也是中医优势治疗的病证,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来说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临证诊疗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2]。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探讨了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和症状特点,并把黄疸分为黄疸、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五种类型,仲景创制的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为后世历代医家使用[3]。
在教学中除了可以直接介绍导入《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和茵陈五苓散外,《伤寒论》中有多个方证条文提及身黄一症,如“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等多处涉及身黄的条文。参照《伤寒论》中对于身黄的辨治思路,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扩展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等的认识和体会,使其对黄疸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时也为今后真正的临床实践培养中医思维。
1 病因病机方面
《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病因有外感湿热、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三种;《伤寒论》中有16条论及发黄,其论述黄疸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阳虚、虚劳血亏、血瘀湿阻,如“伤寒身黄而发热”(26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261)等条文,即为外感寒邪所致黄疸;“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200)“太阴者,身当发黄”(192)等条文,是脾阳虚不能化湿,寒湿郁阻中焦而发黄[6]。比较而言,两书均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进行黄疸病因的论述,《中医内科学》强调湿邪对黄疸的影响,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致胆汁输泄失常而发为黄疸。《伤寒论》则提示黄疸不全是因湿邪所致,风邪入胃、风寒传脾、两热相熏灼等情况均能造成黄疸,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提示血瘀是黄疸发生的原因之一,治疗应破血逐瘀;第236条强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瘀热也是导致黄疸的关键[7];第192条“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5]说明小便不利是导致黄疸发生的重要因素,小便不利又直接与湿浊内停密切相关,因此“化湿邪、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基本大法,通过利小便使壅滞于中、下二焦的湿浊之邪排出而达到退黄的目的。常用代表方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作用显著,茵陈蒿汤方后注记载“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5],效果可见一斑。
在黄疸病机方面,《伤寒论》中介绍病变脏腑主要与脾胃、肝胆有关,常见病理因素有除湿邪外,寒邪、热邪、瘀血也是主要因素;《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并指出由于致病因素、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若因过食肥甘厚味或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若病因外感寒湿,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发为阴黄。
2 辨证分型方面
2.1 阳黄
2.1.1 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憹;腹部胀闷,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8]。治则: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中医内科学》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中使用栀子柏皮汤,两方在治疗病证上略有侧重,应合理选用。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5]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苦寒,泻三焦之火从小便出而退黄;黄柏寒能清热,苦能燥湿;炙甘草甘平,调和栀子黄柏苦寒之性,使退黄而不伤脾胃[9]。栀子柏皮汤对单纯湿热郁滞发黄证有很好的疗效,临证以身黄发热、无腹满便秘为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将茵陈蒿汤作为代表方,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苦寒泻三焦之热,大黄攻积滞、清湿热,三药相合有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5]提示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主要病机为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临床上湿热内郁阳明而瘀热里实者可用其治疗,其辨证要点在于身目俱黄,颜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均为治疗湿热发黄的常用方剂,诚如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尽管两方在治疗病证上略有侧重,但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病情轻重,相互配合应用来增强疗效,如栀子柏皮汤加用茵陈则退黄效果更明显,茵陈蒿汤加用虎杖、蒲公英、半边莲、枳壳、柴胡等可增强药效[9]。
2.1.2 湿重于热证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8]。治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通过利小便达到祛湿邪的目的。《伤寒论》中没有此证型,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有相关补充。
此外,《中医内科学》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为本证型的变证之一进行介绍,若邪郁肌表、寒热头痛时可以使用。在《伤寒论》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作为湿热阳黄兼有表实证的代表方,疏表清热,利湿退黄。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5]其临床以身黄、发热、无汗、身痒为主要表现,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散在表之寒;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泄在里之热;甘草、大枣调和脾胃,祛邪而不伤正[10]。
2.1.3 胆腑郁热证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8]。治则: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减。
当湿热之邪阻遏少阳,气机不畅,胆胃失和,即黄疸具有少阳证表现时,用大、小柴胡汤治之[11]。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以和解少阳作用为主,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组成,内泻热结的作用较为显著。《中医内科学》选用大柴胡汤为代表方,《伤寒论》选用小柴胡汤主之,两者各有侧重,在临床使用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若身黄明显、腹满而未成腑实证时,用小柴胡汤;若身黄明显、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
2.1.4 疫毒炽盛证(急黄) 本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8]。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味。
《伤寒论》中“火逆发黄”与本证型相类似,可归为一类。《伤寒论》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怯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其身必黄。”[5]风火相煽,耗伤阴液,内侵营血,病情凶猛,《伤寒论》中没有相关方药的记载,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使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千金要方》中记载“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瘟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方。”犀角清热解毒,直入血分;生地黄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瘀。全方有清热解毒、养阴凉血之效[12]。
在《伤寒论》中,还提到火疗是产生火逆的一种原因[13],如第 6条:“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5]风温为病,误用温针、火熏之法,两热相熏灼,热伤血分而皮肤发黄[14]。在《伤寒论》中没有相关方药记载,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作为火劫发黄进行介绍,用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或大黄硝石汤进行治疗。《中医内科学》中也没有火劫发黄的论述。
2.2 阴黄
2.2.1 寒湿阻遏证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8]。治则: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伤寒论》中“寒湿发黄”与本证型相似,可归为一类。《伤寒论》第195条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第256条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5]仲景在《伤寒论》中未列出具体的方药治疗,只提示“于寒湿中求之”,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方中附子、肉桂、干姜、白术,温中健脾化湿;茵陈利湿退黄,共奏温中健脾除湿之效,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2.2.2 脾虚湿滞证 症见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8]。治则: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伤寒论》中没有提及这一证型,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脾虚萎黄”与本证型类似,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能濡养肌肤而使肌肤枯萎发黄,仲景治以虚劳小建中汤,健脾益胃,不治黄而萎黄自去。
另外,《伤寒论》还提及“瘀血发黄”,如第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5]“瘀热在里”是发黄的主要病机,肝藏血,若肝失调达,气滞日久而成瘀,仲景用抵当汤攻之,下血乃愈[13]。《中医内科学》中未提及瘀血发黄,仅在病机中将“瘀血”作为常见病理因素之一。
2.3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中医内科学》中针对黄疸消退后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分别给予方药治疗,防止黄疸反复发作,或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发展为鼓胀、癥积。黄疸消退后,若湿热留恋,用茵陈四苓散加减来清热利湿;若肝脾不调,要理气助运、调和肝脾,用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若气滞血瘀,用逍遥散合鳖甲煎丸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这也是后世对《伤寒论》黄疸部分的补充和完善。
3 总结
在病因病机上,《中医内科学》《伤寒论》均认为外感和内伤可导致黄疸;在致病因素上,《中医内科学》强调以湿邪为主,并说明湿邪可从热化或寒化,《伤寒论》则指出多种因素均能引起黄疸,并提出瘀热是黄疸的发生的关键;在治则方面,两书均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原则,使用不同方药治疗;由于病因病机各有特色,在辩证分型上,两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伤寒论》对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热发黄、寒湿发黄进行了详细描述,且方药用法用量精确详细,《中医内科学》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增加黄疸消退后的调治,对《伤寒论》中黄疸分型加以提炼,可以说《中医内科学》是《伤寒论》的传承和借鉴,将《伤寒论》身黄辨治条文引入黄疸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学习掌握黄疸相关知识,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也让中医经典与时俱进,更加符合现代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