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对“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关系认知的调查分析
2019-01-30王爽郭娜蒋大力
王爽 郭娜 蒋大力
“工匠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整体价值诉求之一,从2016—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1],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足以见得国家对弘扬“工匠精神”重视与期盼[3]。“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今社会热切呼唤的一种价值追求和职业信仰。在医患冲突加剧的今天,“工匠精神”也是当今医务从业者的急需培育的职业精神。
1 当代“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的文献中均有记载。如:《诗经·国风·卫风》中记载“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周记·考工记》中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指早期的手工匠人们在当时生产力环境低下,对自然界认知有限的前提下,潜心研究、刻苦研磨,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对技艺的膜拜、对作品的虔诚,创造出中国古代灿烂的物质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工匠精神”也是在一代一代的工匠们努力下代代传承,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更成为我们今天追求的社会主导精神。
在时代的召唤与社会的需求下,“工匠精神”强势回归[4]。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每一位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刻苦专研、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主要践行者和传承者。不同的行业与学科背景,对“工匠精神”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也有其跨行业、学科的共同特质,今天“工匠精神”更是一种职业信仰与职业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教育的最好诠释。新时代对“工匠精神”概念的外延,应该是专业、职业与素养的相互融合提升,不仅要求从业者专业的技术水平、职业的从业态度更要求从业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患冲突不断的今天,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缓解医药关系的主要助力之一[5]。医护工作者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职业教育成败关乎国家医疗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教育既符合“大医精诚”下对医护从业人员的培养要求,也是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
2 “工匠精神”下开展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中指出:“医生的累不仅在身体上,更在心理上。门诊医生平均每3分钟接诊一个患者,住院医生每人负责2~3倍量的患者,忙到没时间吃饭和上厕所。长期超负荷接诊繁重的工作量,的确会令医生有难以顾全患者感受的时候,在传播引导下为医生打上态度差的烙印。”在网络视频发达的今天,部分媒体的偏颇报导更让就诊方带着偏见和怀疑来就诊,建立在非信任基础上的医患关系常常是一触即发。从医疗从业者的角度讲,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当前医患双方信任危机频发的当下,一种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是当下社会强烈呼唤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必备品质[6]。在当下医务工作者们最急需的就是专业的职业精神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医学院校在注重培养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医学生们的职业精神,孕育高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医学生们对病患的尊重,对未来从事的行业的充分心里准备,加强医学生们对从事职业的热爱,提升沟通能力,进而改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专业的技术水平、职业的从业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更是当下医护从业者必备的宝贵品质。
3 “工匠精神”下医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3.1 培育医学生们正确的职业认知观念
不管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还是现代科技医学,职业道德都是医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医学院校的在校生们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观念的形成是影响其一生人格发展和职业发展选择[7]。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们的职业观念的形成,将影响其一生职业的发展与认知,因此,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尤为重要。各医学院校现普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发挥课程在职业认知培育方面的作用。在低年级的课程中以职业认知和职业引领为主要任务,在高年级的课程中以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为重点。课程的开展方式应是多样化、多种形式的,如:讲座式、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讨论式等方法,以培育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观念的医学生为己任。
3.2 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被教育者的最佳教育方式。职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持续完善的过程,只有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教育的最好的精神体现[8]。医学院校要借助校园学习环境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熏陶和氛围塑造来加强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认知。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可贵,借助主要人物事迹提升学生们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热情。在日常职业教学中、实习中,引入职业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开展多中实践技能竞赛,模拟情景大赛,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职业培养[9]。并在实习中引入优秀职业氛围与职业能力素养引导,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教育并培育“工匠精神”。
3.3 完善整合医学生职业教育课程
医学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教育而是人文与医学的结合,因此,医学生的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有专业技术的学习提升,同样还要有职业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培育[10]。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系统不完整,具体实施不规范的问题,因此,丰富完善医学生职业教育势在必行。2018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大数据报告》中指出:“2018年一审审结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共计7 461件,进入二审程序的有3 618件,经过再审程序1 170件。”当前医患冲突不断的现实下,医学生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焦点[11]。医学生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进行交叉融合教育。医学院校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要有连贯性和持续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与教育[12]。对于刚入校阶段的医学生应进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如:伦理学、法律基础与道德基础等职业教育的最初课程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认知打下基础。再大二大三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的开展连贯性的融入职业教育,在不同的专业课教学中如: 解剖学、病理病生等课程借助课程的专业特点,通过案例、讨论、名医事迹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医学生对职业的尊重与热爱,对患者的关心与爱护。再大四大五进入实习和临床阶段,由各医院的代教教师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进行具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念的重要时期,每天在面对真实的病患面前,在真枪实弹的临床操作中,医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做医生的喜悦、悲伤、无奈……更能体会医生的神圣与患者的艰辛,这才是医学生面对的最真实的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政课教学到专业课教学,建立全面的系统连贯的职业教育,提升培育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效。
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教育既符合“大医精诚”下对医护从业人员的培养要求与培养目标,也是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