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研究

2019-01-29

职教通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升学技能型普通高中

徐 晔

(教育部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29)

身份危机最早由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他指出,身份就是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包括两个层面的意识:(1)由外部实体因素来界定身份的构成,包括出身、地位、种族等;(2)自我身份构成的主观认知,即认同。身份危机意味着一种身体平衡状态的打破,身份的建构或重建成为强烈意识。[1]身份危机主要是指身份认同危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即新身份出现时,已有身份的平衡被打破,个体需要重新塑造新身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认同也需要进行调整。就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而言,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升学、就业等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其经济功能凸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人们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已有身份的平衡被打破,其就业功能、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功能、升学功能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等多重身份所占比例发生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职业性和教育性的身份没有得到同一性的认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原有身份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中等职业教育出现身份危机。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是否还需要存在?如果存在,将以何种身份存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急需在新形势下塑造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身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变迁

从产生至今,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一直存在。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变迁进行梳理。

(一)就业教育占主导地位(1978—199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复苏,社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一时期,我国着手恢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结构。1986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七五”期间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1990年前后,使全国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达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大体相当;初步改变人才结构上初级、中级技术人才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状况等。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给予中等职业教育明确的价值取向——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制,员工下岗现象普遍,劳动力市场吸纳劳动力就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出口不畅。加之,1999 年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面对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受教育要求的提高,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将目标瞄向普通高等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定位于升学教育,加剧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凸显。

(二)就业教育内涵扩展,兼顾升学教育(2000—2004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普及或接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渐次进入高峰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压力逐年增大。在此情况下,各地于1996 年后逐步放开了对普通高中发展计划的限制,招生数逐年上升[2],再加上1999 年高校扩招,极大地刺激了各地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热情,直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学历热”“普高热”导致一部分职业学校定位于升学教育,抛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的认同危机。为此,这一时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职业学校产生了偏差,片面强调按照企业要求的熟练工去培养学生,片面强调“能力本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的培育,忽视了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核心职能,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出现危机。因此,人们又开始反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很多学者对其进行重新思考,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就业导向,但是,就业教育的内涵有待于重新界定。例如,孟广平(1999)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类型,必然要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目标,但是,对于学校职业教育来说,这个“就业”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仅局限在毕业生走出校门的“第一次就业”,而需要看成是学生步入劳动社会的开始,着眼于学生终身职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需要从单纯的“就业”转向“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3]

(三)中等职业教育身份走向多元(2005 年—至今)

2005 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一部分人认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应缩小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甚至提出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观点。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急需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于升学教育,让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再走向就业市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此外,还有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提升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于升学教育,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这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身份的反思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我们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入手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共同决定的。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上日程,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将走向多元,兼顾升学、就业、培训等多种功能。另外,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脱贫功能。为提升教育脱贫的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门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应该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结合实践与理论,在新形势下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重塑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身份。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的表现

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认同危机。其外部危机表现为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同不够,包括企业、高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因素;内部危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出现偏差。

(一)外部危机:社会认同不够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不够,直接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等职业教育消亡论或缩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呼声此起彼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开始动摇。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趋向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认为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直接办成了升学教育,完全背离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属性。社会认同不够直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

2.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不够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一方面,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不够,直接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至今未出台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规范性不足,严重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学生和家长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同不够,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自2009年起,全国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已连续5 年下滑,由51.12%下滑至43.76%;在校生人数则连续4 年下降,到2014 年仅为1 755.28 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42.09%,距离国家“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仍有差距。[4]一方面,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低于普通高中教育,因此,在对高中阶段的教育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以便为将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做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在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中教育。

4.农村对县级职教中心的认同不够,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功能尚未发挥。据相关数据表明,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进城务工的1.2 亿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而随着失地农民数量的逐渐增多,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岗前培训,不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劳动力将被闲置。要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就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农民。[5]尤其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实现“农民”向“市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二)内部危机:同一性认同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危机表现为:窄化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和夸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并存。

1.窄化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第一,过分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将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职业性是中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为服务就业,促进发展。然而,由于过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单纯将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过分追求就业率,尤其是一次就业率,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多次就业。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旧的岗位不断消亡,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单纯注重一次就业率,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第二,过分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将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升学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他们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参加高考,让很多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又想上大学的学生看到了希望,加之,随着初中毕业生的减少,中等职业教育遭遇生源困境。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干脆设立升学班,完全将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升学教育,抛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夸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具体表现在,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泛化,美其名曰“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实则泛化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过分夸大中等职业教育功能,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兼顾升学、就业、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无所不能”的教育。尤其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混乱,缺乏特色。例如,有些职业学校过分夸大其功能,尤其在招生宣传上,为了吸引生源,过分宣传其升学功能,打出“升学率高”的大旗,同时,又在宣传上提出“上学即就业”“包就业包分配”来博家长和学生的眼球,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身份混乱。我们在肯定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功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有限性。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而不能一味夸大其身份。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新身份塑造

(一)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是新时期的基本国策。2019 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这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性质及办学特色的新的定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6]另外,普职比“大体相当”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最好的肯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2005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 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2014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都有强调,一直未变,要求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7]

其次,不论是在教育系统还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对教育系统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与普通高中相沟通,纵向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贯通,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的经济主体离不开制造业,更离不开初级、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培养初级、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最后,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应针对不同的智力类型,提供不同的教育类型,促进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同智力类型的人接受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加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群体异质化、学生求学动机多样化、家长对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期待的多样化及高等院校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增多,都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多元化

1.升学身份: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生源的重任,升学身份是其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本职身份。一方面,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另一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有助于培养大国工匠,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身份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就业身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初次就业、二次就业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任,农村人口通过技术技能的学习,实现城市就业,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二次就业。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学校职业教育,还包括职业培训,通过为初次就业人口和转岗工人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其二次就业。

3.创业身份: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型人才,实现其创业身份。

4.技术、技能积累身份:培养大国工匠,培养新型农民。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层次高移,急需培养大国工匠,而仅依靠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国工匠,这需要技术技能的不断积累,中等职业教育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技能积累,为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人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的城镇化,仅仅依靠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外部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这都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所占的比重不同,这些身份并不冲突,它们是协同存在的。但是必须把握的是,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兼顾升学、就业、创业和技术技能积累等多种身份;另一方面,职业性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身份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猜你喜欢

升学技能型普通高中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