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2018-09-17雷文婷师建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藏象黑箱学说

雷文婷,师建梅,刘 琪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知识体系比较复杂,采用与《黄帝内经》相结合的方式对藏象学说的概念、结构进行规范地表述,有助于实现藏象学说的理解和沿袭。现代研究要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好传统理论学习和挖掘,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理论学习,是基于稳固理论的不断整理与总结,从而使藏象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产生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使我们不断学习和应用。在藏象理论中,继承和发扬藏象学说并进行创新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和创新藏象学说是传承中医学术,服务于中医学的需要。藏象学说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由此加强中医建设,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1 藏象的释义

“藏象”[1],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可理解为藏于体内,不可径见的内脏[2]。“藏”有二义:一指藏匿,强调脏腑在体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二通“脏”,指肉质器官,即五脏六腑。脏腑居于体内,难以直接观察,所以研究藏只能另觅他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3],唐代王冰注云“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曰:“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类经》进一步说明: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阐释了“象”是体外显现的现象、形象、征象。“象”显露在外,便于观测,所以成为中医学认知人体的重要手段。“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它是历代医家经过医疗实践,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总结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藏象”也揭示了中医认识人体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即通过外部显现的现象、征象来推测身体内的机能状态与病理情况,这一方法称之为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这是古代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方法。

纵观古今对“藏象”的解释,笔者认为,“藏象”应包括以下两层涵义:一,形质隐匿于内。主要包括体内的五脏、六腑等有形有质之物。二,气化隐匿于内。主要包括脏腑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动态过程与有序状态。与“脏腑”相比较,“藏象”的概念更具有宽泛性、包容性和复杂性。所以,对“藏象”概念的剖析,有助于“藏象”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结果见表1。

表1 藏象属性归属

2 藏象学说与黑箱理论的关系

“黑箱”,指那些打不开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测,但可以从外部去认识事物[4]。“黑箱方法”是从综合的角度来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某些内部结构较复杂的系统。中医学强调黑箱理论在藏象理论中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将藏象理论与黑箱理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藏象理论。张景岳曰“藏居于内,行见于外”。“藏”指内藏之脏,居于体内,外不可见;“藏”还有脏器的意义。“象”是现象、形象,流诸于外。“藏象”就是通过外在研究内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现代的黑箱理论有相似之处。“藏象学说”是运用黑箱方法来构建的。藏象学说是把人体作为活的有机体,在不割裂整体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状况下,用司外揣内的方法来把握整体规律。如《灵枢·本神》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由此说明藏象理论是以“象”测“藏”的,由外知内的。

3 藏象的生理表现与病理表现

《黄帝内经》采用取象比类[5]、司外揣内[6]的思维方法,结合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对生产生活观察体验,构建了藏于体内脏腑与表现于外的征象相通应的藏象理论框架。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痿论》《素问·平人气象论》亦曰“脾生肉”、“脾主身之肌肉”“脾藏肌肉之气也”,即脾所藏精气的荣华主要集中表现在体表的唇,肌肉是脾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象,所以藏于体内的脾脏与表现于外的口唇、肌肉密切相连。《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说明视、听、嗅、味等功能以五脏的功能正常为条件,也说明视、听、嗅、味等征象是五藏的外部反映。《灵枢·师传》“肝者主为将……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脾者主为卫……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及“六府者,胃为之海,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说明根据体表部位可推知脏腑情况。同样在藏象理论中,人们对饮食水谷入于人体后变为糟粕排出体外的整体过程来分析发现除胃、小肠、大肠直接参与运输精微,脾亦具其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在诊察疾病方面即病理方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就病理方面论证了脾与四肢肌肉的联系:“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痿论》在鉴别“五痿”时,根据五脏所主形色,分将“色白而毛败”之痿归于肺、“色赤而络脉溢”之痿归于心、“色苍而爪枯”之痿归于肝、“色黄而肉蠕动”之痿归于脾、“色黑而齿槁”之痿归于肾。《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盈实而滑,如循长竿”为病理性弦脉。体现了据象定位、因“象”求“藏”的思想。依据“象”和“藏”的对应关系,某种病理性的出现往往提示该藏病变的可能性,为定位诊断提供了线索。

4 藏象学说的发展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性内容,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藏象学说的研究要在把握概念基础上,挖掘中医的内涵,夯实藏象学说发展的特征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代哲学于一体。藏象学说承载未来发展的方向,由此,藏象学说的建设要涵盖学科的优势、趋势、特征模式,立足传承,着眼发展,推动藏象学说的发展,加强藏象学说的创新与建设,应作为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应对原创性的理论加以研究。中医学的发展不应在西方文化中澄清概念,而是要发展创新,促进中医全面的发展。藏象学说是自主创新的优势,我们应提高本土知识的创新能力,发扬藏象学说的基础上,推进藏象学说的创新水平,建立藏象学说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认知评价体系,是藏象学说创新发展关键所在[7]。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生活是永无停息的,所以实践也是不会停止的,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是不会停止的。在实践中发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时候,就要适时地创新,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由此肯定创新是源泉[8]。我们认为藏象学说的创新应具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藏象学说的发展趋势[9]和模式要以藏象内涵为核心,培养藏象学说扎实的基础水平,从而在医学古籍中不断学习经典知识,培养传统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藏象学说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藏象学说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日常的学习和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发展和创新。二是藏象理论的重点在整体观[10],通过掌握人体生理与病理规律,使临床实践取得一定疗效。如张仲景以太阴病代替脾胃病,孙思邈开创了脏腑内伤治脾胃,为后世脏腑辨证确立基础,现代邓铁涛以脾胃理论为指导创新研究了脾肾相关理论治疗肌肉疾病。所以,深度挖掘藏象理论,创新藏象理论,指导临床是创新的又一策略。藏象学说创新就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理论的创新价值在于成功指导实践,即在医疗方面提高疗效。中医学是应用科学,创新的价值就要在应用中有所体现,创新就是将藏象学说理论与临床结合,解决问题。

所以藏象理论研究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是藏象理论研究的补充和延伸。理论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根基,探讨藏象学说的内在靶点是必要条件,可明确创新的方向。在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还要不断地总结,并以科技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立足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藏象学说的现代疾病特点的发展,进而进行多方向的研究组合。藏象学说是孕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研究要植根于原创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要不断挖掘文献与理论的创新,从而使藏象学说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导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定位创新的内容,由此才能在创新的结果中客观地写下有力一笔。

5 结 语

藏象学说继承了中医辨证方法,通过整合、补充、提炼、演绎和验证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能提高辨证水准和临床疗效,从而为中医辨证实现完整的目标。时代在发展,中医也在发展,中医理论更要发展,藏象学说的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藏象学说作为原创独立的理论,更要不断开展深层次研究,汲取新鲜血液,使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的微观研究相结合,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创新藏象学说,使之融会贯通,实现藏象学说的跨越式发展。新世纪新的科技给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机遇,使藏象学说有跨越性的发展。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是现代中医发展的深层本质,只有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广博深厚的知识,才能对相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和深思。藏象学说是培养中医思维,传承中医理论的根基,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创新中医思维。

猜你喜欢

藏象黑箱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拒绝黑箱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失踪的黑箱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中肺相关术语的英译研究
涵盖奇恒之府象、NEI网络的藏象结构与层次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