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2019-01-29刘明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仲景散寒

刘明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金匮要略》全书载方205 首,含麻黄的方剂有22 首,超过全书总方的十分之一。这些方用于治疗痉病、湿病、疟病、中风病、历节病、咳嗽上气病、痰饮病、水气病、惊悸病、黄疸等病种。可见麻黄在书中应用之多、之广。

有关仲景用药之法,在《伤寒杂病论·张机序》里面提到《胎胪药录》 一书,但可惜此书已失传。后世医家经过研究认为,仲景用药之法遵《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得到业界认可。《本经》将麻黄列为中品,认为其“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在《金匮要略》全书中的应用,确与《本经》所载麻黄功效相似。仲景作为临床大家,麻黄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配伍、用量、用法不尽相同,下面将麻黄在书中的应用作一浅要剖析,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应用析需

1.1 祛风寒 麻黄辛温,祛风散寒,开发腠理,是发汗解表的要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仲景在“痉湿暍病篇”中用葛根汤(内含麻黄)治疗外感风寒的刚痉,麻黄加术汤治疗寒湿表实的湿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风湿表实的湿病,以及“呕吐哕下利病篇”中的文蛤汤均是取麻黄的祛风散寒、发汗之功,意在通过“微汗法”使在表的风、寒、湿邪从汗而解。葛根汤、麻黄加术汤在治疗的病证中寒邪偏重,麻黄配伍桂枝,以加强发汗解表之效,合并湿邪则加术,用量至三两,煎服时要先煎麻黄,去上沫,因为泡沫中含大量麻黄碱,令人心烦[1]。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风湿在表并有郁热的湿病,寒邪较轻,故麻黄配伍薏苡仁,以加强祛湿,并兼清郁热,用量仅半两,意在“轻清宣透”,煎煮时也无须先煎去沫。从以上方证可知,麻黄是治疗风、寒、湿在表的主要药物,可根据病邪轻重、偏盛不同选择不同配伍与剂量,小剂量麻黄无须先煎去沫。

1.2 通经络 麻黄祛风通络效果极佳,可用于中风、风湿痹痛。因此,在“中风历节病篇”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以及附方中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均使用麻黄,取其通经络之效。历节疼痛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风寒湿痹阻经络所致,用麻黄的主要目的是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而不是用其解表之功,因方后注均未提到“取微似汗”等字样,与发汗之方有别。在药物配伍方面,可与附子、乌头相配,意在加强通络止痛之效,用量在2~3 两之间,与治疗外感风寒相当。麻黄煎煮时未提到先煎去沫。为什么中风用麻黄,医家普遍认为[2],唐代以前,中风多认为外感风邪所致,自宋以后,中风为内风引起,故仲景用麻黄祛外风。然而,黄老在《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记载了大量使用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成功医案,认为麻黄是治疗中风经络不通的必用药。后世的阳和汤中也是用麻黄来通经络,可见仲景用药影响之深远。

1.3 宣肺止咳平喘 麻黄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药,因其有良好的止咳平喘之效。仲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麻黄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味药,如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治疗饮热郁肺、厚朴麻黄汤治疗寒饮夹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表寒里饮夹热,麻黄均是方中的主药。无论是寒证、热证均可使用麻黄,热证可配伍石膏,寒证咳嗽常水饮内停,可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散寒化饮。上述方中麻黄用量均为4两以上,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用至6 两,用量较大。煎服法方面,只有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要先煎去上沫。可见,麻黄作为治疗外感诱发咳喘的要药,根据寒、热、痰饮兼夹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配伍。

1.4 宣散水气“水气病篇”仲景常使用麻黄来发越水气。麻黄开泄腠理,可将停留在肌肤之间的水湿排出体外。因此,治疗风水、皮水的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杏子汤均使用麻黄来宣散水气。如果合并阳虚,见脉沉者,麻黄配附子,即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祛水平喘。治疗阳虚阴凝的气分病,证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即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麻黄在方中起宣通水饮之功。麻黄用于治疗水湿在表时,用量在4~6 两,且须先煎去上沫。

1.5 解郁以疗惊悸“惊悸篇”云:“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此条原文是因水饮内停,胃阳阻遏,症见心下悸动,即饮阻阳郁所致心悸,仲景采用半夏麻黄丸治疗,麻黄在方中起宣发阳气的作用,阳气得宣,水饮得降,悸动自止。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记载:“此治饮气抑其阳气者之法。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津气,而但升引阳气。”[3]

1.6 去黄“黄疸病篇”在附方中提到《千金》麻黄醇酒汤治疗黄疸。麻黄醇酒方载于《千金方》,由麻黄、清酒组成,主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服药后“温覆汗出而愈”。可见,此方是治疗黄疸采用汗法的代表方,适用于黄疸初期表实无汗而里热不明显者。陈修园在《金匮方歌括》谓:“黄在肌表营卫之间,非麻黄不能走肌表,非美酒不能通营卫,故用酒煮,以助麻黄发汗,汗出则营卫通而内蕴之邪悉从外解耳。”[4]

1.7 除疟“疟病篇”附《外台秘要》 方牡蛎汤,由牡蛎、麻黄、甘草、蜀漆组成,用以治疗寒痰阴水内停之牝疟。方中用麻黄以开阴邪之固结,与《本经》中谓麻黄“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相同。赵以德云:“牡蛎软坚散结,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5]

1.8 还魂“还魂汤”载于《金匮要略》“杂疗方”,由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组成,即为“三拗汤”,主治“救卒死、客忤死”。关于此处“卒死、客忤死”,指精神受外界刺激较大而突然,致气机闭塞,神机不行,气血紊乱,而成死亡之疾。“还魂汤”可以宣通气机,使得气血得和,神机复常,尤如魂魄失而复还,故曰“还魂汤”。麻黄在方中起宣通气机之效,且入肺经,有“通魄”之功。

2 讨论

2.1 麻黄的应用总结 综观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麻黄的应用,与《本经》中的麻黄功效十分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本经》来理解麻黄在仲景书中的应用。总的来讲,麻黄是辛温宣通之药,关键在一“通”字,在表可以通腠理,以发汗解表,除在表之邪;在里可以通气机,以宣肺、解郁、通经络、除痰瘀。正如徐大椿谓:“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6]

2.2 麻黄的用量及煎服法 麻黄的用量及煎服法在不同病证中是有所不同的,陈楚为等[7]通过总结分析认为:凡不须先煎麻黄者,或为治法重心不在解表,或为病程已长,正气大衰,不胜发散之力;凡须先煎麻黄者,皆用在寒盛而表证明显的情况,意在增强发散,助阳解表散寒。

2.3 麻黄的使用禁忌“痰饮咳嗽病篇”中第39 条原文曰:“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意思是患者肌肤水肿,用杏仁宣降肺气,俾水道通调,形肿自消。本应该加麻黄的,但考虑患者手足麻木,故不加。如果用了麻黄,会出现厥逆。原因是患者血虚,麻黄发散其阳,重伤阴血,即麻黄对于阴血不足的患者要忌用。这条原文明确提到了麻黄的使用禁忌,对麻黄的应用十分有价值。

因此,在《金匮要略》全书中,麻黄的应用广泛而全面,灵活而有法度。细心揣摩仲景用药,对提高麻黄的临床应用技巧、扩展临床应用范围有较大帮助。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仲景散寒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艾草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