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观园,曹雪芹的理想还是梦想?

2019-01-27董金荣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吉林延吉716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理想国大观园曹雪芹

⊙董金荣[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吉林 延吉 716000]

关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人们有很多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大观园的理想成分,没有现实依据;另一种则说它是某个园林的缩影。理想也好,写实也好,笔者都不赞同。不赞同的原因,笔者想从以下方面谈起。

一、作者为什么要写大观园

《红楼梦》开头第一回曹雪芹自云中就说创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使闺阁昭传”,“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接下来,他借贾宝玉的视角,发现了众多美丽的女儿:她们天生丽质,活泼聪明。而且由于女儿很少和外面社会发生接触,受到世俗的污染较少而显得更加纯真可爱。描写这些女儿的基调优美而浪漫,非得有一个美丽的环境才配得上这样一群美丽聪颖的女儿。所以,作者写了一个奇花异草,又有清流环绕,建筑华丽典雅,“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特别是宝玉和一众女儿住进去之后,园里“花招绣带,柳拂香风”,那风景不是用语言所能形容的了。

黛玉清高孤傲,潇湘馆就有几竿翠竹;宝钗不爱花粉,蘅芜院便满目异草;探春志向高远,秋爽斋朗阔大气;宝玉虽为公子却爱弄胭脂、怜惜女儿,怡红院里有一棵西府海棠……美丽的景色与人物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最令人赞叹的是七十六回中秋夜晚,黛玉与湘云二人在凹晶馆联诗的情景:“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笛声助兴,二人联诗。湘云用石块打起了一只白鹤,于是说出了“寒塘渡鹤影”,黛玉称赞一番,对道:“冷月葬花魂。”

这是书中最美的联句,书中最美的一刻在此定格。美人、美景、美的诗句浑然一体,美不胜收。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但大观园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表现美学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诗情画意的景色中,女儿们得以流露真实的感情,展现出她们过人的才华。

三十七回,探春在宝玉的花笺上写道:“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诗社宣告成立,众女儿大展诗才: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才思敏捷、提笔成诗。就连不会作诗的香菱,进了大观园之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也写出了水平较高的七言律诗。女儿们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

只有在这较为自由、快乐的生活里,才能看到女儿们性格的各个侧面:黛玉超凡脱俗,却有活泼幽默的一面;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但颇有心计,还有些“冷”;探春不但文采斐然,而且处理事情杀伐决断,不逊熙凤;湘云只有来到这里,才能忘却家中的烦恼,眠花裀、烤鹿肉、抢着作诗……宝玉更是如此,搬进了大观园之后,“心满意足”,和众多女儿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倒也十分快乐”。这里是他们放飞性灵的空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大半的笔墨写大观园,这里有最美丽的景色,这里住着书中最主要的人物,这里演绎着最动人的故事——宝黛爱情。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过着快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真挚爱情,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这也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因此说大观园是他美学思想和人生理想的反映,是他的“理想国”。风景与建筑肯定有中国一些园林的影子,但若一味考证是哪个园林,就类似胶柱鼓瑟了。

二、大观园是不是“乌托邦”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人认为是“乌托邦”,那么曹雪芹的“理想国”——大观园是不是“乌托邦”呢?笔者认为是这样的。

曹雪芹要完美地表现他的“理想国”,必须有相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当然是一群年轻美丽的女儿。地点和时间必须有个前提:远离封建束缚,即远离封建家长。地点选择了大观园,时间也大有讲究:三十七回,贾政被点了学差。这一事件为大观园无忧无虑、如诗如画的生活拉开了序幕:秋爽斋结了海棠社,蘅芜院拟了菊花题……畅心快意的生活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回,直到七十回,他们还建了桃花社,填了柳絮词,照应了三十七回的内容,但这似乎是好日子的回光返照,因为第七十一回开头,贾政就回京了。集中描写大观园快乐生活的时候正是贾政出远门的一段时间。当然,即使贾政在家,他很少进大观园,对众女儿干涉较少,但他要督促宝玉念书,这样宝玉就不能经常同姐妹们在一处,而作者主要是通过宝玉的眼睛发现女儿之美的。所以,贾政必须离开,而且封建的女家长贾母、邢夫人、王夫人,都不在大观园住,园里的封建束缚相对较少,较为自由。

而这个“理想国”最开心快乐的时光就是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因皇太妃去世入朝守制,凤姐生病不能理事的时候。第六十二回,年轻人为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庆寿,“筵开玳瑁,褥设芙蓉”,“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白天还没有尽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不分尊卑长幼,开怀畅饮,欢乐到什么程度?从袭人对平儿说的话里可想而知:“昨儿夜里热闹非常,连往日老太太、太太带着众人顽也不及昨儿这一顽。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场景。就连自觉恪守封建规范的袭人也“唱了一个”。

这是书中最开心快乐的热闹场景。此时此地,这些年轻人放开了自己的天性,无拘无束,尽情欢笑,忘记了烦恼。这快乐热闹之极的瞬间是不可再现的。这是大观园的春天,是他们人生中明媚的春天,也是曹雪芹理想的生活图画,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得仿佛梦境,令人只想沉醉其中。

可是,梦总有醒的时候。只因绣春囊一个导火索,引发了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大观园被抄检,最终走向灭亡。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结局并不算意外。因为大观园本来就不是为了年轻人自由快乐的生活建造的。

这座美丽花园最初的由来与曹雪芹要批判的封建势力有关。贾家是为了迎接一个已出嫁的女儿,拆掉原会芳园扩建而成。这一切只因为这个女儿嫁的是封建力量的最高层:皇帝。宝玉和女儿们搬进大观园也是元春的意思,也是因为她的地位:皇妃。在现实的缝隙中(元春省亲建大观园、元春下谕旨令诸姊妹和宝玉进园居住)写理想(宝玉与众多女孩在大观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和女孩的美丽、出众的才能),一切又显得那么合情合理,这是何等巧妙,简直是神来之笔。然而这又是何等危险,因为大观园建立在自己所反抗的势力之上,处在封建势力“风刀霜剑严相逼”中,所以必定是不稳固的,绣春囊事件导致大观园被抄,美丽的女儿们走的走,死的死,嫁的嫁(书中一再通过宝玉之口说女儿嫁人之后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偌大的花园,落得“寥落凄惨”。瞬间的繁华,欢乐的日子不过是昙花一现,走向灭亡才是它必然的命运。曹雪芹的人生理想、美学理想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宣告破灭。

因此,大观园是曹雪芹为了描写聪明美丽女儿的悲剧、抒发对封建礼教反抗,向往快乐自由平等的生活所虚构的世界。笔者认为说大观园是曹雪芹理想的产物也不太确切,而是梦想的产物。因为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理想总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可曹雪芹理想的现实基础是如此薄弱,不堪一击,倒不如说是他的梦想,是他的“理想国”、乌托邦更合适些。更何况第一回“作者自云”中说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此书立意本旨”。纵观《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了人生如梦的感觉。因此就更应该说大观园是曹雪芹的梦想,是他的“白日梦”罢了。

猜你喜欢

理想国大观园曹雪芹
大理:梦游理想国
曹雪芹邀棋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