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晰课堂秩序,建构互动平台*
——数学公开课课前培训的核心任务

2019-01-30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印冬建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公开课笔者交流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 印冬建

在各种公开课(包括评优课、示范课、评审课等)课前,教师常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下称“课前培训”).这种培训,意在通过与学生进行短暂的交流沟通,顺利“实施预设教学方案,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近期,为了帮助一位优课参赛老师完成好课前培训,笔者将多次课前培训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分享.下面是笔者梳理出的课前培训内容,仅供各位参考.

一、疏导师生心理,缓解紧张气氛

无论是教学比武还是教学展示,参与其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高度紧张的.“再好的舞者,也有怯场之时.”在走进上课教室前,参与的老师和学生的心情都是别样的.笔者对教学展示前的紧张深有体会,记得首次参加市优课决赛,自己是如何由准备室走进上课教室的至今记忆犹新,那种似“灌了铅”般地挪动,应该是所有老师都有过的体验!而学生,因为要展示,在很多陌生人面前讲话,加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未知,很多人与事的不确定性,其内心的烦燥与期盼交织在一起.当上课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时,面对紧张的学生和凝重的气氛,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调节,不仅要调节当前的气氛,还要调节接下来可能更为紧张的课堂气氛,具体可以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展开.

1.师生互动介绍,组建教学同盟

一般情况下,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因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学生未知的.有时虽然顶着“名师”或“优秀教师”的光环,但学生未必买帐,他们所能接受的是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借班展示的老师,必须首先与学生形成彼此信任的“作战”同盟,师生之间相互认同,这样才可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相互配合,完成好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可以从自我介绍入手,将自己的关键信息告诉学生,如你的姓名、来自何方、教学的大致经历等.当然,为了便于更好地沟通,我们还可以请几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了解这个班级学生的活跃程度及学生的语言表达现状.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简要陈述一下教学展示的背景,要特别注意,不要夸大其作用,尤其是评优课,绝不能给学生造成“我们如果发挥不好,将影响老师的比赛成绩”的压迫感,这反而会让学生更加紧张.这个时段的交流,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是一次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的绝佳时机,我们要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评委或观摩老师”.要向学生传递“老师虽然和大家一样紧张,但因为有了你们,老师对于接下来的这节课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交流基调,有利于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在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同时,也缓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在学生的高度认同下展开教学.

2.展示教师风采,赢取学生信任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外来的和尚”未必真会念经.因此,作为教学展示的老师,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未必能镇得住这批学生.有时就算你真有两把刷子,不露出来,他们还真就未必信任你、配合你.记得有一次大市级展示课活动,笔者执教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24.1.1圆”,我这样一个乡村教师走进城里优秀初中的课堂,学生不买账是正常的.在最初接触学生时,他们唧唧喳喳,压根就不把我放在眼里.为了告知学生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在黑板上徒手作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圆.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吓”到了.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有学生直言:“老师,你作的那个圆太漂亮了!”看来,如果没有徒手作图的“惊艳”之举,恐怕那天接下来的课还真未必能上得那样出彩.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还是要有点压箱底的绝活的,不然关键时刻怎么能让陌生的“熊孩子”们信任你,并跟着你一起“打拼”呢?

3.拉拉教学家常,营造宽松氛围

拉家常,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展示教师除了展示自我,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聊聊“教学家常”.也就是要说说与本班或本节课有关的话题.比如,你们已经学到哪儿了?前面学了哪些知识?你们老师用的什么方法帮助你们获得这些知识?班上哪些同学数学学得比较好?哪些同学发言比较积极?等等.既然是拉家常,就不能只说眼下的孩子,还要说说展示教师自己的情况.比如,我们已经教到哪儿了?和你们相比如何?我班上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课上得怎样?等等.这样一来,知己知彼,与学生一番掏心窝地拉家常,学生自然会越来越信任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知不觉中便会形成,有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接下来的教学自然就会顺利很多.

二、规范课堂行为,提升教学效度

无论优课展示,还是其他的公开课展示,最怕的就是把课上“死”了.笔者观课很多,也确实有很多老师在不经意中,把课上到“无人语,无人思,无人动”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课前培训时,未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预估生成之间产生了较大距离,两者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渐行渐远,课堂也由开课时的火热走向了冰冷,“死”课就此形成.为了突破此困局,笔者在展示课前,常就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交流的便捷通道,从而提升交流的效度.

1.关注课堂礼仪,营造对话氛围

我首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礼仪.如师生开课初是如何打招呼的,结束时,又是如何打招呼的.由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之间,上下课的礼仪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提前沟通好将能有效避免礼仪偏差带来的尴尬.当然,一般情况下,开课老师还是入乡随俗,尊重学生已有的上下课礼仪,如果与教师本人的习惯不一致,那就学一学该班原任教师的习惯.有一个细节是要关注的,这也是笔者近期上课前发现的,由于评优课需要班级较多,因而这次拆班上课时,这个班的班长不在笔者所抽到的学生中.此时,就有必要选一个临时班长,作为本节课的召集人,来组织上下课仪式.至于如何选,最好的方式是由学生众推.除了上下课时的打招呼,课堂礼仪还包括师生、生生间交流时的状态.如坐的姿势、举手的姿势、评价的姿态,只有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都以礼相待,课堂教学才能以理服人,卓有成效.

2.树立质量意识,提高交流成效

展示课固然要“热闹”,但“热闹”外表下必须要有“冷静”,尤其是数学课,缺乏理性思维的热闹数学课,我们很难将其定位为一节好课.因而,展示课前,务必让学生树立起质量意识,因为在一节课上,想要把教师精心预设的所有活动都完成,且达到预期的效果,时间与质量就可能成为一对矛盾.那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要强调交流的质量,可向学生提问:“这么多人来听你说话,你们发言不响亮行吗?”让他们知晓,自己的发言要能使同学和观摩老师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个要求,不仅要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做到,还要他们在小组交流时做到.只有这样有质(思考)有量(声音)的交流,才能真正提高教学交流的成效.此外,质量意识的树立,还应包括向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节奏,以我为例,我的课堂有一个要求,学生自主解答完成后,要举手示意.当我看到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即他们都已经完成任务了),便会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不要小看了这个举手,这个举手举出了自信,也举出了成效.当学生举手时,他是自豪的、自信的.而教师据此可判断自主解答的状况,并结合自己在巡视中的发现进入到下一步教学中去.当然,关于教学中的交流与教学节奏的掌控,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这里所述,仅供参考.

3.明确个体职责,规范学习行为

课堂教学是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的.不同教师的任教,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活动,同时会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活动分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同一批学生,其分工、任务基本上是固定的,就算是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内或全班也有着约定俗成的秩序.然而,教学展示,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批陌生的孩子,他们原来怎么做的与接下来即将展示的这一课有多大差异,我们并不知晓.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厘清该班学生原有活动分工的同时,根据新的教学任务进行调整,使在教学进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活动职责,形成符合教师意愿的学习行为.比如,笔者经常在培训中提出小组交流的分工:组内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先交流,其他同学再补充,最后由小组长完善并整理.此外,小组内要及时分工,为全班交流做准备.这些要求的明确,让每一名学生都知道该如何去交流,进而也为每一名学生找到了小组交流前和交流后努力的方向,课堂中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明显提升了.

三、回顾相关“四基”,夯实探究基础

教学展示,一般都非随堂课,课题的公布与正式开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而开课老师与所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短暂的.对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老师的教学状况,开课教师是无法在短暂的时段内有深入了解的.至于原任教老师有没有给本节展示课的教学“奠基”,需要课前接触学生时深入了解方能得知.以数学学科为例,一般情况下,展示课,尤其是评优课选取的都是某一个单元的第一节内容,原任教老师是很少为新授铺垫的,这就需要开课教师在课前培训时,带领学生适度梳理与本节课关联的“四基”,从而为接下来这节课的教学夯实基础.就以笔者近期刚刚参加大市级评课“分式(第一课时)”教学为例,前一单元学生学习的是“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学生才刚开了个头,显然,他们近期所学知识与“分式(第一课时)”教学并无多大关系.本节新课,需有分数和整式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既然前一阶段学习学生未涉及这两块知识,而本节课又需要这两个知识,如果不在新授之前组织复习,新课学习显然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复习完全带到新授课上去,不仅会给人教学准备不充分的感觉,还会严重影响本节课的学习.因此,笔者将“在小学中,我们学过分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整式”这两个话题直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在这种非正式场合的交流,无疑是轻松愉快且富有成效的,学生的交流很好地弥补了自身知识的遗忘带来的认知缺失,同时为课堂教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最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分数或整式的知识缺失导致思维障碍,影响其认知推进,好的教学效果也就如期而至了.

有不少老师认为,数学公开课前“接触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就是例行公事.甚至有老师以“时间紧”为由省去了这一环节.现在想来,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既然是公开课,无论结果如何,作为执教者,理应对得起“观众”,更应对得起陪伴你度过一节课时光的孩子们.笔者认为,开课前的学生培训,不仅要进行,而且要认真地进行.在走进教室前,我们要把自己准备培训的内容认真梳理出来,像备课那样,写在纸上,走进教室后,我们要认真与学生对话,说到学生心坎里去,摸清学情,夯实基础,将教学中所产生的可能在教师自己的脑海中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预演.而到了课上,因为有了课前培训的铺垫,一切就会水到渠成,你就尽情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教学时光,为包括教师、学生和观摩者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奉献上一顿教学的饕餮盛宴吧!

猜你喜欢

公开课笔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