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自译研究新突破*

2019-01-28周同燕

中国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阐释学现象学语料库

□文│周同燕

对于翻译,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已是译界普遍达成的一致共识,译者普遍把“语言对等、内容准确”的翻译原则奉为“金科玉律”。长期以来,人们所谓的文学翻译均指文学的他译现象,而文学自译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黎昌抱所著《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文学自译现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即是以文学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在全面回顾和梳理文学自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建汉英自译平行语料库(CESTPC),对文学自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考察研究。

文学自译及其范畴。相较于他译,文学自译作品,由于翻译主体即是创作主体,对原作享有充分的特权,在翻译中便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因此会出现并不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情况,自译作者往往根据特定情境和表达需要采用改译及整体编译的翻译方式,从而对“忠实”“对等”“准确”等翻译伦理提出挑战。这种译者和作者双重主体身份导致译者主体性更加微妙,双重身份交替互动,时而统一,时而分离,表现为“亦分亦合”,由此引发自译的范畴问题。学界或者认为自译并非翻译,而是“重写”或“二次创作”,或者认为自译既非完全翻译又非纯粹创作,而是重塑自我的产物,译作即为“变异文本”。鉴于此,著者基于文学个案进行对比分析,自建语料库,类比他译,得出结论:集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于一身的自译者不乏原作作者的身份意识,在遣词上比他译作者更倾向于对译作进行主动性介入,赋予自译文本某种原创性文本特征。

现象学和阐释学的翻译观。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说,任何严谨的、科学的研究都以一定的理论和哲学思考为基础,这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和开端。该书的研究即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和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阐释学为理论依据和基础。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现象”是指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主张从事情本身出发把事情的本质释放出来,这种理念打破了主客体对立的认知模式,探讨意识中的客观事物,主张主体直接面对事情本身揭示事情本质。而阐释学认为,任何阐释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理解必然是历史性的理解,这就为多元理解提供了可能。文学自译中,翻译主体的双重身份使得译者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下渴望获得“自我实现”,从而创造性地发挥自主性,赋予了翻译作品第二次生命。

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相结合。长期以来,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对语言、文学、文化的研究,往往采用内省式和诱导式的研究方法。内省式研究往往依赖主观判断和直觉反应,提出关于语言的、文学的、文化的现象本质的结论,借助少量例证证明其结论的可靠性;诱导式研究则是指运用实地考察或实验的方法展开研究时,创设一定的条件或设置相关变量,诱导受试对象产生一定的反应,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和揭示本质。前者由于基于个人的直觉和感受,结论往往失之偏颇,不具有普遍性;后者往往由于受试者数量有限,研究结论也难免因带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而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著者基于此种研究现状,采用语料库方法,在自建CESTPC的基础上,选取10位海内外著名作家的主要自译作品中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章法特征、叙事与情节、人物名称、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分析。这种基于大量文本基础上的数据分析不仅直观地揭示了自译作品在翻译中的规律性和独特性,同时这一研究方法本身的创新性,也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启发。

猜你喜欢

阐释学现象学语料库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