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医药专业经典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9-01-30赵鸿娣黄思琴
赵鸿娣 黄思琴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重庆 400016)
中医四大经典是在学术历史上处于源流,具有示范性、权威性的中医经典书目[1],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学术理论、临床实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继续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本巨著的总称,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们是中医药史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也是中医学作为宏观医学不可动摇的基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培养现代化中医人才功不可没。中医经典教学,便是以四大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发挥经典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我校中医药学院的经典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 教学时长影响着中医学生对经典课程的接受与应用能力
我校中医药学院自设立以来,立志于培养具备中、西医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致力于培养一批现代化“新中医”。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是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用现代化科学理论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改造、理解和解释[2]。目前,以西方科学原理为指导的对中医医学宝藏的发掘是中医传统理法方药与世界医学接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中医几千年发展过程中通过中医经典著作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宝贵医学经验仍是中医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因此,中医经典教学可称为中医人才培养立足之本。但由于教改普遍压缩课时且西医基础课程较多,压缩了中医经典的教学时长。例如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目前只有一门经典教学课——针灸医籍选,其中包括《灵枢》选读24 节,《素问》选读14 节,《难经》选读3 节,更包括了医论《千金要方》《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的选读和针灸歌赋及医案选读,课程内容涉及从中医四大经典、各家医论到医案辨析,内容繁多,课时数却仅36 学时。这不仅使老师的教学捉襟见肘,重点部分涉及不足,与本专业关联较少的部分一笔带过;而且学生了解阅读经典的主要来源依靠于自主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学习中多数重点不能把握。绝大多数同学因为课业压力,更将经典阅读课作为考前突击科目,对教学难点学而不精、精而不专。
经典学科教学时长被压缩所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可见一斑,在针灸推拿专业的专业课“针灸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需要在经典课程中掌握的疾病治疗手法,学生仍不能完全掌握,需要授课老师再次提及,厚此薄彼,占据专业课时时长,但若对经典知识就此搁置,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从长远的学习角度来看,以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为例,本科的经典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占据了很大分值,对整个中医经典体系进行全方面多学科的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经典自学能力。经典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古文阅读能力和时代背景知识,由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无疑由老师来引导更为高效。若仅凭自学,一方面增加了不必要的复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加大课程学习难度,弊大于利。
在未来的工作方面,我国中医药日益完善的治疗体系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治疗方法仍旧引用经典中的原文作为理论依据。临床中对经典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本科重点学习的四大经典,对不同流派多位学者的经典著作也广泛涉猎,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经典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本科时期扎实的教学培养,但在教学时长不足的前提下,这一能力的培养实现难度较大。
2 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对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视不足
在本科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还处在“哪一科学习课时长,学分高就重视哪一科”的偏见中,而经典教学课程恰恰是众多学科中课时较短,学分较低的科目之一,这就导致学生对经典课程重视不足。而学校逐渐压缩经典课程教学时长更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迫使原本属于经典课程、由学生支配的自主学习时长一减再减。同时,我院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完全利用中医经典治疗疾病的见习机会不多。因课程设置,我院学生的大部分见习时间是在西医医院中完成的,这就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观念:即使没有学好中医经典课程,也可以处理未来的临床工作,再加之我院大部分经典课程都设置在第四学年,涉及的经典书目与临床实践直接相关,而中医基础知识的原文则被零散的穿插在前三年基础学科的教学中,由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的授课老师按照本科目课程教学要求,将中医四大经典的原文部分选取出来并进行讲解,通常为经典章节的文章选段,有时甚至仅仅为一句经典原文,脱离原文的知识背景并且缺乏上下文衔接,并不能形成完整的中医经典阅读体系。而在第四学年经典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正面临着考研和实习的压力,没有充足时间将前几年零散学习的经典知识完整串联,自然对较为枯燥的经典学习重视不足,更不能将其延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与经典教学的初衷相去甚远。如何将经典原文从中医基础知识到临床实践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给予充分的教学时间,是在中医经典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建议
3.1 增加中医经典教学课时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思维培养与中医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现代化“新中医”的根基所在,压缩课时时长无疑是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弱化。因此,中医药院校一方面需要增加课时时长,保证中医经典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既可以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巩固,又能对课程中非重难点部分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需在第一学年开始设置中医经典的基础课程,使其串联在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学生的经典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实施网络教学平台测试 目前,中医经典课程的考试大多是在课程结束后,由教研室出卷,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以试卷卷面成绩计算学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水平的测试方法,但出题人并不能面面俱到,顾及到每个重难点。期末成绩=(网络测试成绩均分)×30%+(期末卷面成绩)×70%。这一计算公式也同样适用于中医经典科目,可以通过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进度设置阶段性考试的方法,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持续性巩固。
3.3 设置以运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为主诊治疾病的见习病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经典的学习为学生们建立中医药思维的体系主干,但若想使其形成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进一步将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与现代化的中医治疗手段联系起来,这需要教研室连同学校在见习医院建立利用《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古籍经典,以运用其中理法方药为主,组建治疗相关疾病的病区。学生在此类病区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医经典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此确立中医经典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实践应用时会对不同方面产生兴趣,因此可以在见习病区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学习,对同一病例的不同视角进行探讨,教师加以引导,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例为补充,以资源为依据,以小组为依托”的多元教学法[3]。
4 结语
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药专业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中医,不仅仅意味着与日益更新的西医理论临床知识接轨,更应该通过对中医经典的教学,巩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理论根基,使其外延扩大,使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西医院校中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时长的不足以及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设置改革方案,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坏境,切实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中西医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