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2019-01-27侯建芳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黛西浮生六记沈复

⊙侯建芳[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浮生六记》作为一本宝贵的忆语体小说,是以清代作者沈复和他妻子陈芸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平凡又不失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作者与妻子陈芸情投意合,试图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却最终因为身处男权社会,使得陈芸理想破灭。林语堂先生将书中的陈芸称作“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无独有偶,在亨利·詹姆斯早期代表作《黛西·米勒》中,作者借助写实主义对欧洲人的圆滑及美国人的天真进行了充分还原,两种文化差异造就了各自性格特征、价值观等的极大反差。詹姆斯通过对女主人公黛西·米勒及相关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揭示了新旧大陆在生活方式及观念上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在作者看来,黛西·米勒是其创作的最幸运的产儿。显然,这两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最终都面对的是悲惨的结局。基于此,本文将对《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展开比较研究。

一、《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陈芸

透过《浮生六记》,可发现陈芸不仅有传统士大夫所赞许的秀外慧中、夫唱妇随,符合封建社会礼教三从四德观念的形象,还有摆脱传统禁锢、向往自由,追求精神情感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形象,因此也被其夫沈复称作“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结合18 世纪清朝封建历史时期而言,当时市民文化兴起,文人雅士对“情”的广泛推崇,诸如《红楼梦》《镜花缘》等以女性为赞许对象的经典作品的推出,可得出陈芸的进步性、叛逆性并非偶然,是时代的缩影,彰显出时代的女性意识特征。《浮生六记》最为动人之处即在于它处在一个伦理秩序森严的男权社会里夫妇间的平等意识以及相互的依偎与尊重,这无疑超出了时代,而指向了未来。

假设某数控机床的其中一个元动作单元出现了n类故障模式,将这些故障模式作为决策对象i,针对这些故障模式的评价指标共有m个,称这些评价指标为决策指标属性j,存在s个决策灰类,则决策对象i关于决策指标j的量化评价值xij(i=1,2,…,n;j=1,2, …,m)所组成的信息矩阵为:

二、《黛西·米勒》的女主人公黛西

美国文化发展历程较短,因为历史不够悠久,未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社交礼仪,该种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美国人民直率单纯的性格特征。进入19 世纪末期,现实主义作家广泛以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对社会进行揭示,并对真善美推崇备至,黛西的人物形象则驻足于对人性、对女权主义等的探索,由此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所持有的不同价值观。对于现代主义小说而言,女权主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某种程度上而言,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催化作用。《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坦诚率真,由此一方面僭越了欧洲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欧洲大陆被欧化的美国人倍感困惑。在根深蒂固文化的冲击下,欧化的美国同样残酷地孤立黛西、排斥黛西,最终造成了黛西的悲剧命运。

三、《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比较

1.《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共同之处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和《黛西·米勒》中的黛西都在追求自由、平等、个性的道路上遭受到来自传统势力的排斥和压迫,并造就了她们最终的悲剧命运。《浮生六记》中主人公无奈离家,一方面为有负于自身的歌妓憨园所愤懑,另一方面为自身无法为良妇所悔恨,最终一病不起,郁郁而终。《黛西·米勒》中主人公则为其男友温特伯恩所负气,并最终在夜游古罗马竞技场时染上疟疾病逝。陈芸“可爱”,即便颠沛流离,即便痼疾缠身,依旧与她所爱相濡以沫一直到走向生命终点;黛西“天真”,喜欢温特伯恩却数次惹怒男友,就算是夜游古罗马竞技场也终不回头。《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所塑造的主人公最终都是为情所亡,均表现出挣脱传统束缚的思想行为。

陈芸在调节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如对公婆、小叔时极为容忍,达到了逆来顺受、数次被赶出家门的地步。然后,陈芸与沈复却恩爱有加,不愿夫君与自己的父母产生间隙,由此也表现了她的为人善良。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侵袭下,陈芸如同一只替罪羔羊,难以避免地扮演着悲剧角色,这也是导致陈芸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黛西则表现出直接、执意、果敢的性格特征。在欧洲上层社会百无聊赖的社交生活中,黛西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像欧洲女孩一般的看法。在受到劝阻时,黛西仍旧与乔瓦尼同行,而不上马车。因而,黛西的悲剧命运某种程度上归咎于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失成熟的态度,倘若不诟病黛西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有效认识,那么当黛西与沃尔克太太在罗马大街上发生正面冲突时,她即便意识到自身做法有违当地社交规矩,却依旧我行我素,一味拒绝与新文化环境相融的做法则有待商榷。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黛西太过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

① 曾 贤兆:《〈浮生六记〉的性灵传统与现代意识》,《名作欣赏》2019年第9期。

《浮生六记》中陈芸不为封建礼教所禁锢,不甘愿墨守成规,女扮男装与夫君遍游庙会,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普遍社会意识下,陈芸对文学有自身的见解认识,并可与沈复进行对酒吟诗、纵论古今。《黛西·米勒》中黛西不为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拘泥,勇于冲破沉闷保守的陈规陋习,真切地表达自我。她平等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人,而这在她的美国同胞看来,显然有失自身的尊严。不论是陈芸还是黛西都平等待人,可与社会各阶层人物相交。陈芸与菜农、船女、街边商贩等均有交集,更与歌妓憨园义结金兰,充分表明了陈芸所崇尚的平等思想。同样的,黛西不分社会贵贱等级,对待花钱雇佣来的随从如同朋友,与冒牌绅士温特伯恩自由恋爱,而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陈芸才情斐然,从小便展现出颇高的读书天分,两岁时,便在父亲口授下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时她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很独到的认识,时常与沈复吟诗作对。对于各种气势雄浑、思想深邃的古文,陈芸同样可侃侃而谈。例如,在其夫问及她更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时,陈芸选择了前者,并发表原因说杜甫的诗千锤百炼,独步海内,无人可及,而李白的诗则潇洒豪迈,充满着壮阔意境,这些无不彰显了陈芸的才情。而黛西对传统文化则不以为然,在与男友温特伯恩游览古城时表现出鄙夷之情。黛西无知、狭隘,对男友介绍的欧洲历史文化并不感兴趣。在美国精神文明未能与工业文明有效同步的影响下,使得作为欧裔的黛西,对自身文化祖籍地的了解一无所知。再加上经济飞速发展的优越感,黛西身处海外时,缺乏对异质文明的有效认同,由此一定程度上使得作为美国人的黛西在欧洲遭受到排斥、冷落。

2.《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和《黛西·米勒》中的黛西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但最终却形成了彼此间相似的悲剧命运。陈芸身处18 世纪清朝封建家庭,当时社会崇尚男权制度,女性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在袁枚性灵思潮的冲击下,再加上陈芸与其夫的不离不弃,为其创造了一片新的生活天地。黛西身处19 世纪欧洲社会,在传统父权思想影响下,欧洲人尤为崇尚乙烯类社会阶层的行为规范,等级制度森严、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性行动为众多陈规陋习所禁锢,特别是已婚妇女要想出现在公共场合,身边必须有丈夫陪伴,以此保持尊严。而与此同时,在整个19 世纪,美国人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均为平等观念所熏陶,他们的政治、信仰、人文、工作、语言等均彰显着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关系均不被任何传统观念所束缚。黛西历经了由美国的崇尚平等自由到欧洲的等级制度森严,她的悲剧命运由此开启。

系统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每天自动定时生成高风险配变设备清单,经运检工作早会讨论形成重点排查任务,以主运检修工单形式分派到人,检修人员依据工单指示进行警情现场勘验,反馈处理结果,需要调控、营销部门协办的,现场发起协同工单,并对每一工单的处理情况进行反馈、登记,实现了从警情预测-协同处置-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有效防范了配网运行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中两位女主人公均为情而逝,陈芸痴情于沈复,并悔不能为“良妇”;黛西即便深爱温特伯恩,但至死仍旧率性而为。陈芸与黛西的悲惨命运与她们性格缺陷等主观因素存在重要关联,但更归咎于扼杀自由、追求真爱社会现实的这一客观因素。透过 《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读者不仅可感受到女主人公陈芸、黛西的可爱之处,同时也因为悲惨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冲突,让读者对她们产生一丝怜悯之情,如此一来,这两位女主人公形象得以深入人心。通过对《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的比较研究,可促进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浮生六记》与《黛西·米勒》,领略中国文学、欧美文学的无限魅力,并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统计模型来刻画非高斯杂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SAR-STAP算法。在众多非高斯杂波统计建模方案中,Alpha稳定分布[7]是满足广义中心极限定理的唯一的一类分布,其概率密度具有明显的长拖尾性质,能较好地描述雷达非高斯相关杂波[8-10]。因此,本文采用Alpha稳定分布对待检测区域杂波进行建模,并提出基于分数低阶矩的新型杂波抑制算法。与原有的SAR-STAP处理算法相比,新算法能够在非高斯杂波背景中获得良好的检测性能,且具备较强的鲁棒性。本文通过仿真及多组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③ 金 瑜,金轶盈:《同属悲剧,异样人生——〈浮生六记〉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浅析》,《小说评论》2008年第S2期。

② 艾 喜荣:《两种相异文化及道德观念的碰撞——〈黛西·米勒〉文本结构兼主题解析》,《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④ 黄 芸珠:《论〈浮生六记〉陈芸形象的文化底蕴》,《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本刊为月刊,每册18元,全年216元。邮发代号:32-108,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如果错过邮局订购时间,也可以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购。

⑤ 鲁 爱书,胡彦:《不毁的天真——解读〈比利·巴德〉和〈黛西·米勒〉》,《当代文坛》2010年第5期。

⑥ 汪 宝荣:《寻求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浮生六记〉林译本文化翻译策略新解》,《外语学刊》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黛西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夜读》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浮生六记
沈复自嘲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俏雅“黛西”
魔鬼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