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实践与探索

2019-01-28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协同

刘 超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75)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呼吁高校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随着国家把创新创业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内高校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众创空间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平台。2018年9月,国务院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中指出,要提升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建立众创空间质量管理、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高校应助推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 因此,依托打造以高校众创空间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实战平台, 可以促使学生突破被动学习的藩篱,转向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1]。

1 高校众创空间的内涵

“众创空间”一词是从2015年开始见诸报端和期刊,也是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众创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创业生态系统,是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诸多创业活动集聚而形成的。 高校众创空间是根据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需要,依靠自己的实验室、场地、基金、教师等资源而建立的实践平台。 众创空间满足了学生创业实践的实际需求,也逐渐成为社会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众创空间, 满足了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和载体的需求,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2]。

2 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高校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不力,效果不太明显等,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力尚未形成

众创空间作为新生事物,高校内部尚未就如何发展达成共识,从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到部门与院校的纵向沟通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形成合力。 如教务处未把众创空间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简单认为众创空间是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学工部门认为众创空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相关活动只是作为辅助;科研处认为这只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未能有效调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2 同质化现象严重

近年来,高校众创空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整体而言仍然是良莠不齐以及“低,小,散”的发展格局。 众创空间的规划和定位上未能与学校特色、学科特点、专业特征有效结合,导致高校众创空间“千校一面”,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2.3 服务水平较低

创业生态系统包括一系列核心要素,如政策、市场、金融、文化、支持系统和人力资源等。 目前高校众创空间虽然数量较多,但创业服务发展层次浅、水平低。 众创空间应该提供包含创业者急需的技术创新、营销、投融资等服务,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源积累,囿于创业导师和职能部门的局限, 无法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只能为场地的创建、简单的培训等提供支持,设计、加工以及风险投资、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创业技术扶持还很少。

2.4 盈利能力偏弱

虽然高校的众创空间通常只需要做好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服务,但众创空间还是要有一定收益的,不能只是亏损或者盈利较少,否则企业也就没有孵化、培育的价值。 由于大部分高校创客空间发展时间较短, 而项目成果的转换周期又较长,真正从中孵化成功的企业数量和质量都很有限,后续创收较慢。 因此,高校众创空间普遍存在着盈利能力弱的情况。

3 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对于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实践, 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宁波财经学院为例进行论述。 宁波财经学院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工、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近年来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快速成长。 在众创空间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高度重视,健全政策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众创空间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努力打造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战平台[3]。 成立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科研处、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学院等负责人联合组成的创业教育与服务中心,形成协同化的组织领导推动,并制定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文件和具体实践的制度,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对接校内外资源提供创业实施支持。

3.2 类型多样,增强服务能力

在众创空间建设方面,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一园一街多空间”的大学生创业园区。 从创客空间的建设主体看,逐渐形成了学校主导、院系补充的格局。 校内建有项目孵化园、创业街、二级学院专业性创客空间, 校外共建创业孵化基地, 校内外携手提供创业“一站式”服务。 通过构建全方位、进阶式、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成功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创业典型[4]。

3.3 特色引领,紧密结合学校特点

在众创空间建设规划方面, 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省一流学科以及其他科研平台,建设一批有学校鲜明特色、 特征有发展潜力的众创空间,努力打造学校财经领域特色。 如商业模式实验室(Business Model Laboratory,简称BM-Lab)紧密融合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家族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科和专业; 互联网+高校创客空间紧密结合金融大数据技术为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专业等。

3.4 成效显著,提升学校影响力

经过学校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8年,BM-Lab 被认定为宁波市市级众创空间; 匠心创客空间被认定为海曙区孵化器;互联网+高校创客空间被认定为海曙区创客服务中心等。 三年来,近2 千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280 个学生创客团队入驻。开办商业模式思维训练营、科创训练营等培训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学科竞赛、项目训练等培训近200 场。

4 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

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涉及到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不同圈层、不同功能,需要审时度势,理顺关系,创新机制,加紧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切实提高高校众创空间的引导力。

4.1 优化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是在高校内部理顺关系,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都要协调一致,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合力。 高校众创空间需要建立学院和学院、学院和职能部门、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密切协作的高校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 二是要高校要积极出台相关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供给来促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 三是高校在创建众创空间时要经过充分论证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众创空间体系,避免一窝蜂、跟风和形式主义。

4.2 提升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提升众创空间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需要连接社会和高校, 打造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链。要注重吸收社会资源。 支持引进社会上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到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和运营中。 鼓励知名企业与高校开展对接合作, 提升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运作水平。 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特色众创空间走出去,积极参与到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去, 而不是一直待在高校相对宽松的环境中[5]。另外,高校也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来适应众创空间的发展。 如针对不同类型创业人群特点,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提升创业者能力。

4.3 注重众创空间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高校众创空间应结合学校、学科、区域等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 在规划众创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等,积极推进院、系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根据不同院系的学科、专业等特点,适度引导各个院、系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鼓励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6]。 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可积极引入社会上知名的企业家、高级经理人等作为项目辅导教练或者创业导师,给众创空间注入必要的市场活力。 并有针对性地众创空间进行内涵提升以及盈利模式转变,发挥创新和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

4.4 增强和优化众创空间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现在 “互联网+” 正日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等,高校众创空间在管理上也要逐步向数字化转型。 通过建设成线上网络和线下实体服务平台来实现众创空间管理的便利性、 互惠性等。因此,线上和线下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互动是高校众创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把创业者、投资者和服务机构联系起来,在创意、人脉、资源等方面互联互通,快速、准确地为创业者及投资者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服务。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小创客”有法宝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