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之愁因探析

2019-01-28薛文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19年26期
关键词:赵明诚词作李清照

⊙薛文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学之家。其父李格非是士大夫出身,喜爱诗文研究,母亲王氏,知书达理,也通晓诗文。在文化气息如此浓厚的家庭背景之下,李清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塑造,幼时的教育可以说为李清照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少女时代就崭露头角,开始了文学创作。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赵明诚也热爱诗词歌赋,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着实令人羡慕。她本应无忧无虑地过完一生,但是那个时代却给她带来数不尽的哀愁。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才留下了一首首千古流传、超群脱俗的诗词佳作。纵观李清照众多诗词创作,绝大部分都是抒发愁绪的,其词以“愁”为主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其实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闺中闲愁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她的人生道路相同,其创作也是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此时还是少女的李清照的词作表现出了其纯真、热爱生活的一面,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娇美含羞的少女形象的刻画,又如《浣溪沙·闺情》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等,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少女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状态。同时,李清照在词作中也抒发了闺中少女的那种若有若无、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蕴含着淡淡的闺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这一时期少女闺愁的主要代表作,这首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怜惜之情,表达了惜春怜花的女性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岁月流逝、青春易逝的惋惜,衬托了闺中少女寂寞惆怅的情怀。“这种惆怅伤春的闲愁,可以说是大多数青春少女常有的心理活动,只是常人难用传神的笔触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作为正值青春花季的妙龄少女,李清照以女性的笔触把这种惆怅感伤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清照这时既无离情别绪,又不伤时叹事,少女闲愁确实是词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博人眼球,矫揉造作。

二、相思离愁

李清照南渡前期的词作虽蕴含闺中闲愁,但自嫁与赵明诚后,更多的则是夫妇离别的相思之愁。如果说爱情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与赵明诚的爱情则是李清照创作的重要源泉。李清照最初的婚姻生活是她人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时期,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共同研究金石,品茗作诗。然而好景不长,李格非由于党派问题被罢官,李清照也不得不暂时随父亲离开,与赵明诚分离。再加上后来赵明诚出仕,他们经常面临或长或短的分离,这使她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快乐,给她带来了很多烦恼与痛苦。李清照是以女子的心态和生活实感来描写相思愁绪的,无矫揉造作之态,更加真实,贴近生活,因此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其书写离愁别绪的代表作《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是点睛传神之笔,不言情而情自明,这三句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在她众多写愁的词作中,这种表达相思之情的作品数不胜数,我们能体会到李清照的愁情之深。

然而,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大多数人认为赵李二人伉俪情深自始至终,但却很少有人发现赵明诚对待爱情、对待李清照是有一丝不忠与二心的。这是由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决定的,也是他们婚姻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也有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党争。李格非受牵连被罢官,李清照乞求赵明诚在他父亲面前求情时,赵明诚却说自己劝不了父亲;其次,当李清照离京一段时间,党争风波平静之后,赵明诚也并没有立刻把李清照接回京城,说到底还是怕自己被罪臣之女牵连;最后,赵、李二人虽然情深意笃,但却没有子嗣,这成为二人无法排遣的心病,因此在感情上产生疏离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我们从来都找不到赵明诚纳妾的可靠证据,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时代,赵明诚的种种还是可想而知的,对于这些隐私的问题,李清照也不便言明,这也许也是词人愁怨的一方面原因。

三、国事之愁

无论是李清照少女时的闺中闲愁还是为人妻时的相思离愁,都是词人局限于自身儿女之情的抒发。宋王朝一百多年的繁华昌盛,被金人彻底毁灭了。李清照在南渡的过程中,目睹了国破家亡,江山易帜,人民流离失所。“李清照心情悲愤难平,她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难民,什么是俘虏,什么是亡国,什么是屠城……”政治因素也是其诗歌创作的另一重要源泉。她的创作不再仅限于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国家民族危亡的担忧和思考。这就使李清照的词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政治。她恨自己不是七尺男儿,既不能征战沙场,抗金救国,又不能直陈良策,为国谋事,只能用自己的笔触,抒发心中的悲痛和对社稷国家的深深忧愁。李清照对政治有着清晰的认识,其《乌江》就是代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借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讽刺痛斥了奉行逃跑主义的一类人,表现了崇高的人格和国格。这豪迈壮阔的气势,体现出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同于南渡前的作品,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中所表现的愁则上升到了国事之愁。在她这时期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她的忧国忧民,感受到她为国家命运担忧的迫切心情。其中《咏史》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词中借东、西两汉讽刺李清照所处的北、南两宋,同时又借嵇康与山涛绝交,贬低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别说李清照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就是辛弃疾那样的硬汉,面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社会,都难免落下悲怆之泪。此时,李清照词中的愁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她自身、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此期的词大多表现了一种‘乡愁’‘家愁’‘国愁’,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四、晚年悲愁

最后,词人晚年的不幸遭遇也使李清照肝肠寸断,其词自然更是饱含愁情。赵明诚的病逝,犹如五雷轰顶般的打击。她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悲恸,如果说十几年前党祸烧身时,与父母弱弟的虹桥之别是她有生最大的生离,那么赵明诚的病故则是她最痛的死别。在为丈夫写祭文时,与丈夫的往事浮现在她的眼前,就像一切发生在昨天一样。与丈夫厮守的二十八个春秋,那一幕幕幸福甜蜜的往事,历历涌上心头,谁曾想到,池阳一别,丈夫竟撒手人间。人到中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孤苦无依,她最爱的人也在她最艰难的时候离她而去,人生却又总是祸不单行,在漂泊不定的逃亡生涯,她与丈夫曾花费大量心血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遗失了一大部分。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晚年的李清照却又错嫁张汝舟,李清照原以为张汝舟是进士出身,知书达理,结婚之后,能够相亲相爱,共享晚年之乐,孰料张汝舟对李清照并不是真爱,只是为了霸占她那几箱稀世珍宝,不仅经常出去寻花问柳,甚至还对李清照拳打脚踢,一直受人敬重的半百老人,哪经得起这般羞辱。荒唐的骗婚偏偏又落在了多灾多难的女词人头上。

李清照晚年在临安度过了整整二十个春秋,这段岁月饱含着凄苦与孤独,词人是在忍受着巨大的心灵痛苦中煎熬过来的。李清照晚年期间写了许多诗词,其中都充满着凄怆、哀愁,她将自己一生的痛和愁,浓缩进了《声声慢》中。这首词,描绘出一个凄冷寂寞、有着深重愁怨的老妇人的形象。面对这样的处境,词人心中五味杂陈,有对已故夫君的怀念悼亡,有对漂泊沦落异乡的无尽感慨,有对家国沦丧的无奈悲痛……这些怎么能用一个“愁”字就都说尽了呢?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道:“这词,是写从早至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李清照由纯真少女到痴情少妇再到满怀愁绪的老妪,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物是人非,太多的世事变迁,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失落,这些最终都在这个饱含闺愁、离愁、国愁、悲愁的“愁”字中结束。她用自己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留下一曲曲传唱千古的诗词佳作。

①李星:《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60页。

②朱翔:《李清照全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③杨杨、赵永安:《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第63页。

猜你喜欢

赵明诚词作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李清照与赵明诚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