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体会※
2019-01-29李向峰闫永彬翟文生
李向峰 闫永彬 翟文生 张 建
(1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学科,河南 郑州 450038;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医儿科是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儿科学是能突出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核心的中医学临床专业课之一[1]。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出台,我国生育率逐年增加,整个社会面临的儿科医生荒也日益加剧,中医儿科医学生的培养也已成为各中医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我校为例,中医儿科专业已经进入招生培养阶段。因此,如何做好《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工作,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专业临床人才,是目前《中医儿科学》课堂和临床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笔者从事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近年来我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认为教学设计应从临床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结合学习内容需要、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等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过程、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教学评估等的分析和安排,在每一个环节上精心设计,才能确保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1 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
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现阶段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采用最多的是课堂讲授法,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传统教学设计理念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对教学目的、专业资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分析和安排通过教师课堂灌输式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内容多、学习周长,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中医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再者,传统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教”会,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认为[2],学生是不可能“教会”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学习,自己“学会”。再次,传统教学设计是线性的,其设计遵循逻辑系统,有较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以技术性和确定性为特征[3],这是一种“计划-目标-评价”三段式的线性过程,被严格的设计控制,整个教学设计及实施,严重削弱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能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儿科人才,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必须从实际需求和素质教育初发,需要重新探讨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设计。
2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4]。必须科学、合理地做好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中医儿科学的特点,加强体现儿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等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我校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出发,结合自身体会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更新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在整个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及批判性学习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把自己的角色转换,将自己从授课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开展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技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实行个体化的教学。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有余力,或对相关章节内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给予辅导,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或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5]。
2.2 做好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要教好中医儿科学这门课,首先授课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要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充分的应对措施。以笔者所在学科为例,中医儿科学授课对象主要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本科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西)医药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系统学习过中医儿科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对相关的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就给我们讲授中医儿科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医儿科学部分章节的病名及病证和《中医内科学》有类似或重名,但辨证用药却大不相同,这会让学生感觉是在学习重复的内容,而这些重名的疾病或类似的病证会使有些同学觉得课程设置重复、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怎样讲好中医儿科学、突出中医儿科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是对每一个中医儿科学教师的一个考验。在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相同或类似的病证进行横向联系及鉴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在进行各个具体章节内容的讲授时都应该强调小儿在形体、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即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6]。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与内科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病名或者类似的病证,在疾病特点、治疗侧重点及转归、预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2.3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合理应用是整个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中医儿科学课堂中,应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 教学法、CBL 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多媒体互动教学法等。在授课内容的表达和展示方面,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表达清晰且有条理。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合理运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适时穿插教学案例,并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7]。要结合教学对象和授课内容灵活的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中医儿科临证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结合,通过对具体内容的讲解、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并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将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使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联系。
除了课堂教学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课后持续学习、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也是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中医儿科学课程专业性强、包含信息量大,学习难度较大,仅靠每周1~2 次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针对课堂学习内容相互讨论,自主进行总结归纳,加强记忆,并针对性提出问题,将问题汇总后由教师统一给予指导和点评。对学有余力或兴趣上有独特要求的学生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中医儿科专业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更深层次的知识。
2.4 重视教学评价与总结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包括前两章的专业基础内容和后面数十章临床专业内容,包括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分证论治及预防、调摄防护等相关内容。授课教师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结合在授课前进行的学情预测,提前了解学生当前阶段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程度,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规划好教学时间,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有效的引语或案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章节内容时保持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中医儿科学理论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从而找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所在,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和整改,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全程都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讲课内容表达和展示方面,要做到重点突出,表达清晰且有条理。通过教学评价和总结,在各章节的教学设计上要注意采用“对比”及“表达清晰有条理”的教学策略,详细讲解中医儿科学各系统病证的学习要点,以便于学生掌握理解,做到辨对病、辨对证、用对法、选对方。从而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相长,令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3 结语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院校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儿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对中医儿科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儿科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深化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如何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新型的21世纪中医儿科人才,是中医药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8]。因此,科学合理地做好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中医儿科学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等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学习好、掌握好中医儿科学的专业内容,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进而从源头上解决“儿科医生荒”的难题,对当前深化医疗改革的实践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