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慢就业”现象及应对方法分析
2019-01-22唐剑刘峤玥李祎
唐剑 刘峤玥 李祎
摘 要:2015-2018年高校大学生毕业暂不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选择继续深造而不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在专本科毕业生中最为显著。“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国内的经济形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等有关。因此解决“慢就业”问题依赖于调整高校教学计划来适应国内经济形勢的发展、提高高校专业技能的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觉悟等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社会就业;人才培养
一、大学生“慢就业”实质与类型
“慢就业”实质上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按就业动机分,“慢就业”可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类型。其中,积极“慢就业”跟国外的间隔年比较相似,即学生毕业之后不立即进入职场,而是选择游学、旅游等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见识,更好地衔接学校和职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也更好地适应学校外的生活,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职场工作者。当代大学生选择积极“慢就业”也存在几方面的原因及背景: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值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压力并不是很大,而且对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家长对待孩子有着更加开明的的教育方式,会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同时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因为热爱而去工作,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选择他们真正热爱的事业;另一方面,随着高素质人才朝人才市场的不断涌入,各个行业对职员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很难去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去提高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消极“慢就业”是指由于大学生自己就业规划迟缓、专业技能缺乏或由于市场对该职位的过分饱和而导致的暂时难以就业。消极“慢就业”的形成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出入社会,各方面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时候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迟缓或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偏差时,往往存在逃避心理,进而逃避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啃老”心理,选择依赖父母,逃避就业竞争的压力;客观因素是主要指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实际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学校和职场彼此的独立性,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反映在学校课程调整中体现出来,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学到的技能可能无法准确的对接社会的真实需要,进而在就业时,会因为新技能的学习而导致暂时无法就业。
二、“慢就业”群体的特征
毕业生中“慢就业”特征的主要有第一,暂不就业,毕业生毕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工作想法,不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不付出就业行动,导致其就业情况存在问题。第二,拟升学不就业。这类学生现在在毕业生中的比例逐渐增大,随着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多数学生选择升学,提升学历以及改变毕业学校,在考研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没有如愿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不就业拟升学,继续准备研究生考试,也就是所说的“二战”,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是全身心投入备考研究生,不考虑就业及兼职等情况,对学校、社会的整体就业情况带来不小的影响。第三,拟出国不就业。这类的比重较小,学生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选择暂不就业拟出国。
三、“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
就业即使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慢就业”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择业观念等。
(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慢就业”
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大,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兴起,新兴行业对人才要求高且需求小;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渐趋饱和,招聘力度减小。但同时,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人才越来越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受中美贸易的影响,人才市场的供求存在较大的波动。这就导致“慢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慢就业”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同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人才培养方案经常不能得到适时的更新,存在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高校应该找到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向,学历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应该存在不同,进而避免产生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思想觉悟不高,没有树立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这也是“慢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三)毕业生择业观念和“慢就业”
在影响毕业生“慢就业”的主观因素中消极“慢就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没提前规划好未来、自身准备不足、技能不高、定位偏差都是消极“慢就业”的体现,这些体现都是与毕业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尤其是与就业相匹配的能力水平不足密切相关。
(四)所学专业需求和“慢就业”
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而部分专业又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投入实践,在毕业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因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慢就业”。
四、解决“慢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
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更多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同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人才供求信息,更好的实现学校教育和职场需要的统一,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减少供求脱节现象的发生。
(二)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消极“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部分毕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某些毕业生存在着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或不思进取,选择“啃老”等不正确的思想都需要改正。学校在抓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念。
(三)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匹配程度。
及时更新人才市场变化情况,为高校开展教育提供及时的参考材料,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同时高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对未来市场发展做出预估,从而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减少因学校与社会的脱节而造成的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树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载《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年第9期。
[2]徐雨朦《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3]马力《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关系》载《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2期。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吉首 4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