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与探讨

2019-01-30易晓青肖延风蔡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医患儿科

易晓青 肖延风 蔡璇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教室课堂过渡到病房、从理论过渡到临床实践,进而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1],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儿科见习是医学生临床见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科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和医学生人数的增加,儿科见习教学面临诸多的困境。为了提高儿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当下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儿科见习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儿科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1 对儿科专业的偏见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二孩的开放,儿科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与儿童人口数量庞大相对应得,是我国儿童资源的紧缺。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儿童医院许巍曾在儿科学权威杂志《Pediatrics》上论述了中国儿科医生所面临的危机,文中提到中国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不仅一直存在,还在不断减少。儿科医生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经济效益小,也缺少社会理解、信任和尊重,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医学生对未来的专业选择,首先会把儿科排除在外[2],因此对儿科见习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儿科见习懈怠现象普遍。

1.2 师生沟通问题

在有限的见习期内,学生与带教教师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他们所学到的临床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绝大部分是从带教教师那里传授下来的。在这种看、做、教的模式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沟通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换。但在实际的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却并不令人满意[3]。一方面,作为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带教老师,除了要应对忙碌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压力外,还承担着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有些教师甚至将带教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认为带教工作无需过多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参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完成带教任务即可,对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更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于医院环境、临床专业知识和带教教师的陌生,使学生很少主动与教师沟通,提出问题和想法,而大多是局限于教师讲解某个知识点,学生记录这样的层面。

1.3 医患沟通问题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而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配合度差,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治疗不顺利,极易产生负面情绪[4]。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特殊的医患沟通技巧。由于实习前很少有接触患者的机会,临床医学生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会表现胆怯和不自信,加之现在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生有强烈的抵触及不信任情绪。儿科实习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对患儿和家长心理因素和情绪变化的观察,缺少亲和力和目光交流。另一方面,在儿科临床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尽管对儿科医患沟通问题有最基本的宣教,但仍然缺乏岗前培训和系统的指导。

1.4 缺乏临床思维和技能操作机会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儿科学涉及系统多、疾病广,每个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疾病种类、用药也各不相同。然而,由于儿科病房患者数量相对固定,学生可享有的医疗资源有限,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学生缺少临床操作实践的培养机会,再加之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点,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诊疗活动联系,缺少主动提出质疑和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临床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5]。而作为儿科带教教师,既要保证医疗安全,避免纠纷,又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很难两全。

2 提高儿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宣教的重要性

在学生进入病房见习之初,应进行充分的入科宣教,包括儿科见习的重要性、特殊性,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从思想上端正态度,重视儿科见习。儿科临床见习中要加强职业精神教育,有意识的渗透医德医风、人文精神、医学伦理的观念[6]。作为儿科带教教师,自身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对儿科事业的热爱就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儿科医生的职业成就感是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儿童是抵抗力最差、最容易患病的一类人群,然而生命力和修复力也非常旺盛,大多数疾病预后是良好的。由于儿科医生紧缺,而其他专业人才需求相对饱和,儿科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说到风险和压力,每个科室都有,只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还有逐渐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医患纠纷和医疗差错是可以避免的。近年来,儿科医生的工作和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国家卫建委也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改革举措,儿科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和儿科医疗服务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改进。

2.2 师生沟通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医学生也在一代代的变化,而现在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特征的学生,相较于80后、90后大学生,95后思维更加活跃,自我意识更强,但抗压能力差,目标不明确。带教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对于从未接触过儿科临床的见习生来说,知识储备有限,所见所闻都是新鲜又陌生的,带教教师除了专业的教学之外,更多的是倾听,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意愿的机会,对他们的感触和疑惑给予积极的回应。

2.3 医患沟通教学模式的改革

儿科见习的医患沟通技巧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包括专业课程、专题讲座、临床带教、临床实践等。据调查,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沟通能力,47.1%的学生已认识到应加强医患沟通教育的改革[7]。目前国内医患沟通的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逐渐转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8]、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9]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虚拟场景、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的运用不仅克服了儿科患儿配合度相对较差的问题,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让学生们从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2.4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典型病例从病史采集到体格检查,然后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病案讨论,使临床见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查房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0]。除了对典型病例和临床技能操作的现场观摩外,要增加模拟人的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11]。此外,定期安排临床小讲座,小讲座的选题涉及儿科不同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更了解书本以外的儿科[12]。

总之,儿科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生进入儿科临床的关键环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提高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时期临床见习教学的各种变化,只有不断的改革完善,才能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12-13]。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医患儿科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在哪?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