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叶式主动脉瓣伴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周脓肿1例
2019-01-23胡辰宇赵怡璇吕冬梅
胡辰宇,赵怡璇,刘 爽,吕冬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电诊科,吉林 长春13004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主因劳累后胸闷3年,发热伴症状加重60天入院。入院60天前患者突发高热,体温最高可达39℃,心悸气短加重,自服退热药物控制,此后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39℃,当地医院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后给予抗生素及退热药处理,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入院前一天患者腹痛,行腹部CT检查提示脾梗塞。病程中患者有咳嗽、咳少量白痰。既往史:高血压3年,最高血压达170/6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未监测血压。入院查体:T 37.9℃,P 82次/分,R 20次/分,BP 114/ 58 mmHg,双肺呼吸音粗,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17.3×109/L,75.2%),淋巴细胞比例减少(11.9%)。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室高电压。经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为二叶,呈左右排列,回声增强增厚,其上可见多个斑片样强回声,尤以前交界处为著,较大者约10.9 mm×9.2 mm,随心动周期摆动(图1);主动脉瓣前交界前方瓣周可见大小约31.7 mm×14.9 mm无回声区,其内可见往返血流信号(图2,图3);主动脉瓣口探及偏心性返流信号,返流束冲向二尖瓣前叶,面积约为6.6平方厘米;主动脉瓣开放受限,跨瓣峰值压差41 mmHg;升主动脉内径增宽(46 mm),左室内径增大(58 mm),二尖瓣口探及中心性返流信号,面积约为5.4平方厘米。超声心动图印象诊断:二叶式主动脉瓣伴回声异常,赘生物形成伴瓣周脓肿可能性大、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兼中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左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遂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赘生物及瓣周脓肿清除术。术中探查见主动脉窦部无明显扩大,主动脉瓣环无扩大,主动脉瓣呈二叶,瓣叶可见大量赘生物形成,瓣叶毁损严重,瓣周脓肿位于前交界前方;探查二尖瓣未见明显异常,未见赘生物形成。术中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赘生物伴瓣周脓肿。沿主动脉瓣环切除主动脉瓣,碘酒仔细消毒,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2-0双头针涤纶线带垫片固定21号进口St.Jude机械瓣于主动脉瓣环,瓣叶开闭佳,不影响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术后一周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位人工瓣,瓣膜启闭良好。
图1 为二叶式主动脉瓣上斑片样强回声,随心动周期摆动
图2 为二叶式主动脉瓣及前交界前方瓣周无回声区
图3 为无回声区内往返血流信号(与二维对比观察)
2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心瓣膜或大血管内膜引起的炎症性改变。赘生物形成是IE的特异性表现之一,以左心常见,随着静脉吸毒者的增加和心血管创伤性检查、治疗的广泛开展,右心系统IE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IE常见并发症还有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等。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IE常见的主动脉瓣位畸形,是与主动脉瓣周脓肿风险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1]。另外,在IE活动期,赘生物大小和活动性是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赘生物≥10 mm时发生血管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脑动脉和脾动脉是IE左心赘生物最常见的栓塞部位。
BAV通常是在无症状或健康人群中发现,国外学者对比研究发现,男性BAV患者的长期患病风险明显高于女性[1,2]。在本文中,该患者在病程早期未引起重视,致使IE病情迁延加重,瓣周脓肿形成,赘生物增大并脱落随血液运行至脾动脉导致脾栓塞。超声医生应当结合病史,在患者不明原因发热时想到IE的可能,尤其警惕男性BAV患者主动脉瓣位IE及其发生瓣周脓肿的可能,同时注意赘生物形成的大小、活动度、瓣周是否形成异常回声区,避免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