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山孔院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2019-01-28薛玲玲
薛玲玲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1 问题的提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能力开设小语种的高校以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小语种,而对外汉语教学也发展迅速,本文以黑山孔子学院为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期汉语教学和汉文化传播得到更长远有效的发展。
中国与黑山有着传统的良好关系。 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积极合作,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协议。 如今,黑山是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策略中的沿线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入驻黑山,与黑山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虽然黑山目前贸易畅通水平薄弱,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比较低[1],但黑山政府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和各层次合作,有理由相信黑山的汉文化传播能为两国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环境。
2 黑山汉语教学模式
黑山孔院由中国高校与黑山大学共建,黑山大学是黑山唯一的国立大学,其与中国高校合作开设孔子学院,为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以及促进中黑两国友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黑山的官方语言为黑山语,人口仅约63 万,国人多会讲英语和塞尔维亚语,但作为官方语言的黑山语在我国影响力有限,我国各大高校极少能开设出黑山语专业。 因此汉语的传播可以为两国增强沟通和交流,为两国发展提供保障。
2.1 高校亲密合作,求同存异
黑山孔子学院建于2015年2月, 黑山大学作为黑山唯一的国立大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匹敌的优势,这也为黑大孔院带来了天生的优越地位。 黑大孔院由黑山总统武亚诺维奇与中国驻黑山大使崔志伟共同揭牌,从建立伊始便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这为汉文化在黑山的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力的条件。 2017年5月,黑大孔院中方院长与黑山大学教务主任洽谈开设汉语学分事宜,黑大提出将汉语课程纳入ECTS(欧洲学分制)选修课或终身学习模式, 并提出了带有或不带有ECTS 学分的三种方式,中方提出与中国对口高校建立2+2 教学模式纳入学分体系。 虽然还未确定最终的合作模式,但无疑增强了汉语在黑山的传播能力,也为高素质人才学习汉语创造了条件。 黑山最大的私立大学夏格里察大学则表示他们愿意将孔院开设的汉语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并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汉语课程。
高校对接模式的孔子学院能在最大程度上建立长期的互利合作, 将汉语渗入日常课程设置中,扩大孔院以及汉语的影响力。 求同存异的高校合作能促进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是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2 语言与文化融合,注重文化软实力
黑大孔子学院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自揭牌以来,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首批学员经过3 个月的学习,在HSK 考试中合格率高达100%。 孔院教师还走进企业,运用图片和视频等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建设,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走近现代的中国,激发了东欧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兴趣,倡导了和平和谐发展的理念。 如果说语言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那么文化传播则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更好地理解对方,彼此包容,互学互鉴。 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对外文化传播。
2.3 立体式传播汉语言文化,和谐共赢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 黑山的孔子学院建立较晚,2016年黑大孔院选派的学生热情参与了 “汉语桥”全过程,还跟大理的民间艺人学习了做风筝、打太极、茶艺等,体验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黑山孔院参加的国际书展也得到了黑山国家电视台的现场采访和报道。 黑山孔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汉语教学和中外交流,但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兴趣, 让他们更关注中国的发展,更了解中国。
3 从黑大孔院看对外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是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依赖政府资金投入,但并不受制于政府。 一批批对外汉语教学者是文化摆渡者,也是让世人了解中国的使者。
3.1 从黑大孔院看孔子学院定位
周璐铭(2014)认为孔子学院应摆脱语言文化传播的单一思路,应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2]。 而笔者认为孔子学院首要责任应该是传播汉语言文化, 同时展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国外的语言学习者逐渐主动地靠近中国,倾听中国的声音,不管是促进中外的政治对话还是经济对话,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让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有压迫感甚至造成反感。 黑大孔院通过让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汉语桥等活动,让部分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不定期举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致力于将汉语言文化带入黑山, 让黑山政府和民众了解中国,并将自己在黑山的经历迁移至平时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中国文化增加了现代气息。 孔院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传播汉语言文化, 让国外学习者了解真实的中国,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2 从孔子学院看对外汉语教学
这几年孔子学院发展迅速,用十几年的时间走了其他语言机构(如德国的歌德学院和法国的法语联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路,但发展迅速喜忧参半。 据汉办新闻网报导截至2016年底, 全球140 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 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 再看歌德学院,建立于1951年,目前遍布78 个国家(地区)。拉斯韦尔的5W 理论是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探讨孔子学院的发展[3],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如茶艺、服饰、太极等是中国文化,但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只有让国外学者更好地了解现在的中国才能让他们真正对中国产生兴趣, 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共享行业、手机支付等,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和教材,即传播者和传播内容。
教材应考虑目标国文化,展现现代中国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国外学者走近中国;而教师因语言问题,对中国文化了解有限,且多为志愿者,轮换频繁,要想真正长远发展,新老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本土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黑大孔院与黑山大学合作,尝试并入黑大学分体系中,并与企业合作开设商务汉语等课程,让更多本土学者走进中国,这无疑能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便利。
日本学者RenZhe 博士认为孔子学院因目的不明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在顶尖高校推广时遭到质疑[4],有些孔子学院只有架构,没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孔子学院太关注传统文化, 而忽视了当代流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递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不断的变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崇尚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
4 结语
目前 “一带一路”65 个国家和地区共建有136所孔子学院,中方承办的院校占94 所,仍有13 个国家(如缅甸、文莱、伊拉克等)无孔子学院[5]。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亚一国、东盟十国、西亚18国、南亚8 国、中亚5 国、独联体7 国和中东欧16国)的母语大多为小语种,一般高校无法开设相关语言专业, 但国内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承办孔子学院,加强中外高校合作,成就汉语的传播、汉文化的弘扬。 中外高校对接模式下的孔子学院在教师的选派、学生的学习、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优势,也便于两校达成互赢的长期合作。
如今, 国内很多大学创造条件与国外大学合作,让小语种走进我们的校园,那么相同的,我们是不是能让小语种走进我们校园的同时让汉语走出去? 文化是一种传承,各有所需的中外高校合作必能让彼此更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建立更深层的长期的伙伴式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