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镜与灯》与《文心雕龙》“知音其难”

2019-01-27齐翠霞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小学山东沂源256100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刘勰知音文学

⊙齐翠霞[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小学,山东 沂源 256100]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细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这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贱今贵古”、文人相轻的不良风尚:“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他还对批评的态度、修养、方法等做了全面的论述。例如:“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等。刘勰认为批评时要客观,要对作品做深入研究和分析,要体察作者的用心,避免爱憎片面,要有较高的修养,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知音篇》中刘勰提出了“知音其难”这样一个命题,揭示了在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中出现的矛盾现象,并分析了导致“知音其难”的原因。“知音其难”现象其实也是西方文论的理论命题之一,本文依据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分析框架结构对“知音其难”进行分析,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他认为:“在这个以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构成的框架上,我想展示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另外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接受者——读者主体角度来剖析“知音其难,音实难知”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论的对比,比较文学的视角让我们对“知音其难”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知音》篇专门谈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标准问题。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指责“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知多偏好”等错误的态度,要求批评者提高自身修养、理解作者、博观圆照,进行公平的批评,并且提出了若干条从事批评的客观原则。刘勰的批评观或鉴赏观,并不仅仅存在于《知音》篇,学者一般会联系与之相关的其他各篇,而不是集中于一篇或少数几篇。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他(刘勰)的批评观,除了在《知音》《指瑕》《才略》《程器》中有较集中的表述外,大量地反映在他对历代作家作品的评论中。”

刘勰首先指明正确地展开文学的鉴赏和批评之所以难,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品鉴对象“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学作品以其创作情感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形象丰满、意蕴丰富而“文情难鉴”,为此,刘勰慨叹云“音实难知”;另一方面,刘勰又认识到批评鉴赏者常常会受到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批评鉴赏主体条件难以完足,因而使得能够做到“平理若衡”的知音者着实难遇,由此而发出了“知实难逢”的感叹。这样,刘勰就从主客观两方面揭示出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复杂性。《知音》篇探讨的是作品本身与鉴赏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两者能否达到和谐一致成为鉴赏成败的关键。下文将从文学四要素角度论述“知音其难”现象的成因。

一、文学反映世界的局限性

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学总有时代的烙印。但是文学并不能反映社会的全面,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说”,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模仿。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他各种艺术“都是模仿”,“人们可用同一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模仿同一对象”。《周易·系辞下》提出来“观物取象”说法:“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虽然谈的是文字的起源,也可看作是对艺术起源的一种认识,与西方的“模仿说”有相似之处。从“模仿说”到“再现说”“表现说”“反映说”等,都强调了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文学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选择性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加上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使文学作品更加绚丽多彩;同时让读者的理解产生了难度。如果读者对身边的世界和艺术家没有充分的了解,必然会产生隔膜,造成“知音其难”现象。

二、作品内涵的复杂性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同于世界本身,作者内心的情感最终通过作品来得以展现。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眼中的世界,作品中的情感也不是单一的,这使得作品的内涵变得复杂化。同样一部《红楼梦》看的人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对于《红楼梦》,鲁迅说:“道学家见淫,经学家见易,才子见缠绵,流言家见宫闱秘事,革命家见排满。”国外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想象,因为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准确的刻画林黛玉外貌的语句,林黛玉形象的阐释会因人而异。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是很困难,“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反而把简单的事弄得更复杂。从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如果读者没有相关知识、经验等,也即缺乏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理解来说,就会发生困难和误解。“‘期待视野’显然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这些作品是理想化的,因为它们‘唤起了由类型、风格或形式传统构成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并旨在一步步地破坏这一传统。’”

三、作家风格的多样性

曹丕《典论·论文》中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又谓:“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他所说的气,大体是指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气质不同,所以作品的风格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才性异区,文辞繁诡”,也肯定了作家不同的气质与性格会有不同的文章风格。文章风格的差异会给读者与作家本人带来理解的不同,同时由于作家与读者偏好不一形成多种多样的审美观念。对于作家而言,会有“崇己抑人”的不正确态度,因而形成“文人相轻”的坏风气。《知音》篇中这样分析:“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一旦有偏见在头脑中,再想对别人的作品作客观正确的评价就很难了。对读者来说,喜好不一,对作品的鉴赏也有天壤之别。“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这里,刘勰指出了主观的偏见对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害处,也造成了“知音其难”现象。

四、读者的主体创造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绘的风土人情,同时读者头脑中也不断地联想想象,会对作品进行再创造。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接受美学,对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读者不是被动地进行反应,而是主动的,且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刘勰在《知音》篇中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重视读者内心的心理状态对文学鉴赏的作用,另外对读者的自主创造也有论述:“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如果读者多玩味文章,多去创造,自然会理解作者的内心思想,真正成为作者的知音。

刘勰在《知音》篇中对造成“知音其难”的主观客观条件作的细致分析,很多理论与今天的文学理论不谋而合。他既看到了文章的多样性,也注意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时代的局限,刘勰对文学要素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理论高度。但是,刘勰在《知音》篇中的论述,提出了“知音其难”命题,注意到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学要素的分析,力求使人们对刘勰的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也对“知音其难”有更深的认识。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14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②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0页。

④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页。

⑤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340—345页。

猜你喜欢

刘勰知音文学
刘勰的“借力”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