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间团体儿童阅读推广特点探究*
2019-01-28陈云川
□文│王 蕾 陈云川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社会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对儿童阅读的重视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前,构成儿童阅读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节点主要有少儿图书馆、民间团体、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家庭阅读。民间团体推动儿童阅读是一种非官方性的社会行为,社会上推广儿童阅读的民间团体主要有公益性儿童书屋、专业研究团体、阅读项目、志愿者团体、读书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以自下而上的形式为我国儿童阅读文化的提升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将重点讨论民间团体新时代下的儿童阅读推广特点。在此,针对本文所讨论的儿童阅读的社会性概念及其范围,我们仅讨论除学校及家庭两大阅读平台以外,儿童在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参与的各类阅读活动。
一、变革儿童阅读理念
对儿童阅读观的讨论,从字面上可把握“儿童”和“阅读”两个关键词。通常意义下的“儿童观”即为人们对“儿童”这一概念和群体的普遍看法及态度。但从不同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对儿童观的定义又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尝试从教育视角和儿童文学视角去探讨儿童观的转变对儿童阅读所带来的影响。卢梭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他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长期以来,“儿童”观的缺失是我国教育领域和文学领域的共同问题,对“儿童”的认识空白造成了儿童教育的主体缺失等现象,“五四”时期,伴随着对传统儿童教育问题的批判与反思,“儿童”被发现,“儿童文学”得以发现,“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得以确立,“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理念的传播及国外作品的翻译引入,刺激了传统的儿童阅读。
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阅读又走入了“沉默”的阶段。虽然出现了几代具有时代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而在将“儿童”引向“阅读”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理念传播及实践的困境,大众观念中对儿童阅读观的认识和讨论缺少了“必要性”意识。
21世纪到来,儿童阅读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个中因素涉及时代教育变革、人类迫切的阅读需求、经济文化发展,等等,在此无法一一论述。政府层面对儿童阅读观的理念认识推动了教育、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大众意识形态下的“儿童阅读观”,它更关注儿童主体成长,在此将其综合概括为: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以“阅读”为其心理活动内容,对其阅读行为、阅读心理所持有的认识和态度,同时,对这种认识和态度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
儿童阅读观念的变革体现在教育改革、读物出版关注儿童心理层面的需求、文化事业单位为儿童阅读提供支持、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等方面。这些变化带来了儿童阅读的实践性成果。从受众方面来说,为儿童推荐或提供优秀的童书资源,提供阅读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平台,创新阅读形式、延伸阅读活动,给予儿童更丰富更完整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教育,引导儿童阅读并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从影响传播来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阅读理念,通过活动,反馈真实的阅读效果;从优势上说,教师资源、专家资源、出版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多方资源汇聚,其独特的活动形式更易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发展
重视对儿童阅读的理性研究是近年来民间团体推广儿童阅读的鲜明特点。他们从提倡、开展阅读活动起步,发展到成熟的阅读推广,形成自己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引入新思考,将阅读研究纳入阅读推广体系中去。
1.重视阅读研究
民间团体进行的阅读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这是基于其多元化的角色,包含了理念传播者、活动举办者、信息采集者、阅读研究者、合作沟通者等,可以说,一个成熟的民间团体在常态化运作中具备相对独立、完善的儿童阅读推广体系。
研究的受益主体是儿童,研究的目的、内容、范围、主题、受众都紧密围绕着18岁以下儿童阅读行为的发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是立体化的研究,有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针对儿童阅读现状的综合性研究,有从阅读心理角度切入的对儿童阅读行为的内隐性研究,也有关注阅读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的外显性研究。由于民间团体的非官方特点,在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即能及时收获效果反馈,研究的时间弹性大,数据信息流动快。相较于政府层面的阅读活动,民间团体具备了数量优势,也正是这种优势,让儿童阅读活动精彩纷呈,研究内容多元化,活动形式灵活创新。
民间团体进行阅读研究的外在表现形式通常以研讨会、论坛以及研究成果的呈现为主。目前影响力较大、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阅读论坛主要有新阅读的领读者大会、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交流论坛等,与会人员来自教师团体、儿童文学研究者、阅读志愿者、出版界、图书馆界、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作家等,研究团队庞大,研究内容涉及儿童读物出版、儿童阅读现状、儿童阅读心理研究、阅读推广模式等,为构建儿童阅读社会系统工程汇聚了专业力量。
2.合理构建资源体系
新世纪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深刻影响着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运动,课标中加大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对儿童阅读的大力倡导,这让儿童阅读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校内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民间团体作为一类新兴的阅读推广组织,新颖的活动形式能够吸引众多儿童的参与,同时公益性特点及阅读理念的广泛传播也为其阅读活动的推进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阅读推广组织和阅读材料资源,它们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资源体系。
社会性资源让民间团体的阅读推广更具活力和灵活性,也拓展了阅读活动的形式,民间团体也作为社会资源与其他机构相互作用。从社会层面看,可将这些社会资源视为一个坐标系。从横向上看,包括各类儿童阅读推广组织如政府机关、图书馆、出版社、书店、民间团体、网络等;从纵向上看,主要围绕阅读材料进行,包括童书创作、出版和销售。
民间团体之所以能将各类社会资源汇集成一个资源系统,一方面在于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主办者根据儿童的实际需求提出不同的阅读主题,寻找可利用资源构思特色阅读模式,如民间团体与出版社合作开展好书推荐、作家见面会、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与书店合作,书店提供合理的阅读空间和适宜的阅读氛围,民间团体给予专业的阅读引导,开展亲子阅读、经典阅读活动。另一方面,社会资源与民间团体的合作反过来促进其自身发展,作家在与儿童的接触中不仅能获得大量创作素材,更能以儿童视角观察童心,反思个人写作,同时也能提升社会知名度;出版社作为童书出版者,能在合作中扩大童书出版影响力,了解儿童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改进童书出版现状,走出品牌化道路;书店更能在与民间团体的合作中培养大批读者群,拓展书店单一的童书销售功能。
民间团体能够根据资源优势、儿童需求和自身能力而开展不同的活动,形成自身特色活动,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实现资源整合,将推动儿童阅读的社会性资源汇聚起来,在相互合作及磨合中构建起合理的资源体系。新颖的活动形式把儿童从传统僵化的阅读模式中解放出来,从“静”阅读走向“动”阅读,让儿童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有趣,在阅读中享受快乐,体会成长,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心智发展,提升人文素养。
3.民间团体的专业师资:儿童阅读推广人
在民间团体兴起的同时,有一批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热心人士,他们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社会职责和实际出发,助力于儿童阅读,我们称他们为“儿童阅读推广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兼具推广人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是国内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构成非常多元,有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研究者、儿童阅读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全职妈妈、图书编辑、媒体人、评论员以及其他领域的阅读热心人士。他们在儿童阅读的推广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深刻影响着阅读理念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儿童阅读活动的开展与他们的推广行为密不可分。
首先,儿童阅读的践行应基于对阅读理念的认识和支持,在将阅读文化视为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后,推广人顺应社会阅读理念的变革而产生。其次,儿童是阅读过程中的核心主体,但他们往往是被动的,需要成人引导的,而大多数成人并未将儿童阅读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主体中去,阅读推广人正是传播理念并使其内化到成人观念结构中去的重要媒介。最后,阅读推广人也是某时期引领儿童阅读的风向标,儿童“读什么”和“怎么读”是阅读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推广人所具有的媒介性特点让其理念和研究得到迅速传播。
三、创新阅读活动形式
民间团体开展的儿童阅读活动从最初的完全自主性、无序化,向规范化、品牌项目化发展。近年来分级阅读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让阅读推广开始遵循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并提供合理的读物参考范围。在重视儿童分级阅读的基础上,民间团体推广阅读的形式更加灵活,具有区域性特点。当前,民间团体开展儿童阅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读书会
读书会是开展儿童阅读活动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广义的读书会即指以儿童为主要参与者,以分享阅读为核心,通过诵读、朗读、阅读体会交流、游戏、角色扮演、写作等各类形式开展起来的读者聚会。狭义的读书会即指由成人引导一定数量的儿童共读一本书或交流读书体会的活动。在此,我们以广义的读书会为讨论范围。
从具体操作和内容来划分,读书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读”为主要内容,一类以读后交流为主。以“读”为主的读书会,根据参与儿童年龄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由于时间较为固定,多为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如短篇童话、诗歌、小说、戏剧,或有趣的图画书。通常在活动前儿童就已完成相关阅读,在读书会上根据自己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阅读后的体会进行交流,可以是随意地发言,也可以是成人引导者根据阅读材料设置相应的活动环节或交流问题。有部分读书会以亲子阅读为主题,邀请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推进与“深阅读”的实现。
2.户外阅读活动
户外活动是民间团体开展儿童阅读的特色活动,虽然普及性不及政府层面的活动,但同时这也是它的优点,不限形式、不限地点,思维发散性活动较多,属于阅读延伸类活动。户外阅读包括读书类和动手类两类活动。户外读书活动需要家长陪同参加,组织者根据每期阅读主题选择不同的活动场所,在室外环境中开展读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将自己与室外环境融合在一起,举办室外读书活动的场所大多选在公园、草地等相对安静的地方,有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阅读情感的养成、表达,如在森林里开展的露天故事会,在公园里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等。还有一些属于“阅读后创作”的动手类活动,是儿童在自主阅读或他人引导阅读后,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进行“表达”和“创作”的过程。这个“表达”过程表现为诵读会、迷你剧表演、手工艺制作、游戏、书写字画、剧本创作等多种形式。
3.网络平台
阅读活动推广需要媒体宣传力的影响,除报刊、书籍外,构建网络平台是民间团体选择的又一低成本、高效率的推广渠道。儿童阅读通过网络形式推广,将理念和大量阅读活动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上,不仅起到传播作用,更在无形中吸引了大批关注者和参与者。
儿童阅读的网络平台不仅提供了交流阅读的空间,更为家长和儿童选择优秀读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意见和图书资源。民间团体通常将阅读推广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线上即为网络平台,阅读论坛、网络书店、民间团体主页等,为儿童架设了阅读、交流、创作、获取图书资源、了解一手好书信息的平台。
4.相对完善的阅读推广体系
一些较为成熟的民间团体在自身已有经验、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儿童阅读推广体系,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成果研发等环节,形成相对完善的阅读推广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再经过这个推广体系,将其儿童阅读理念传播出去,实现阅读理念和阅读形式的创新。以“毛虫与蝴蝶”项目为例,在新教育实验发起之初,并未研发这一项目,但在该实验推广实践的几年之后,面对“晨诵、午读、暮省”的提倡,出现了“读什么”“怎么读”“儿童喜欢的是合适的吗”等关于儿童阅读的一系列问题,“毛虫与蝴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独立运作的民间团体数量不多,推广儿童阅读的形式比较零散,依据活动组织管理者而定。但构建儿童阅读推广体系已成为其未来发展趋势,功能综合化是主要特点,从单一的组织活动向阅读研究者迈进,这同时也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包括理论研究、宣传、实践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四、新时代民间团体阅读推广发展建议
加强对民间团体阅读推广的系统研究。民间团体是新世纪以来涌现的儿童阅读推广组织,它们是儿童阅读的重要支持力量,针对儿童开展了大量形式新颖、充满审美趣味的阅读活动,而目前学术界对民间团体支持儿童阅读的研究较少,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民间团体的学术研究、阅读实验项目和阅读推广缺乏人才资源。
明确阅读理念,形成体系化的儿童阅读观。民间团体是儿童阅读社会支持系统中灵活性最强的支持主体,其非官方性的特点,在阅读推广环境上也具有最不可控性。民间团体推广儿童阅读的自主性较强,有专业研究队伍构成的,也有非专业人士自愿发起的,体现出儿童阅读推广效果的不同。基于其广泛而零散的发展状态,打造良好的阅读推广环境是突破当下发展瓶颈的关键,必须明确核心阅读理念,形成独具特点的个性化儿童阅读观,是民间团体提升其阅读推广环境的第一步。
加强与政府、文化机构的合作。民间团体应该创新阅读推广渠道,引入独特的宣传媒介,利用民间团体的新颖性,开发与政府有关部门、文化机构、学校的多方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同时拓宽推广面,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吸纳更多专业力量加入推广人队伍,系统构建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师资。良好的阅读推广环境还需要专业的推广团队,目前在社会上发展较好、活跃度较高的民间团体共同特质便是专业的阅读推广人队伍,民间团体的专业性体现在媒介宣传、组织管理、儿童阅读研究及实践上,其中儿童阅读研究及实践是核心,研究涉及阅读资源的挖掘和创作、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儿童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因此民间团体的阅读推广应吸引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如一线教师、高校研究者、儿童文学作家等,发散式培养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让人力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并得到不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