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摘编)
2019-01-28段艳文张晓斌卓宏勇杨春兰
□文│段艳文 张晓斌 卓宏勇 杨春兰
2017~2018年,全国期刊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不断深化,期刊品种不断丰富,期刊品牌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期刊内容供给提供了丰富源泉;体制机制改革和新兴技术创新为我国期刊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同时我国期刊业仍处于多重压力和挑战叠加的关键期,期刊业从持续增长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当前,推动期刊业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期刊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世界期刊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期刊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2018年我国期刊出版改革不断深化,期刊品种不断增长,期刊布局更趋合理,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利好政策支持下,媒体融合与资源整合一体推进,为我国期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期刊种类众多,内容厚重,分众传播效果好,成为主题宣传的重要平台。同时我国期刊业仍处于多重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期刊业从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大部分期刊印数依然持续下滑,值得欣喜的是我国期刊出版利润止跌回升呈现回暖态势。
1.期刊品种继续增长,期刊布局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品种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期刊结构不够合理,资源配置不够科学。2017年我国期刊业顺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通过更名使期刊定位更加精准,通过批准新创期刊满足读者和市场需求,同时停办退出一批不具备办刊能力的期刊,从而使期刊布局更趋合理。此外,从新创办期刊的情况来看,学术期刊同样引人注目:在61种新创期刊中,学术期刊占到70%多。此外,在61种新创期刊中,英文期刊有31种,中英文期刊有4种,共计占到新创期刊的近60%。
2.期刊印数持续下滑,收入与利润止跌回升
受数字化阅读持续冲击和纸价大幅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近两年期刊印数继续下滑。据《2018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7年全国出版期刊24.9亿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34万册,降低6.8%,且各类期刊总印数均呈下滑态势。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各期刊单位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积极拓展相关业务,努力开拓收入来源,多方寻求各种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从2017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分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期刊单位收入虽有所下降,但受投资收益、费用控制等因素影响,利润有所增长;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期刊单位和非独立法人的期刊部门因拨款增加等原因,收入增加较多,利润也随之增多。三者增减相抵,使得2017年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较2016年增加2.8亿元,增长1.5%;利润总额增加1.7亿元,增长6.6%。
3.主题出版出新出彩,主流价值日益彰显
期刊种类众多,内容厚重,分众传播效果好,是做好主题宣传的重要平台。2017~2018年,全国期刊界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加强各类重大主题活动宣传,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首先,全国期刊出版单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国期刊出版单位采取社论评论、理论文章、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利用传统期刊、网站、两微一端等各类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舆论矩阵。其次,浓墨重彩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宣传。全国期刊出版单位把握好时度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宣传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营造出了改革创新、开放自信的浓厚氛围。再次,主线宣传强劲有力。例如,圆满完成“砥砺奋进的五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军9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宣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准确全面,全国期刊出版单位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主要内涵、实践要求,准确深入阐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三大变革”、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举措,做到了既专业权威又接地气有看头,充分展示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和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亮点,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和贡献论。
4.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全国期刊业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目前全国95%以上的期刊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以大众生活类期刊的网络阅读、手机杂志、APP端应用和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0A)等出版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众多期刊推出了移动客户端等产品,开展了微博、微信营销和电子商务活动,探索形成适合自身期刊条件的融合发展盈利模式。呈现了三方面特征:
一是政策支持,期刊单位和数字出版企业创新驱动,推动传统期刊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如《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知识付费产品《中读》,以碎片化深度阅读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数字出版企业也积极推动期刊融合创新,如中国知网2018年9月完成“世界知识大数据”系统,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媒体云平台RAYS系统等。二是媒体融合与资源整合一体推进,推动期刊业做大做强。以报刊出版集团为龙头,以集约化运营和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推动期刊刊群建设和多模式集中办刊。三是主业持续发展和多业态互补经营多元支撑,依托内容生产优势,升级服务体系,打造以期刊广告、发行为主干,新媒体、会展、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经营方式为补充的“期刊+”发展新模式。
5.精品期刊示范引领,第一方阵逐渐形成
实施精品期刊工程,重点培育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优秀期刊,是我国从期刊大国迈向期刊强国的必然选择。以“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为代表的我国期刊品牌第一方阵已经形成。如在大众期刊方面,涌现出一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期刊。在专业期刊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光学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纳米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分子植物》等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进入全球前1/10。
6.国际传播能力增强,走出去更具针对性
外宣文化类期刊是海外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双向交流,搭建沟通我国与各国人民心灵的友谊桥梁。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的期刊实施外宣期刊本土化战略,以国内为基地,把策划编辑和印刷发行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和地区。《北京周报》《人民画报》等国家级外宣期刊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西、阿、日等共9个语种14种文版,面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六部委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方面引导一批学术质量高、重要学科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SCI影响因子进入同学科Q1区或者Q2区;另一方面创办了一批具有我国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2017年我国英文刊出版达431种,其中被SCI和SSCI收录期刊数量达到177种,位于学科Q1(前25%)的期刊数量达到40种。《工程索引》(EI)收录我国期刊216种;爱思唯尔Scopus收录我国期刊606种,真实反映出我国科技实力在不断增强,并在工业、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
二、我国期刊业发展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期刊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出版导向,着力加强内容建设,着力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在内容建设方面,期刊整体质量还不高,同质化依然严重,原创力不足;在融合创新与转型升级方面,融合创新步伐缓慢,融合发展盈利模式和路径尚未清晰;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不少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还没有到位,内部机制创新不够;在集团发展与集约经营方面,集团虽成立,但集约程度不高,合力不强,集团内部产品同质化依然存在;在期刊走出去方面,还缺少整体布局,缺少项目推进,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渠道、平台、品牌、特色;在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人才流失严重,新闻传媒院校人才培养与期刊出版单位用人要求不适应,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缺失;在期刊发展环境方面,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报刊亭不断“消失”,期刊发行终端不足,评价体系不健全,期刊版权意识和运营有待加强。
推动全国期刊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做强做优期刊内容、加快融合创新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期刊走出去、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扶持支持力度、完善期刊发展环境等方面着力推进。
1.做强做优期刊内容
突出内容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容创新是期刊出版的本质,也是期刊出版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求索、生动实践为我国期刊内容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期刊主题策划、创新出版和多元传播,不断提升期刊出版的内容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大调整期刊结构,激活存量出版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并由一般性的知识需求逐步转向多样化、深层次的精神品质需求。要支持具有优势出版资源的出版单位积极创办新期刊,同时激活期刊出版存量资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深层次精神需求提供必要的补充。要鼓励“双一流”大学积极创办“一流学科”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将优质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创新知识支撑。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针对期刊质量下滑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期刊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开展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和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另外期刊出版单位要全面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期刊编辑出版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严把舆论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
2.加快融合创新步伐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推动期刊全方面融合发展。切实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传统期刊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深度融合、传统期刊与资本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期刊的全媒体、全业务、全流程、全渠道、全终端、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出版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融合,实现知识内容、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共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进一步增强优质内容供给和运营服务能力。期刊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把优秀内容供给和运营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力促精品出版,以高质量的数字内容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完善运营体系,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和机制依然是制约期刊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强化改革的意识,让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期刊业生产力、创造力,实现期刊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逐步打通改革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梗阻问题,推进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建立健全改革激励机制、改革责任和约束机制、改革工作容错机制等,确保改革工作推进到位,改革方案落实到位。同时坚持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利于发挥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期刊业健康繁荣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有利于服务国家大局,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期刊结构调整。期刊业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仍然同时存在,要通过行政审批和市场调节,加快期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调整,推动期刊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期刊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成功,期刊“同质化”“低效率”等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事业产业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建立可行的融资渠道。
从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来看,必须打破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及新媒体界限,进行跨媒体经营和跨区域发展。因此,期刊未来发展和改革应该放在整个传媒业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另外我国期刊业规模小、资源分散、经济实力不强,需要通过资金纽带拉动媒体资源聚合,进行集约化经营。通过建立安全有效融资途径,解决期刊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促进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运营机制的改革。[1]
4.推动期刊走出去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应紧抓机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走进去。
加强宏观布局。全国期刊业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要求,坚持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结合“一带一路”的规划,继续加强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准、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期刊走出去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需求,采取不同的走出去策略和方式。
实施多措并举。目前,国家对出版走出去的资助项目甚多,涉及了内容生产、翻译出版、渠道建设、本土化运作等多个方面。全国期刊业要积极融入到国家走出去资助项目和参与国际主要书刊展,如法兰克福书刊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巴黎书展等。学术期刊走出去需要整体设计和协同推进,既要“借船出海”也要“造船出海”。继续推动国内优秀学术期刊与国际期刊传播平台的合作,扩大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同时“造船出海”,创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具有深度数据分析、内容挖掘和知识服务功能、高附加值的稿件采编平台和发布平台。另外加快推动期刊版权走出去,加快推动期刊融媒体产品走出去,加快推动期刊出版企业资本走出去。
建设评价体系,确保走稳走好。应制定国家层面的完整走出去政策绩效、项目效果评价体系,不仅是走出去评审和政策项目扶持的重要依据,也是出版企业走出去的行动指引,确保期刊走出去取得实效。
5.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期刊业发展的基石,加强我国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牢固树立重视人才的理念,完善期刊法人治理结构。坚持用人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开放、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为期刊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期刊出版单位活力和创造力,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期刊出版人才提供广阔天地。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做到坚守与创新并存,既遵循新闻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又不断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新闻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期刊工作发展的新需求。同时支持期刊出版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期刊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汇聚新力量。
6.加大扶持支持力度
2017~2018年,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支撑的运行机制,提高了期刊在数字时代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加速扶持传统期刊业转型升级,为期刊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继续延续并将优惠政策拓展到期刊出版和流通环节。免税政策将激励全国期刊出版单位将更多资金用于期刊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期刊发行企业也会将更多资金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发行终端拓展及完善等方面。将期刊纳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范围,扶持期刊发展。
7.完善期刊发展环境
营造期刊业良好发展环境,是推动我国期刊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建构版权规则,实现期刊业态健康发展。期刊推进融合发展和知识服务的基础主要来自于期刊数年来积累下的内容资源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优势。融合发展和知识服务显著特征就是多元传播和“N次售卖”,将积累的优质内容转化成相关内容产品,将品牌转成产业延伸的文创产品。因此,期刊出版单位必须增强版权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版权是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要联合版权方,统筹考虑与版权方互惠双赢,积极挖掘版权衍生价值,同时介入现代的版权运营,提高期刊版权管理、运用、维护能力和水平,打击侵权行为,加强IP孵化、开发和转化。[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术健康发展。从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范围等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对推动我国期刊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期刊评价还存在“唯影响因子论英雄”的问题,忽略了对科学研究的引领和科学实践及普及的指导,从而制约了我国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期刊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完善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评价体系建设,把科学权威的评价主体与公开透明的评价程序结合起来,把注重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合理的分类评价与规范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让期刊评价回归本位。
统筹考虑科普类期刊发展和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更难以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希望相关部门扶持“高、精、尖”科技期刊的同时也要重视科普期刊的发展,给予期刊出版资源的倾斜及相应的政策扶持。[3]
加强公共服务,促进全民阅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和发布,各地积极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全民阅读立法,让全民阅读成为社会风尚并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另外,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全国各地创建起一大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更加深入地开展。期刊作为传播优秀文化和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定价低且连续出版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长期阅读习惯。促进全国期刊出版单位积极融入“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盘活”报刊亭,建设发行新终端。报刊亭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推动报刊发行,拓宽再就业渠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国多个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逐年下降,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将报刊亭建设纳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指标体系中,同时制订扶持报刊亭建设的措施,进一步明确报刊亭的功能定位,将其与公共服务拓展、智慧城市等发展统筹起来。另外鼓励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销售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