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2019-01-25王惜彤徐亚杰陶率先宋子豪杨燕林曹得萍
王惜彤,徐亚杰,陶率先,宋子豪,杨燕林,曹得萍
(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0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世纪,医学人才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1]。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已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2]。本研究以青海大学医学院2014-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临床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需求、现实条件的限制及对参与早期科研的想法进行调查,对在不同阶段学生对早期科研的认识作对比分析,为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建立适合医学本科生的早期科研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10月随机抽取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和2018级1058名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匿名自填调查。
1.2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户口类型),早期参与科研情况(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形式、科研思路与方法来源),科研素质(对科研的兴趣、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参加科研活动的目、感兴趣的科研活动),影响早期科研活动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科研选题、经费、遇到的困难、导师因素、学校提供早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接触科研合适的时间)等。
1.3 质量控制
问卷经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后进预调查修改后编制。调查员经统一培训,问卷当场发放,15分钟后收回。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1软件双人同时录入数据和校验,录入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或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1058份,回收有效率为96.18%。其中2014级28人(2.65%)、2015级209人(19.75%)、2016级202人(19.09%)、2017级178人(16.82%)、2018级441人(41.68%),男性380人(35.92%)、女性678人(64.08%)。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
2.2 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
2.2.1 对科研活动的兴趣
结果显示89.13%的学生对科研活动感兴趣,94.23%的学生认为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2.2.2 参与科研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65.41%的学生参加科研的目的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49.72%为了巩固课内知识,54.63%为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单纯为了发论文的占39.8%,还有部分人是考研或就业需要(76.47%)。见表2。
表2 参与科研的目的
2.2.3 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
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老师推荐(52.93%)、其次为学校宣传(49.72%)、同学或朋友介绍(47.54%)。说明老师在学生了解科研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为学校的宣传。
2.2.4 科研意向
81.95 %的学生有本科阶段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打算,77.88%的学生表示有科研方面的新想法且会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在“您想在哪个阶段参与科研活动”中,主要选大三(59.64%),其次为大四(50.19%)、大二(48.58%)。
2.3 参与科研情况
2.3.1 基本情况
有73人(6.9%)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研训练,54人(5.10%)参加过科研活动。
2.3.2 影响因素
在此次调查中,影响早期科研活动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导师因素、学校提供早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通过对知识储备情况、专业指导、资金、参与科研活动会占用过多课余时间、学院内的科研氛围、身边同学参与科研活动情况、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等因素调查分析发现,缺乏专业指导是影响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资金不足。见表3。
表3 影响因素
2.3.3 老师的作用
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老师推荐(52.93%);会使学生不参与科研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专业指导老师(58.86%);学生在科研立项中方法与思路主要来自于导师指导(55.56%)。
2.4 学院影响
898人(84.88%)认为能够参与的科研机会不多;913人(86.29%)认为学校在大一大二应该举办科研宣讲活动;814人(76.94%)缺乏奖励机制会降低其科研积极性。
2.5 2015级临床本科生分别在大二与大四调查结果
2.5.1 前后两年对科研的兴趣
其中2016年和2018年分别有91.6%和85.2%的学生对科研活动感兴趣,96.6%和92.8%的学生认为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83.9%和74.2%的学生表示有科研方面的新想法且会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在“您想在哪个阶段参与科研活动”中,2016年大部分人认为大三(60.3%)、大四(59.5%)比较合适,其次为大五(39.31%),2018年大部分人认为大三(61.2%)、大二(45.9%)比较合适,其次为大四(44.5%)。
2.5.2 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和参与科研的目的
其中2016年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老师推荐(58.8%)、其次为学校宣传(46.6%)、社会媒体(46.6%)、同学朋友介绍(32.4%)。2018年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老师推荐(55.5%)、其次为同学朋友介绍(48.8%)、学校宣传(44.5%)。前后两年分别有72.1%和66.9%的学生参加科研的目的是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60.3%和48.8%为了增加社会实践机会,52.7%和47.9%为巩固课内知识,单纯为了发论文的占27.5%和44.5%,38.9%和32.1%为了考研需要,还有部分人是就业需要(33.2%和36.8%)。
3 讨论
3.1 机会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有94.23%学生认为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81.95%的学生有本科阶段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打算,77.88%的学生表示有科研方面的新想法且会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多数同学(65.41%)参与科研的目的是锻炼科研能力。说明同学们对于参与科研、锻炼自己科研能力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能够参与的机会少。有94.90%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且有86.2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大一、大二应该举办科研宣讲活动。说明学校应当为提高学生参与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科研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
3.2 对指导老师的需求高
在本次调查的同学中,认为会在科研中遇到的阻力主要为“超出自己的研究能力范围之外”和 “学校没有专门指导老师”;在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中,主要是老师推荐(52.93%);学生在科研立项中方法与思路主要来自于导师指导(55.56%);表明在学生早期科研活动中指导老师至关重要。
3.3 对参与早期科研需求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本学院大部分学生渴望参与科研活动,绝大多数的同学觉得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可以提高科研素质。锻炼科研能力。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3]。但是缺乏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
3.4 医学本科生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2015级本科生前后两年对于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参与科研为了发论文增长17%,幅度较大;为了就业需要增长3.6%。其他目的均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大二课业少,压力小,对科研都充满好奇与向往;大四本科生即将面临毕业、实习、考研、工作等,且专业课压力繁重,故对科研的兴趣与需求相比于大二百分比有所降低,在参与科研的目的上相比于大二也更加有针对性。见表4。
表4 2015级临床本科生前后两年参与科研目的与意愿变化情况
4 建议和对策
(1)开设科研课程 有助于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本科教育中,可通过选修课程或假期科研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早期科研训练的机会,培养科研能力,也不至于过多地加重本科生的学习负担[4]。
(2)改革考核制度 将参与科研和申请获批学院或大学的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纳入到学生成绩考核之中,相应减轻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参与科研训练积极性。
(3)推行导师制 众多相关研究表示,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探索,并具有可行性[5-7]。强化导师的管理、明确导师的职责、分配好每名导师负责指导的学生名额,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不宜过多,2-3名左右。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有机会让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工作[8]。
(4)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立项数 建议学校需要进一步增加总资金和每项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立项项目数,使资金缺乏不再成为限制学生参与科研的原因。
(5)建立科研奖励机制 对参与科研并做出一定成果的同学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
(6)开展科研训练 学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科研训练,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初步的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能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9],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7)制订相关的考核指标 比如文献检索的能力,阅读和评价中英文文献的能力、SPSS软件的使用和统计图表的制作能力等,对参与考核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奖惩,以期推动和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10]。
5 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的机会缺乏,自身参与科研的能力不足,但对于参与早期科研具有很高的兴趣与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将理论学习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保持两者平衡。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有的放矢地开展早期科研训练,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