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导师制团队式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19-01-28程继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师资队伍双创

程继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高质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方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和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近年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开展,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继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 深化产教融合, 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过程中,师资队伍力量的薄弱,成为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开展的关键环节。 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讨推广创业导师制的实施路径,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突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者、课程体系建构者、教学活动实施者和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者[1],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团队,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少部分专职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为主体;辅以小部分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 企业家或创业者本身及其开设的课程具有随机性,使整个师资队伍的团队属性有所降低。 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师资总量、专业能力、结构稳定性和合理性等方面都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理想师资力量存在差距,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对创新创业团队整体师资力量提出了挑战。 《201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显示,2017年全国职校生师比中位数为15.59,其中至少有99 所职校的生师比高于国家18:1 的合格标准;《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 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9%,2017 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 两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仍然偏高,尤其体量大的高职院校生师比严重偏高, 距离12:1 的理想比例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比例却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需求更大。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课程性质,对教师课程体系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 “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2]相较于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多重交叉属性。 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动态调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广博知识面。 现有的师资团队还未能做到这点,使课程体系建构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实践性,对教师团队的梯队结构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加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由于教学团队结构松散,在教学过程中整个团队缺乏系统的专业分工,难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学效果欠佳。 同时现有师资队伍中不乏缺少创新创业经验, 甚至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经验和管理上有所欠缺,往往无法很好地掌控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不能高质量地达成原有教学设计的目标。 因此,遵循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满足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势在必行。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对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 迈赖斯·迈斯教授于1947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创新企业管理”课程,被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3]。 与西方国家的创新创业研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前期研究也多以西方理论为依据。 近年来,研究虽呈爆发之势, 但多以总结高校各自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构建个体创新创业模式为主,如浙江大学“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五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政、校、生、企”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3]。 这些尚未形成系统、连贯的理论体系,没有真正起到理论引导实践的作用,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具备实践经验, 清楚其中的问题,也有开展实证研究的便利条件,因此团队化研究更有优势, 也更加符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导师制团队式的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突出。

2 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结构性分析

导师制源于14 世纪的牛津大学, 其意义在于“让青年学子得以结识那些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的知名教授,能被他们‘喷烟冒火’熏陶成熟。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团队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师生共同体”,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团队式建设是一种有效途径,但要做好导师制团队式建设需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导师制团队式的结构单位与构成。 与传统的教师团队相比,导师制团队式的结构单位是纵向的阶梯团队,其团队式建设实现了师资队伍成员间的有机链接,不仅限于教学业务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在导师的组织协调下,实现团队成员间、师生之间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的协作。 团队围绕学生这一中心,以导师、校内其他教师、受聘企业家和高年级遴选出的创新创业典范学生作为基础呈梯队建构。 第一层级导师作为团队核心,负责团队的组织、规划和管理,以学术带头人身份带领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参与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竞赛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 第二层级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开展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根据安排,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精神。 企业家和高年级创新创业典范学生实施聘任制,根据实际需求,开设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在实践中磨合团队;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家发现创新创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阶梯式的团队结构,能够有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基本素质;实现对高年级学生和少数对创新创业兴趣浓厚学生的知识、 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以及教育团队和创业团队的有效对接。

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融入。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是复杂的体系化工程,对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主要是归属的不确定性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专业化,没有专门的学科或专业建设标准,教师分别归属于不同院系或中心,课程也未形成完整的独立体系。 这样的非体系化运行,使师资分散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从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和稳定的教学体系的角度来讲,相对固定的导师制团队式师资队伍结构和固定的办公场所,可以有效地增强创新创业师资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为打造师生共同体创造先决条件。

最后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独立性。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独立性, 以及有没有必要作为专业、学科实现独立,教育界和学术界意见不一,尚未形成定论。 本文认为,学科的独立性是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对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工程学的应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 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极为浩繁,仅创新创业教育就有诸如“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对受教育者‘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4]“以社会为中心,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5]等广义、狭义以及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等各种定义。 相关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如果没有确定的核心概念和相对固定的研究方法,就很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促进,各高校探索出的教育模式就很难触碰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部分成功模式就只能具有典型的个案特征,难以推广应用。 导师制团队式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地发挥团队优势,综合各个学科的智力资源,在相对统一的领域打造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根据团队成员特点进行协调,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维度指导实践,这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发展作用显著。

3 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团队化建设机制与建设理路

3.1 明确顶层设计与团队建设目

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制度, 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做好理论研究和帮助学生创新创业为目标,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团队式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建设方案中; 打破原有师资力量配置,做好团队成员的分层分类管理和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团队式培养模式的有效运作,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培养团队, 通过明确创新创业带头人,确定团队建设指导准则、建设目标、成员招募原则、工作职责、任务分工以及考核原则,制定相应配套制度,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和校外企业家以及大学生创业者的参与热情。

3.2 规范组织架构与团队运作方式

一是探索将党的建设与导师制团队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将党支部建在团队中,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优势, 以党组织为单位开展组织间的工作对接,可以有效解决团队隶属的行政隔离,方便工作的开展与对接。 二是积极引导“教授治学”,成立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机构,实现导师制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效融合,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 三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笔者曾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过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70.1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平台作用的发挥还不够明显,重点要“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学生可更容易地找到乐于指导学生创新的老师”;还有35.09%的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低,缺乏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 因此,导师制团队式的运作,通过打造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导师的组织、协调作用,鼓励团队成员间共同协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团队和平台的作用,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3.3 融合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本质,打造“师生共同体”

导师制的题中之意就包含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广泛、频繁、深入的接触,言传身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于目前的生师比实际,团队式的传帮带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的有效途径。 要积极开展将导师团队的三个层次的师资力量有机融入到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的探索。 大一阶段可以采取导师座谈、基础课程指导、创业街、创业园的见习和企业家讲坛等形式,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培养新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 大二阶段通过组会交流、带队参赛、以及专业技术指导、创新创业者创新历程分享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意识;大三阶段通过撰写与展示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新企业生存管理培养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团队化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导师制师资队伍双创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