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CT小肠造影(CTE)在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2019-01-24黄燕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克罗恩性病变肠壁

黄燕兰

(广西省梧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 梧州 543000)

肠道炎性疾病也就是广义上的炎症性肠病,通常来说累及结肠、直肠以及回肠等疾病都可以被称为是炎性肠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甚至有些病患还会出现血便的现象,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存在误诊、漏诊的现象[1],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探讨64排CT小肠造影(CTE)在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肠道炎性病变病患48例的临床资料,对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病患男25例,女23例,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8.5±9.5)岁。

1.2 方法

在开始检查之前对病患的肠道进行清洁,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病患在20min~25min内饮用1000ml~1500ml等渗甘露醇溶液,休息十分钟之后,再饮用500ml~1000ml的渗甘露醇溶液。在进行CT扫描之前的十分钟按照0.2mg/kg肌注654—2,使病患的小肠处于低张的状态,确保病患近段肠管得到充分的扩张[2]。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所有病患进行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设置层厚5mm。层间距5mm,将自隔顶缘到耻骨联合下缘作为扫描范围,另外若怀疑病患为肛周或者是肛瘘脓肿,可以将扫描范围扩大至阴部[3],在完成平扫之后,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经肘前静脉进行团注,注射速率为3ml/s,剂量大约为90ml~100ml,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门脉期,在将非离子对比剂注入25~30秒之后进行动脉期扫描,65~70秒之后对门脉期进行扫描[4]。

1.3 图像分析

将扫描的原始图像经冠状面以及回盲部矢状位进行多平面的重建,观察肠腔内外、腹腔淋巴结、肠壁、肠系膜脂肪以及协助病变肠段定位,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对肠系膜动脉以及末梢小血管的情况进行观察[5]。

选择两名有丰富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使用盲法来阅片,肠道炎性病变的64排CT小肠造影表现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1)肠壁有无异常强化现象,标准为:临近肠壁强化程度小于增强后肠壁强化程度;(2)肠壁有无增厚现象,标准为:肠壁厚度大于等于4mm;(3)受累部位、肠管、形态、方式,淋巴结肿大,蜂窝织炎、肛周或者是腹腔瘘管、脓肿、窦道,梳状征,肠系膜密度有无增高[6]。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两种疾病的肛周/腹腔瘘管、脓肿、结肠袋消失、肠管僵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

表 CT小肠造影表现

3 讨论

肠道炎性病变中最常见的就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饮食、遗传、肠道微生物等较多因素有关,因此对于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临床手段进行综合分析[7]。

肠道炎性病变的基本特征为肠壁的增厚和强化,而再本次研究中,两种疾病病患的异常强化的阳性率肠壁增厚都比较高,克罗恩病多为肠管节段性受累,溃疡性结肠炎多为肠管连续性受累,且两种疾病的多发部位也存在差异,其中克罗恩病易发部位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易发部位为结直肠[8];除此之外,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病患肠外病变的发现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炎性病变病患非常常见的肠外病变表现为肠腔淋巴结肿大以及肠系膜密度的增高[9],而在本次研究中,两种疾病在这两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两种疾病在肛周/腹腔瘘管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克罗恩病是一种全层透壁性炎症,出现病变后容易穿透到肠管外,而溃疡性结肠炎只是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10]。

综上所述,在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中采用64排CT小肠造影能将肠外表现和肠管病变的情况进行清晰的显示,其在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猜你喜欢

克罗恩性病变肠壁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