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藏象辨证路径探析*
2019-01-29吴承玉史话跃
王 嘉 谷 鑫 吴承玉 徐 征 史话跃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16级,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23)
“藏象辨证”[1],是根据中医藏象学的思维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以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辨证思维模式,是“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中医藏象辨证新体系。根据“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对病人的各种临床信息进行分析,识别证候,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藏系统病位与相关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规范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1]体现了“以象测藏、从症辨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病证结合”的辨证原则。本文利用藏象辨证思维,从病位、病性角度分析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探析该病的藏象辨证思路。
糖尿病肾病(DN)即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除了对肾脏有直接损害作用,也会对其它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间接影响[2]。在中医学相关文献中,虽无此病的确切记载,但仍属于中医学“消渴”“关格”等的范畴。本病发生,多因先天五脏柔弱,加之后天过食肥甘厚腻,或房劳过度,内伤精气,而致内生热邪,气阴耗伐,痰瘀互阻,肾虚水泛。故以气血阴阳俱虚,热邪内生,瘀血阻滞血络为病性。发病之初一般是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继而阴损及阳,使阳气虚衰不能发挥正常温化水液的功能。晚期则气虚阳微,无法很好温煦血脉,致脉络阻塞,瘀血内停,壅塞三焦,发为气机逆乱之关格[3]。
根据“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藏象辨证原则,从以下几点进行辨析。
1 明辨病位 首辨脾肾 兼辨肝
1.1 脾肾乃根本病位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后天之本”。脾的功能体现为运化水谷水液。运化水谷,指脾脏可以消化食物、吸收其精微物质,人体内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此。当患者脾运不健时,加之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以致胃热过盛,胃强脾虚,多食却消瘦,久之发为“消瘅”,《灵枢·本脏》有云“脾脆,善病消瘅”。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运输津液及正常代谢全身水液的功能。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经由脾转输的水液上腾于肺,后经肺气宣发肃降输布至全身上下,使得“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二是肺为水之上源,脾处中焦,肾主水居于下,故脾起到枢转作用,促进水液在周身的布散。因此脾不健运,则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内生则使脾气受到遏制,同时外部的各种湿邪侵袭人体,也使脾气受困,导致脾气不得上升,伤及脾阳,这些因素均导致脾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由此可见,脾与消瘅息息相关。马柳琳[4]认为脾气的虚弱,则致其升清降浊失调,导致体内精微物质下泄,同时脾运的不健,运化水液的失司,亦导致肾性水肿。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肾者主水,主津液”,肾主水,即人体内部水液代谢均由其主管。肾调节全身水液有赖于其气化作用,体内脏腑代谢生成的浊液均经由三焦输送至肾。经由肾气的蒸腾,将达肾的浊液分清泌浊,其中浊之清者经由脾转输上腾至肺,则可再参与全身水液的输布;浊之浊者,由肾的气化变为尿液,由膀胱暂存,再通过尿道排泄。因此肾的气化作用正常,才可将输于肾的水液分清泌浊。《圣济总录》云:“消渴日久,肾气受伤。”糖尿病日久伤及肾脏,导致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运化、升降、输布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到肾的功能。《素问·水热穴论》载“肾者……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聚水而生病也”停聚体内的气血津液,久之水湿泛滥,毒害肾脏,瘀阻肾络。故糖尿病肾病究其根本为肾络瘀滞阻塞。倪青等[5]认为肾气虚衰则气化蒸腾不利,本病的关键是体内水液无法正常进行升清降浊,运化失职,以脾肾气虚为基本病机,病位主在肾,兼挟有痰浊、瘀血、水湿之邪。
五行之中存有相生相克,其中脾与土相对,肾与水相对。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当土虚无法克水时,则易受到水的“反克”,出现“土虚水侮”的情况。脾虚则失健运,水液调节失司,肾虚则致其气化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而致水液内停,出现水肿。脾、肾各为先天与后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为用,脾阳和肾阳久虚易致浊毒内生,瘀堵三焦,发为“关格”。
1.2 肝乃后发病位 《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合调达,不致遏抑,则血脉通畅“当肝可自如疏泄时,全身气血津液均得以疏通、畅达。其中肝生理功能失常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气机的运行不畅则致全身津液运行失调,易导致水肿、瘀血的产生等。《灵枢·五变》有载“气血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有记载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认为消渴病程绵久,易致肝郁化火,情绪烦躁,极易发怒,引起血压的异常升高。有学者[6]发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成为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且高血压是促使糖尿病肾病另一重要因素,西药降压作用强,如ACEI,CCB等可有效抑制血压上升,显著降低患者尿液中含有的尿蛋白量,进而延缓肾衰竭进程[7]。故肝失疏泄是引起糖尿病肾病一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2 辨析病性 虚实同辨
2.1 气阴两虚为本 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DN病程绵长,气阴的虚损为其基础。发病初始热邪内生,阴虚热结,日久耗伤气阴,致阴虚火旺,或过服温燥药物使内生燥热更烈,灼伤筋脉,致脉道失于濡养,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迟滞。发展至后期时,阴液损伤严重,伴有气机的损耗引起气阴的两虚;同时阴损累及肾的阳气,使其衰弱,出现阴阳俱虚。其中气阴两虚者,主益气滋阴。可用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生石膏、知母润燥,佐以熟地、怀牛膝滋阴。有学者[8]认为,脾气虚,使其无力固摄精气,肾气弱,不能摄精,以致精微下泄,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治则补益脾肾,滋肾固精为主。常用白术、陈皮健脾燥湿,大腹皮利水消肿,炮附子、肉桂以补肾助阳,熟地黄、山萸肉滋肾固精。肝肾阴虚者,高彦斌[9]认为,病在肝肾两脏,阴虚致阳亢,而致头晕耳鸣、血压升高,以补肝阴、润燥为先。熟地黄、山药、山萸肉、女贞子用以补肝肾兼养阴血,泽泻、茯苓旨在利水渗湿,泄内生之燥热,桑叶可平肝阳,润燥。孙超等[10]通过对DN的分期分型的梳理不难发现,其病性的的演变从气阴两虚渐渐发展成气阳两虚最后形成阴阳俱虚,其中阴虚则贯穿整个病程的始末。
2.2 瘀血水肿痰饮为标 中医早有“久病必瘀”的理论,患者因长期脾肾亏损,气血运化失调,体内多有瘀血,是导致其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气为血之帅,气虚时推血无力,导致其在脉道内运行缓慢,内阻为瘀血。《血证论》有云“血与气本不离,内有瘀血……瘀去则不渴矣”故对于消渴不可忽略瘀血。阳微则很好使血脉得到温煦,气虚则血流不通畅,成为瘀血。《儒门事亲》曰“消渴……或不数溲变为水肿”,《诸病源候论》有云“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发水疾。”脾阳的虚衰而致脾运化的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转输周身的水液,而致其积聚在体内,形成痰饮或发成水肿;肾主水的失司,体内产生的浊液不能正常泌别清浊,引起水液布散的紊乱,如小便不能正常排出,积于体内或泛至肌表,导致临床出现水肿、痰湿。水液内停与瘀血阻络相互影响,瘀血阻滞会加重水液转输的障碍,使水肿的程度更为严重。这些病理产物源自脾肾的亏虚,形成后又阻碍全身气血的循环,加重脾肾的负担,使之更虚。往复循环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与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相应。故可以认为“瘀”自始至终伴随糖尿病肾病的各阶段。赵君雅[11]认为气虚血运无力,阴虚脉道失于润泽,阳虚脉道失于温煦,以上多个因素均可形成血瘀。现代医学早已证明DN早期就有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知血瘀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12]。故重视活血化瘀的辨证思想在治疗DN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配合当归、白芍可以养血,佐以川芎、丹参、牡丹皮活血,再加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配以如地龙之类辅以通络。
2.3 正虚邪实 虚实夹杂 病程缠绵 消渴患者本身气阴耗伐,五脏俱虚,同时兼有燥热、瘀血、水肿等因素,则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时亦夹杂有诸多标实因素,虚实夹杂共同影响疾病的发展。气阴亏虚则阴虚致火旺,耗伤津液或由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等使阴液损失更重,阴损及阳,二者互为因果,最终致阴阳两虚。
首先肾阳不足,转输体内津液动力不足;同时脾阳又有赖于肾阳,脾阳的虚衰又会导致全身的水液运化失职;肝的气机郁结,疏泄失常,气不运津,以致津液停聚于体内;再者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司,水液停聚更为严重,生为痰饮。若多食肥甘厚腻之品更会加重脾的运化失职,则痰饮水湿遍布全身,出现头面部水肿或胸腹部水肿或下肢水肿,甚者全身俱肿。《医学纂要》曰“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故任何导致津液代谢失常的因素都会导致痰的生成,而与水液的代谢密切相关的为脾脏和肾脏。因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则体内阴寒内盛,血遇寒则凝,滞而不行,发为瘀血;肝肾阴虚,阳亢火动,燔灼经脉,致使津液损失,血液更稠,凝为瘀血或燥热内生,热迫血行,血液离经,最终也导致瘀血的产生。
朱丹溪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这里所提到的痰多为无形之痰。痰、瘀、水肿相互胶着,互为因果,影响五脏的气机,气乱则会使痰瘀更甚。马艳春等[13]认为在DN的发病进程中,痰饮、瘀血作为不可忽略的致病因素加重其发生发展,同时DN患者自身素有痰、瘀等病理产物,都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肾病。
3 小结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起病多由于消渴延绵,病久不愈,各脏功能失调。病位与肝、脾、肾三脏紧密联系,病性多为气阴两虚、瘀血、水肿。且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疾病的发生因素也愈加繁多,故而,临床辨证思路当围绕“病性、病位”规范辨证思路,把握整体病机,明确病因,辨证治疗,以期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