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解析

2019-01-26孙诗洁

考试周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

摘 要:“告状”是幼儿园的常见现象,面对孩子们的告状,老师总是很苦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对于成人来说是很细小的事情,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如果忽视孩子们的“告状”,对幼儿各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告状”到底是好是坏?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关键词:告状;解决策略;正确态度

一、 幼儿园中的告状行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告状”,简而言之,就是一方向某一权威说另一方的不是,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和保育员是班级中仅有的成人,他们就成了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刚进小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处于独自游戏阶段,告状行为相对较少,而到了小班下的阶段,基本上每个幼儿都会告状了。其实仔细观察、倾听幼儿的告状行为,你会发现其中也包含着孩子们在人际关系、语言能力中的一些智慧。

当然,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往往是头痛的,因为小朋友告状的内容在大人眼中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教师可能会耐心地处理第一、第二件“纠纷”,第三第四件给予敷衍回应,到了第五第六也许就是充耳不闻了。那么“告状”到底是好是坏?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下面我就从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二、 小班幼儿告状的类型及处理策略

每天我们都会接受到来自孩子们许许多多的告状,虽然都是告状,但是他们的动机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读懂幼儿告状背后的内在涵义。

(一) 寻求帮助型

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往往是同伴间矛盾引发的告状行为,告状者是当事人。

案例一:小超委屈地跑来说:“兰兰不让我坐!”事情经过是小超搬椅子回到座位,可旁边的小朋友们只给他留了很小的缝,小超坐不进去,旁边的兰兰在折纸没有发现这一状况,小超还是默不作声的用力塞椅子,最后实在无果选择向老师告状。

分析: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也在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语言表达方面也发展不完全,案例中其实小超知道只要两边的小朋友挪开一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他选择用撞椅子的方法来暗示,而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旁边的幼儿并没有读懂他的暗示,导致最后矛盾升级,争相告状。

解决策略:面对寻求帮助型的告状,只要稍加引导小超:“兰兰不知道你的困难,如果你用礼貌的语言告诉她,她肯定会让你的。”当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不断引导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同伴交流,一些小困难可以尝试着和同伴沟通,一起解决问题。

(二) 关怀他人型

有的“告状大王”是个热心肠,他告状是因为想制止同伴的不正当做法,所以我称之为关怀他人型。

案例二:上午进行过健康活动《小手真干净》,中午小宇告状说:“老师!有人没洗手!”教师回应:“知道了”并走到洗手间示意小朋友要洗手,接着,小宇又跑来说:“老师!有人没擦肥皂!”“有人没擦手!”教师没有理他,小宇只好自言自语着:“手上会有细菌的。”

分析:从小宇每次的告状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针对某个他不喜欢的小朋友,频繁的告状也是受上午活动的影响,他希望能通过老师以此让小朋友认真洗手。而教师的做法则比较敷衍,最后打断并完全忽视小宇的一片热心,这样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解决策略:面对小宇这类关懷他人型的告状大王,教师可以尽量采取商量、建议的口吻,请他自己尝试帮助这些一时忘记规则的小伙伴,提醒他们洗手、擦手,并引导大家一起维护班级秩序,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善意提醒,如果提醒无效再来寻求教师的帮助,避免不耐烦态度。

(三) 判断教师态度型

案例三:户外游戏时,我介绍了沙包和网兜的玩法,过了一会儿诺诺跑来说:“老师,林林在玩球。”我看了看,原来是昨天搬出来的球忘记放回去了,于是便说:“没事的,让他玩吧。”刚说完,诺诺就去拿球了。过了一会儿,三个男孩子又跑来说:“他们在玩球!”我回答道:“可以玩的。”他们三也去玩球了。

分析:案例中看似告状实则是幼儿对老师的试探性提问,“林林在玩球。”实则是“可不可以玩球?”幼儿选择了用告状的方法试探教师的态度。

解决策略:当孩子们会如此告状时,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非常活跃了。如果要避免这一告状行为,教师只要在游戏或活动前说明规则,并保证每位幼儿都听清楚规则就行了。

(四) 发泄情绪型

案例四:美术活动,涵涵和笑笑因为谁画的好看而争吵,笑笑告状说:“涵涵说我画得不好看!”我还没来得及安慰,笑笑已经回到了位子上,并大声对涵涵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涵涵一时也不知道要怎么回应,停止了对于笑笑作品的攻击。

分析:幼儿是用“老师”当幌子,让自己在两人的争执中显得更加厉害——自己是有老师依靠的正义的那方。

解决策略:产生以上案例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师平时对于幼儿的告状并不关注,没有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以才造成了幼儿告完就走的行为。所以教师对于幼儿的告状不能持以敷衍的态度,最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三、 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误区

(一) 敷衍了事

对于幼儿的告状,不管原因是什么,教师都敷衍对待,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会发现老师对自己的不关注,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可能我们做不到认真切身实地地解决每一个幼儿的告状,但是当他们来寻求你的帮助时,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认真听完孩子的表达。

(二) 定向思维

教师把幼儿分成乖幼儿和调皮幼儿两类,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定向思维,天平倾向于乖幼儿那边,这样调皮的那方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公平公正,设身处地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三) 一手包办

教师是否可以给予幼儿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幼儿是班级的主人,我们也要引导幼儿尝试着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 正确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谈到的一些措施来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并且有效的减少一些告状行为。其实幼儿的告状并不都是坏的,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告状中发现他们对于班级同伴的关注,思维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等。“告状”我们知道告的是别人的不好或是自己的委屈,如果我们把这个“状”改一改,让幼儿每天都来告诉老师一件同伴的好的行为会不会也是一种办法呢。

参考文献:

[1]陆恺迪.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J].苏幼教育,2010(2).

[2]龚炜.拆穿幼儿告状的西洋镜[J].苏幼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孙诗洁,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处理好四对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中的“难点”解决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