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的法律特征及法律对策

2019-01-28牛嘉露阜新市高级中学

消费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加害者施暴施暴者

牛嘉露 阜新市高级中学

引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年来不断曝光的校园暴力行为却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尊严,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取缔和根绝成为了校园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关于校园暴力的概念,存在多种解释。可以将校园暴力解释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由教师、学生或校外人员对其他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精神和身体上造成的伤害。具体而言,校园暴力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外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也可以指在学校内在教学期间,在学校的周边或是学校内部发生的加害者对被害者实施的暴力行为的违法行为被称为“校园暴力”。这种校园暴力对于学生的身心伤害极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阶段,校园暴力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极易使青少年的人格向着反社会人格发展,并对社会的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

二、校园暴力的特征

校园暴力事件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加害者的年龄不大,所以其行事方法通常有迹可循。犯罪主体以在校学生为主,受害者也主要以学生为主。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据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60%-70%。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在施暴过程中通常成群结队对一名受害者施暴,而受害者往往不愿积极抵抗,这种消极的应对态度反而会加剧施暴者的施暴行为[1]。其次,施暴者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校舍的隐秘处或者是无人地区,越接近无人地区,施暴者的行为也会越加猖狂,施暴行为也会从精神伤害上升到身体伤害。同时施暴者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通常不会考虑施暴后的后果,且施暴行为和手段通常以暴力为主,容易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严重伤害。而加害者由于法律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缺乏等因素,即使出现了危及受害者生命的情况也往往不自知。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学校及周边区域,发生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放学之后,也有的校园暴力是以全天候的精神伤害和身体伤害为主的严重欺凌事件,多数表现为加害者毁坏受害者的个人财物,进行精神上的侮辱和过激身体接触等[2]。

三、校园暴力的法律对策

(一)提高学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切实落实法制教育

校园暴力的发生从根本上是因为施暴者与受害者两方的法律意识不足、法律知识不足或是蔑视法律而导致的。通常被捕的加害者第一句话就是“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犯法”、“就是觉得和他闹着玩玩”、“我又未成年又不能判我刑”等法盲发言,因此,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之中要贯彻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的实施,不可坚持传统的“唯分数论”,使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升,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学生能够对校园暴力的解决和回避办法有详细的了解,并让教师和学校职工定期开展教育,在将依法治校的进程推进到底的同时提高教职工的法制观念。

(二)加强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完善校园暴力法律条例

校园暴力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例对其进行管制,于是不管是在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判罚上还是对校园暴力的事后责任认定上都十分地困难,可以说,目前的校园暴力事件都是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上,既难以处理又难以公平公正地进行判罚。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是十分必要的。对《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处理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和条例进行修订和细化,填补法律所不及的灰色地带,做到裁判时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学校内完善各种校园暴力防范条例,并明确学校人员的管理职责,将公安机关与校园结合,派遣警察作为校园的警务顾问,确保出现事件时能够迅速出警。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校园暴力的司法预防,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力度,运用司法部门的威慑力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强化执法机关执法力度,积极介入校园暴力事件

首先,公安机关要改变对校园暴力的错误认识,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对校园暴力的实施者进行震慑,从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并在接到暴力事件的报警后要尽快到达现场对受害者进行保护。若是事件的严重程度符合立案条件则应及时立案并展开侦查活动,尽快对案件进行还原和侦破,以防止案件进一步扩大,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执法条例进行处理,并依据责任人的年龄和相关条例进行依法处罚。

结束语:校园暴力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其涉及到的人群和法律问题既敏感又难以解决,必须要相关部门切身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法律的实施,不能徇私枉法。在关注违法儿童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受害人的信息保密措施,与学校联手建立校园暴力预防措施,建设和谐校园。

猜你喜欢

加害者施暴施暴者
小编有话说
——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涉牙之案谨慎判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研究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家暴加害者为何从不反省
中国台湾/《为什么我们会指责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