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大洋洲文化属性和墓主人身份探讨
2019-01-29何建
摘 要:从新干出土的青铜器的器型、器类、组合、纹饰等,我们可以大致理出新干这一地区的文化属性是一个和中原王朝有联系的地方势力,新干大墓地的主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贵族。
关键词:墓主人身份;文化属性
从当地“三把伞”的传说,到上千件随葬品的出土,江西新干大洋洲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1989年9月,江西新干大洋洲乡组织村民维修赣江大坝,村民在程家村涝背沙丘取土时发现了古色斑驳的青铜圆腹鼎,后来也就“一发不可收拾”,经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新干县博物馆的发掘,这一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商代大墓惊现于世。虽然没有发现墓坑、葬具和人骨,但是通过调查和航测资料显示,该地原有一东西40米、南北20、高3~4米的椭圆形封土堆,另外,通过对遗址底部沙质、沙色的观察和出土遗址位置的分析,可以比较肯定这是一座墓葬。工作人员还在遗存中发现了24枚属于不同个体的人牙。从各方面推断,这原是一座带椭圆形沙土堆的长方形土坑墓。椁室长8.22米、宽3.6米,椁位于椁室中部偏西,长2.34米、宽0.85米。毫无疑问,这的的确确是一座大墓!
墓中出土随葬品总计1374件,其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瓷器139件!数量之丰富,几乎让人瞠目结舌。对于这个遗存如此丰富的墓葬,考古学界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
蜚声海外的青铜器专家、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在看了这个青铜器群之后,万分激动道:“今天还难以估计,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不过通过该墓的发掘,江南的古代文明史要改写,商代的古代文明要重新评估,从高度、广度来说都不过分!”
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说:“这是长江以南空前的发现,它确凿无疑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商代,中国南方已出现了一个掌握有相当权威的统治者,表明这里已有一个政权,国家已经产生,进入了文明时代。同时,这样丰富多彩的青铜重器,说明其文化发展水平甚至与中原不相上下,有力证明了南方开发很早,至少在3000多年前,江南人民就已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这次发现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如此高的评价从来这两个学界泰斗的口中说出来,不禁让我们这些不太了解这个墓葬的人来说对它增加了一份神秘的向往。不得不说,所有这些让人惊叹的出土物中,最为惊艳的还是那数量庞大的青铜器。本文讨论的就是此处的青铜器。
1 墓主人的身份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我们比较肯定这是一座规模巨大墓葬。但是墓主人到底是谁,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人说这个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中原王朝派到南方的军事首领。原因无外乎是此地的青铜器很多地方和中原文明的青铜器有共同特征。但是更多的人却认为这应该是属于当地方国统治者或者亲属的墓地,比如说当年大洋洲考古队的领队彭适凡先生和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施劲松先生2,另外还有明确指出新干大洋洲商墓铜器群的族属当为干越的徐心希先生3。彭适凡先生提到“从大洋洲出土青铜兵器的器类组合和形制特征分析,更令我们感到,大洋洲青铜遗存的文化形制并非是商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应是受到殷商文化强烈影响而又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土著青铜文化,如果承认其系一墓葬的话,其墓主人绝非是中原南来的军事占领者,而应是南方这一青铜王国(方国)的最高统治者或其亲属。”徐心希先生更是直接,他明确指出:“新干大洋洲商墓铜器群的族属当为干越。干越为百越之一支,史书多将之称为‘干越。”并且论证了“干越主要活动于赣江流域的江西东北部,以新干——余干一带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其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是吳城文化和万年类型文化。”这就和大家比较熟悉的考古学文化对应了起来。
从我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点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第一,青铜器的组合来看,把它看做商文化是不太恰当的。在商代,最常见的墓葬青铜器组合是觚、爵、斝,新干商墓出土铜礼器中没有觚、爵、斝等酒器。新干出土了48件礼器,包括鼎、鬲、甗、簋、豆、壶、卣、罍、瓿、瓒等十种。其中鼎30件,鬲5件,甗、卣各3件,壶2件,其余各一件。其中以扁足鼎为主,青铜酒器只有盛酒和注酒的器皿,却不见饮酒的器皿,这和重酒的商代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大洋洲当不属于商文化。
第二,出土的农具来看,和商文化区别明显。新干大墓出土了143件青铜农具和工具,包括耒、锛、锸、铲、犁、镰等。其品种之丰、数量之多,在迄今所见的商代考古中居于首位,而且一些品种为此前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中所未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中原地区又没有这种习俗,所以,出土的这批农具,不仅可以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而且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商代大墓的族属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应该不是中原地区派来的军事首领的墓葬。
第三,从随葬的青铜礼器来看,大洋洲为地方性文化的可能性也极大。依施劲松先生的看法,新干墓中工出土了6件铜钺,其中一件在正式发掘前已出土,2件来自于二层台,1件出自椁区,只有一件出自椁内。而正是这唯一的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把墓主人的身份和中原王朝隔离开来。出自椁外的5件都和中原铜钺相同,唯有出自椁内的一件椭圆形鎏钺状若双肩小铲,肩下左右各突出一方耳,耳中又有镂孔作穿,满饰卷云纹和燕尾纹等,与中原铜钺完全不同。随葬铜钺这个现象的本身或许体现了商文化以钺代表权力的思想,但随葬于身旁的钺却为地方性器物。作为中原王朝的军事首领或者使节来说,这种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这个商代大墓,作为地方方国的首领或者权贵的埋葬地的可能是最大的,但是由于没有比较可靠的文字材料作支撑,现在还不敢妄下定论。
2 和中原商文化的关系问题
要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先弄清楚时代。新干大墓出土的完整的和已修复的陶器139件,这是判断墓葬年代的最可靠的依据。从器物的质地、组合、器形和纹饰等方面看来,这批陶器都与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相同。另外,新干墓陶器常见的细绳纹、方格纹、燕尾纹是吴城二期主要的纹饰。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新干墓的年代当是吴城文化二期,大致相当于殷墟早中期。那么,它和中原商文化的关系如何呢。从青铜器的角度来看,这一块应当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区域。
第一,从青铜器的器型来看。鼎、鬲、甗、簋、豆、壶、卣、罍、瓿、瓒等十种出土的铜器来看,和中原的铜器类型都别无二致。但是其中也不乏自己的特性。比如说举世可能无双的双面神人像和双尾铜虎都不见与中原。另外,酒器除瓒之外没有饮器,这和中原那种崇尚酒器的习俗是大相近庭的。二者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点,当然可以说是受中原影响的地方性文化了。
第二,从青铜器的纹饰来看。新干铜器群以兽面纹最多,这些兽面纹类型多,变化丰富,中原铜器上的独立兽面、歧尾兽面、连体兽面、分解兽面都存在于新干这些数量庞大的青铜器上。但是,很多这边的纹饰是在中原找不到原型的,比如,新干的鱼形扁足和虎形扁足是在中原是看不到的。还有一些相近却不一样的纹饰,比如新干瓿形鼎由瓿改造而来,但是这种鼎不见于中原,但鼎身和早期的瓿接近。此外,瓿形鼎的三足横截面呈半环形,与中原的鼎足完全不相同,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3 结语
新干大洋洲的商代大墓是一处宝贵的财富,还有太多的谜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很多问题我们都处在似是而非的层面上。相信它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3.
[2]徐心希.试论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群的族属及相关问题[J].南方文物,1994(2):37-41.
[3]彭适凡.新干青铜器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纪念新干商代大墓发掘十周年而作[J].文物世界,2000(1):54-57.
[4]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文物出版社,1997.
[5]彭适凡,杨日新.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文化性质刍议[J].文物,1993(7):10-18.
作者简介
何建(1993-),男,汉族,重庆大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秦汉至元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