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2019-01-30王卫国韩烁傅阳
王卫国 韩烁 傅阳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才是保持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在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人才储备必不可少,创新型人才更是未来发展的顶梁柱。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创新教育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研究生教育是重要内容,博士研究生更是其中最关键部分,不仅能够为学术发展、科学机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为社会高科技的前进带来新的生命力。在教育培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博士生与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并不断地妥善解决,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优质的博士研究生,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而中医骨伤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发展与传承有赖于博士生教育及人才培养。基于以上实际意义,简要分析现如今中医骨伤科博士培养现状及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与进步。
1 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特点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结合所学相关专业而制定相应的针对性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其主要培养目的。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中医源远流长,其骨伤科学也备受关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让中国患有筋骨疾病的病人能够逐渐地好起来,最终累积了其卓越的医疗成就,让学术内容也更加丰富。但由于清末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与西方医学的涌入,传统中医遭受到极大冲击,中医骨伤科学遭受严峻考验,直到建国后,中医才得以再次发展。20 世纪80 年代起,全国十余所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开始培养中医骨伤专业博士研究生。其既有中医学的特点,又有骨科学的本质,其中西医结合并重的发展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不断融汇新理念、新技术,使中医骨伤科学发展到新的高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本专业特色,既要传承实用的中医骨伤理论、手法、中药等中医优势,又要不断学习骨外科学中新的技术,推进学科进步。
2 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
20 世纪90 年代末,医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被重新命名,政府公布政策,正式更改为医学科学与医学专业学位,并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主修内容与任务进行区分[1]。其中,医学科学学位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科学研究与医学理论知识。而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则更倾向于实践操作能力。然而,新的培养体制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面对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生培养方式所独有的特殊性,不能很好的适应,显现出水土不服[2]。同时,过往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值得借鉴的经验较为有限。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博士人才培养策略,提出针对中医骨伤博士研究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既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医疗技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更为我国医疗发展带来最大效益。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高级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各专业领域的人才塑造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国家应该对博士研究生教育做出改革,跟随时代的变化不停地革新,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博士的培养工作具有其独特之处,既要求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又需要医院进行相关临床技能培养,其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不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进行科研工作的临床型实践人才。
改革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同理,医疗体制的改革亦是如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策略也要发生改变,中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变革必然势在必行。知识面宽广、科研能力专业、医学知识扎实、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术人才是现代医学博士的教育目标。国家不仅要加强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其科学能力,让医学人才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要将理论科学研究很好地实施在临床技术中[3]。
3 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3.1 培养模式
多元化是现代世界范围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特征,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培养模式,专业式、学徒式、教学式、多样式、协作式这五项是基础类型。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国博士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对其培养模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学徒到专业,从专业到多样。现在,对于医学博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局限于掌握专业临床技能,医学科研能力也占据着重要的比例,至此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的综合成为评判医学人才的重要依据[4-5]。这对于传统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培养模式是重理论、重临床,轻科研、轻实践,这造成了许多中医骨伤科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但科研学术功底较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中医师提出的新要求,无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所以亟待推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中医骨伤博士培养方案。
3.2 培养分类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分化出科研型和专业型研究生这两种培养类型[6],同时,科研型与专业型的培养方式与评估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其培养的本质模式都属于多元化。针对科学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对临床技能的要求较为宽松,但是对科研能力的标准较高。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两者的结合,更多的是考虑两个方面的综合性,需要兼顾[7]。但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的评定标准尚未提出,科学型与专业型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大体一致,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政策设置的初衷。科学型中医骨伤博士生毕业后参与工作仍需参与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偏弱;而专业型中医骨伤博士生在兼顾临床繁重任务的同时,依然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实验中,这种现象在中医骨伤博士培养过程中造成困惑,最后结果往往是科研与临床无法很好兼顾,与最初设想背道而驰。
3.3 培养规模
据调查,近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的队伍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让医学人才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保障,但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才只有同时具备临床技能、学历水平、科研能力三项能力,才能够有机会晋升职称,被评为医学人才。因此很多医学者都开始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然而,我国现代医学高等教育普及较晚,对于现代化医学博士的培养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更是差距明显,医学博士研究生整体基数较小,虽然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但目前的总体规模仍然有限[8],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建设无法相符,缺口依然较大。
3.4 培养问题
虽然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在不停地增长,但是量变尚未引起质变,博士生的质量并没有实现飞跃,这可能与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9]。迄今为止,我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以学术型为主流。在中国,博士生培养一般需要3 年,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学识与学术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各种评定,其流程的繁琐与僵化,会极大地降低博士生的培养效率。为此,进一步完善医学博士生的培养策略、改革质量的评价体系成为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10]。
4 中医骨伤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建议
4.1 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中医在医学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医学博士生培养方式的好坏与中医学博士的质量发展关系密切。进一步优化中医博士生、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强化各项环节,增强学生的质量与综合素质。因此首先要让博士生导师、博士生以及学校、培训机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10]。然后,将科研环境以及医学设备等硬件条件不断地完善,从而为博士生的发展提供一个高质量、宽广视野的环境。最后,改革博士学制年限为四年,适当减少博士学制年限,严格区分与优化全日制统招与在职博士生培养方案,减免博士生规范化培训限制,大幅提高在读博士生补助,提高博士学位社会认可度与含金量。
4.2 优化招生环节,丰富博士生源背景
博士生的培养应该与硕士生的培养有所区别。第一起点要高,通过考试内容来衡量考试的质量,并进行有效的筛选,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只有优秀者才能进入博士教育环节。考生在入学时,必须达到一般住院医师水平,并具备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否则不予录取[10]。
其次,强化招生宣传,强力吸引对中医骨伤科学、非中医骨伤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完善与优化申请考核机制,让满足基础条件的学生,尽量都可以进入到面试环节,尤其是非中医骨伤专业的学生,从而加强相近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医学科研的发展增添力量。
4.3 优化培养过程,改革教学模式及课程
针对专业型研究生与科学型研究生制定不同的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对应的比较系统的课程,由博士生根据培养类型及自身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传统教学以灌输基础知识为主体,这早已不适用于现代博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应着力培养博士生的科研思路及思维方式,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11]。转变教学模式,以博士生为主体,让博士生结合个人研究领域与学科前沿进行临床实践与课题研究。博士生培养基本为划分较细的亚专业分科培养(比如创伤、关节、脊柱、骨肿瘤等),不同的亚专业领域所诊治的疾病种类不同,中医骨伤科博士生不应脱离临床学习,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符合要求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进行出国研修,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结合不同亚专业,将中医、中药融入相应的研究中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入到各行各业,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使用是形态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12]。利用现代技术及科研方法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4.4 优化导师指导制度,导师指导方式多元化
中医骨伤科培养以往多为单一师承,不利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限制日后个人发展;但若矫枉过正,只重科研而轻临床,则会导致研究生临床能力较差,达不到中医骨伤科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以上两种倾向,可以开展小组集体指导制,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并驾齐驱,让导师之间协作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在此过程中,指导小组的成员应该谨慎选择,不仅要有本专业的教授,同时也要搭配跨学科的教授[14]。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既能够实现资源整合,让医学博士研究生有更加宽阔的平台与学习空间,也能够帮助医学博士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开拓思路,丰富研究范围与内容。
4.5 优化课程设置,调动博士主观能动性
博士研究生作为培养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我国博士培养模式僵化,毕业要求繁杂,一旦入学,导师、课程均已固定,可供博士生选择的内容有限,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特色。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和培养机构三方之间的共同努力,结合中医骨伤科特色制定灵活简洁的培养方案,借鉴美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医学博士研究生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学位课程上的选择,同时在导师选择上也十分开放,更具灵活度。例如,研究生入学在一年级阶段不设置导师,由指导委员负责,在研究生二年级阶段,根据博士研究生的个人意愿进行导师选择[15]。
中医骨伤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博士生教育及人才培养。而现今中医骨伤科博士生培养也必将会促进中医骨伤科,乃至中医学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