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驱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9-01-22刘名武樊文平
□ 刘名武,樊文平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任。近来年,高校研究生扩招和培养方案调整的延后导致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普遍。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往往带来了弱化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某些导师掌握了独特的研究理论体系与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专业课程间关系不太密切,更加大了研究生对课程学习重要性认识的偏误。我们的前期研究“以科研导向《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课程建设研究”发现,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传授上,基本技能训练缺乏,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较少,导致大多数研究生科研参与存在唯理论、唯书论的倾向,独立运用专业知识提炼科学问题、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已经不适应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功能的认识,强化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李苑凌等[1]认为掌握研究生对创新的认识,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前提。Holmwood[2]指出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倪彬等[3]从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王得忠等[4]和臧兴兵等[5]探讨了研究生自身素养等内部因层面及学科环境、制度环境等外部层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提出增强研究生主动、互动与流动意识的相应措施,同时指出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Lanser[6]认为导师与学生应加强在创新思考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冯宝鹏等[7]提出高校应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研究生导师建设管理体制、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并完善精神激励和创新保障机制。石长地等[8]提出拓展课程有形空间,改善课程设置,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高艳茹等[9]在分析我国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决定了研究生能否顺利进入科研领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充分。
综上所述,本文从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中探索并总结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组织实施方法,深化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功能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2 课程教学环节组织设计
根据笔者针对《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这一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如图1所示),归纳出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2.1 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实践操作依托院校优质资源
通过对比国内外十几种管理学科教材,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以及前瞻性等多个方面,并结合该学科学生研究方向选择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与实训操作方面能够适应创新研究的需求。此外,本课程依托设在该校2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某市口岸物流管理与航运经济研究中心”、“某市低碳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该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保证本课程研究的资料储备以及对国内外前沿研究(包括Working paper)的及时追踪。同时,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研究以及成果应用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实训操作贯穿全过程,实训内容覆盖全部学生
笔者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换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限定的36课时内,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及参与式授课。其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将基本理论知识剖析透彻,并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运用该部分内容或方法发表的论文进行简单讲解,通过主动发言方式了解学生对论文创新点的认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自由组队(5人/组),对每节所授内容和方法进行论文写作。本环节主要通过每位学生参与度及论文的创新度进行打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写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讲解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之后,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研究方向运用课程中的方法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在每一教学环节,笔者都设置了详细的打分标准,不合格者将对该课程进行重新学习。因此,学生对每一教学环节的参与度都很高,表现也非常积极。
2.3 系统学习培养科研创新理念,专题研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想要更好地发挥学习本课程的作用,就必须将其与各种实践方法进行耦合,制定一套系统的实践方案,将实践过程一体化。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分析时,首先要对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进行系统性地学习,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或学生通过自拟研究问题,运用研究方法来达到既定的科研目标,使研究生科研创新理念得到培养并不断深化。
图1 示例课程《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教学模式结构图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每位研究生需对自己熟练掌握的某一专题通过科研实践或生产实践等方式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提交成果,成果中包含研究的科学问题、采用的本课程方法、设计的研究方案及问题预期解决效果等内容。在随后的1-2周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汇报研讨,找到差距。通过同学间的比较,进一步激发潜力。通过《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这一课程的教学,笔者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并归纳总结出相对完善的教学经验。本课程将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素养的塑造进行四维一体,已将传统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到全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上。
3 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①确定研究对象。笔者根据在某大学对管理学科研究生所讲授的《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这一课程,主要针对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本阶段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学术研究成果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从学术论文角度设计问卷考察其科研创新能力。该校地处西南地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属中等水平,且该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学位,具体调研涉及的学科专业及研究生科研成果如表1所示。根据该学院硕士二、三年级的学生总数,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问卷197份,回收率为96.1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7.46%,收集的数据较为完整,调查问卷有效性良好。
②建立指标体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剖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很难用精确数据定量描述,研究《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课程驱动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可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术科研成果对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刻画。课程驱动下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三个指标进行考虑:一是运用该课程方法撰写论文的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将所学课程方法与自己研究方向相结合的能力;二是撰写的论文得到发表或录用的数量,这一指标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三是运用该课程方法撰写毕业论文人数,这一指标反映研究生对本课程内容系统性掌握的程度并具备较好的科研创新能力。
3.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分析
从专业角度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物流工程这两个专业人数占管理学科总人数的比重较大,同时,这两个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更适合运用《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五种方法,这是这两个专业学习该课程后具有较多科研成果的原因之一,这一原因也可解释会计学专业及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工业工程专业虽人数少,但由于课程内容为专业研究所需,故该专业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所占专业人数的比重较大。
从科研成果指标来看,运用该课程方法撰写论文的人数最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这一比重分别为56.44%和43.27%,而这些论文被相关期刊发表或录用的比重分别为77.19%和53.33%,从二年级学生的开题报告及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可知,仍有32.67%和24.04%的学生运用本课程内容系统性的研究所学领域。从数值上看,这一变化是不断减小的,但作为研究生所修的十七门课程之一,这一比例说明本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年级人数来看,二年级101人与三年级104人相差无几,但从科研成果的数量来看,二年级学生的科研成果明显多于三年级学生。此外,通过对部分一年级学生的访谈可知,约有40%的学生正借助本课程方法撰写学术论文,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更多学生有意愿通过本课程方法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变化跟笔者不断改进并完善课程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笔者所授《现代管理分析技术与方法》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且随着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与优化,通过具体科研成果所反映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越来越明显。下一节将对笔者依托该课程引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所得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4 课程教学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
4.1 以科研引领为主,注重理论积累与方法技术训练结合的教学环节设计
笔者在对每一章节、每种方法进行介绍时,总会结合运用该部分内容并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的最新学术论文进行讲解,将最前沿科研成果导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实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科研最新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让研究生自己将所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并通过科研实践或生产实践的方式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使这一教学模式贯穿该课程授课全过程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差异化授课。
4.2 立足管理方法论基础,进行差异化研究方向问题驱动的教学探索
笔者一改传统只注重研究生理论传授培养模式,以管理学方法论教学为基础,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学科领域专业方向相结合,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及参与式授课,以各专业学生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课堂讨论或生产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解决。具体是笔者首先将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然后,针对不同专业领域方向,运用专业领域方向知识,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思考规律与特点,从而提炼科学研究问题。进一步开展文献研究,梳理学术思想史,学习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设计研究架构,并开展研究论证。通过这些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
4.3 以前沿科研资源为依托,拓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
目前,笔者正在积极探索更适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实践或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多种方式进行科研探索。通过领导的校级创新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法活动,拓展学生认知,拓宽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创新元素。这些教学方法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理应得到重视与强化。专业方向应进行相应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不能简单地移植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此外,授课模式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差异化制定。因此,具有较为普遍适用意义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待持续不断地探索、总结,形成一种有效并且能够推广的经验总结是我们持续研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