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照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分析

2019-01-2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名作欣赏 2019年26期
关键词:疾风魏王大雁

⊙沈 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鲍照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形式也很丰富。在诗歌的创作中,经常会使用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除了一些大雁、鸿鹄、明月、美酒等人们所熟知的意象之外,鲍照在诗歌中还经常引用许多在生活中不常见的意象来表意或抒情,比如葑菲、草莱、两楹等,极具创新色彩和想象力。本文通过对鲍照部分诗歌所使用的意象的整理,进行了简单的统计,着重从使用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参照丁福林编选的《谢灵运鲍照集》,对鲍照53 首诗歌中的意象整理及使用次数的统计,发现其中的意象“风”使用次数最多,达到了17 次,包括“朔风”“北风”“春风”“疾风”“迅风”等;意象“雁”使用次数达到了9 次,包括“雁”和表示大雁意思的“禽”;意象“烟”出现了8 次,包括了“烟雾”“紫烟”“焦烟”等;意象“云”出现了6 次;意象“山”也出现了6 次,包括有专属名字的“博山”还有“高山”“春山”“满山”等带有引申含义的意象;意象“尘”出现了5次,主要表示的是灰尘、尘埃,具有引申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实时的心境。本文着重从“风”“雁”这两个出现频率较多的意象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总结出这些意象在鲍照诗中的主要作用。

一、风

“风”作为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经常在古诗中作为渲染气氛的经典意象。在鲍照的诗歌中,鲍照对意象“风”的使用分为很多种。

(一)朔风

《拟行路难》第十四首:“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朔风”在这里的意思是北风,用在这里表示北方边塞的苦寒环境。同样出现“朔风”的还有《拟古》第六首中的“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在这里“朔风”也是北风的意思,渲染了第一句“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幽篁”“寒涧”的恶劣天气环境,为整首诗更增添了凄凉悲凉的气氛。

(二)疾风、迅风

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用到了“疾风”,顾名思义,“疾风”就是指风刮得急刮得猛烈。这首诗作为边塞诗,表达了战事的紧急。用“疾风”也能侧面表现出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迫在眉睫,反映出战情的严峻和急迫。有相同表达效果的还有鲍照《行药至城东桥》一诗中的写城东地区的“迅风首旦发,平路塞飞尘”,指的是急速的风一旦刮起来,大路上灰尘弥漫,与诗人所在的高隅地区“蔓草缘高隅,修杨夹广津”的偏僻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三)寒风

“寒风”就是寒冷的风,在《梅花落》一诗中有“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的“寒风”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即使在寒风中,梅花依然屹立不倒。用天气的严寒、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梅花耐寒坚韧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随流俗、坚韧不拔如同梅花一样的高贵品格。

(四)晚风

在《上浔阳还都道中》“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一句中,诗人用“鳞鳞夕云”“猎猎晚风”描绘了一幅途中所见的风景画,其中夕阳西下的云、猎猎的晚风声都是勾起人伤心的景物。在这里“晚风”不仅指出时间已经是黄昏,更是引发诗人伤心之情的风景。

(五)春风

数名诗,顾名思义,就是诗歌中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最为常见的就是诗歌中包含数字。据记载,鲍照的数名诗是最早出现的。鲍照的《数诗》是带有游戏性质的诗歌,诗的每一韵分别以数字一至十组成。但本诗却不是单纯的游戏之作,而是借游戏笔墨以衬托讽刺,对当时官场上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进行讽刺,抒发鲍照本人作为寒士受压抑而壮志难酬的感慨。在鲍照的《数诗》中有一句用到了“春风”这个意象:“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春风”一般都是春天来了的美好象征,在这里我认为“春风”代表着小人得志之后的春风得意。“六乐”原指皇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音乐,这里泛指各种音乐。“组帐”指的是华美的帷帐。诗人描绘出了世家大族游宴作乐、饮酒赏乐的场景,他们的春风得意从组帐中表现出来。以“春风”为意象表达诗人的讽刺之意。

“风”作为鲍照诗歌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意象,具有以下几个普遍作用:

1.交代季节。比如单纯的“春风”“秋风”。

2.交代时间。比如表示时间已到黄昏的“晚风”。

3.渲染恶劣的环境。比如表示北风的“朔风”,表示急并且猛烈的“疾风”“迅风”,表示尘土沙砾飞扬的“沙风”,表示天气寒冷的“寒风”。

4.交代地点。比如边塞诗中的“胡风”从塞外吹过来。

5.侧面衬托人物形象。比如梅花在“寒风”下依然顽强地屹立着,表现诗人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格。

除此之外,有些“风”意象还具有引申的深层含义,比如小人得志的得意“春风”,得志以后好像春风都刮进帷帐了。

二、雁

(一)禽

在这53 首鲍照诗歌中,出现了3 次“禽”,全部表示大雁。“禽”出现《代东门行》一诗中第一句:“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伤禽”表示为箭所伤的飞禽。这句引用了《战国策》中著名的典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意思是更嬴与魏王在京台之下,更嬴引弓虚发,一只大雁应声而落。魏王问其故,更嬴解释说:“我发现那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痛,鸣声悲是因为和雁群飞散了。这种情况下,大雁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于是由于伤口的疼痛就掉了下来。”鲍照在《代东门行》的首句引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于客游的游子厌恶离歌之声。用“伤禽”来自比,写出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离开了亲友自己仿佛就是惊弓之鸟中失了群的伤雁。

同样用“禽”表示大雁的还有《代苦热行》中的“饥猿莫下食,晨禽不敢飞”。在这里表示上一句提到的瘴气对人的毒害,但是这种毒害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从对饥饿的猿不敢食、早晨的大雁不敢飞进行描写。大雁在古诗中经常用来作为游子思乡的象征。《拟行路难》第十三首中诗人以“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发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禽鸟互相鸣叫,而且这鸣叫声又是旦暮鸣,早晚都会鸣叫,此时的诗人正从军流浪,禽鸟的鸣叫对其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引发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再加上这禽鸟的鸣叫是旦暮鸣,因而游子的思念也就绵绵无绝。

(二)雁

意象“雁”出现了5 次,每次作为意象都有不一样的指代。比如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的“雁行缘石径,鱼贯渡飞梁”,“雁行”指行军时排成如大雁飞行般的行列,比喻军队纪律严明和战士们的训练有素。在《登黄鹤矶》的首句也出现了“雁”:“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首诗是在诗人前往荆州途中经武昌登黄鹤矶而作,表达了诗人当时离别家乡的忧愁和倦于奔波的愁苦心情。登黄鹤矶时看到了大雁,更是增添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忧愁之情。这种情感在《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也有体现:“旅雁方南过,浮客未西归。”用“旅雁”引出游子的送别。大雁南过,游子也要远走。除此之外,鲍照专门有一首描写雁的诗《代鸣雁行》:“邕邕鸣雁鸣始旦,齐行命旅入云汉。中夜相失群离乱,留连徘徊不忍散。憔悴容仪君不知,辛苦风霜亦何为。”大雁是一种雌雄相随的飞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坚定爱情和美好婚姻的象征。这首诗正是赞扬大雁雌雄相随的品质。从鸣雁的清晨起飞直入云汉,接着写其中夜相失和相失之后的徘徊。即使在雁阵遭遇变故之后依然不忍散。还有一种说法是诗人用大雁之间的情谊深厚来反衬人世间的薄情寡义,表现诗人自己对现实人情的失望。除了用大雁之情反讽人世之情外,鲍照还在《赠傅都曹别》中用“轻鸿”和“孤雁”作对比:“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这一句中,用鸿轻捷善飞来比喻即将离去的友人傅都曹,用留与洲沚孤苦无依的大雁来形容自己。虽然雁和鸿同属于鸟类,但是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郑玄《毛诗笺》提到:“小曰雁,大曰鸿。”这小大的区别正是反映了诗人和友人的区别。《拟古》第七首的首句“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表现的是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怀念之情。首句诗人描绘出凄清的初秋的景象,“胡雁”指的是秋天雁从北方飞来。北雁南飞,更为秋天增添了凄清的气氛。“雁”作为鲍照诗歌中出现较为频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普遍作用:

1.以“雁”或“禽”自比,比如“伤禽”“孤雁”。

2.用“雁”寄托感情,比如“春禽”“胡雁”。

3.用“雁”来反讽,比如“鸣雁”。

除此之外,雁阵的排列整齐也作为军队纪律严明、战士训练有素的象征。

王通《中说·事君篇》评价鲍照谓:“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集以怨。”在鲍照众多诗歌中,不难看出这一个“怨”字,而鲍照在诗歌中更是以众多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怨”。鲍照诗歌中的意象有些是为人所熟悉的经典意象,有些是一些生活中不常被人注意到的事物。在运用意象进行表意言情时,鲍照也是充分利用了意象本身的特点,给予意象更深层次的含义。

猜你喜欢

疾风魏王大雁
三人成虎
我请大雁落山村
如何看待谎言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疾风猎手恐爪龙
背道而驰
咏鸡
大雁飞
赛马奇案
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