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X线片与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观察
2019-01-20彭卫军张海青杨雯蒋寒
彭卫军 张海青 杨雯 蒋寒
433100潜江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北潜江
临床创伤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脊柱损伤[1],现检查此疾病的常用影像学方式包含CT、X 线片等。但因脊柱骨折具有一定复杂性且病情急,怎样优选检查方式,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疾病预后提供一定依据,为目前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大量有关X线片与CT检查脊柱骨折的报告均称CT 检查更具有优势[2-3]。为再次分析此点,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脊柱骨折患者80例,分组重点讨论X线片与CT检查的优势,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脊柱骨折患者80 例,男45 例,女35 例;年龄16~75 岁,平均(56.3±1.1)岁;损伤位置:颈椎骨折43例,胸椎骨折15例,腰椎骨折12例,骶尾椎骨折10例;致伤原因:跌伤9 例,重物砸伤12 例,交通事故伤38 例,高处坠落伤21 例。主要表现:骨折部位存在压痛、疼痛症状,强迫性体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气短、胸闷、大小便失禁、胀痛、肢体瘫痪等。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X 线片检查,用500 mAX 线机进行检查,常规拍摄脊椎双斜位片或正侧位片。扫描完成后,再接受CT 检查,用Siemens Emotion 16 CT 扫描仪,设置扫描参数120 kV,240 mA,螺距1.5,扫描层厚5 mm,用软组织及骨窗观察;重建层厚2 mm 或1 mm,重建间隔1 mm 或0.5 mm,各患者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观察。观察骨折部位形态和附近形态、骨折密度、骨碎片、骨折线、椎体后缘连线、小关节脱位、顺位曲度、软组织异常、脊髓受压、椎管狭窄等。
指标判定: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由本院2 名专业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若发生意见分歧,则商讨确定。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80 例脊柱骨折患者中共有骨折97个,包含T1116 个,T1223 个,L130 个,L224个,L33个,L44个。X线片检查后显示,椎体骨折>2 个10 例,包含跳跃性骨折4例,连续椎体骨折6例。单纯压缩性骨折54 例,可疑不稳定性骨折26例,椎体后缘连线存在程度不同的成角变化、不光滑、欠光滑。CT检查结果显示:稳定性骨折31 例,爆裂性不稳定性骨折49 例。80 例患者骨折线累及前、中、后柱共22例,前柱、中柱27例,前柱31例。CT检查出现程度不同的椎管狭窄45例,包含重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4 例。22 例三柱骨折中,椎管无狭窄7例,椎管狭窄15 例,碎骨片、椎板骨折、横突、椎弓根突入椎管中,椎体骨块向后移位。椎管狭窄程度:椎体前移滑脱1例,重度9例,中度2例,轻度3例。
讨 论
椎体骨折接受X 线片检查后做常规CT 扫描,此两种检查方式存在互补作用。X 线片扫描脊柱骨折序列优于CT 扫描[4],照射范围更大,可同时发现多个椎体骨折。按照碎骨片、棘突间距、横经宽度、椎弓根间距、椎体高度等显示病理症状,大部分均可获得明确诊断。但较难显示椎体垂直向或矢状向骨折线[5-6],并在评估脊柱骨折的稳定性上作用较小。X线片判定爆裂性骨折有较高特异性,但其敏感性不高,按照普通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爆裂性骨折患者中大约25%的患者会被误诊为压缩性骨折。CT检查则可将脊柱骨折位置和解剖结构清晰显示出,特别是X 线片发现脊柱后柱组成的骨折,骨折碎片移动状况,椎管狭窄程度、椎小关节骨折等。CT可将脊柱骨折稳定状况正确判定出,脊髓有无受损受压、是否发生并发症,可全面掌握骨折范围、骨折细微变化和程度,以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但CT检查在观察脊柱序列的整体性上,其效果不如X 线片,也就是说,仍有可能会漏诊椎体水平向骨折线。本研究中80 例脊柱骨折患者,X线片检出稳定性骨折54 例,CT 检出31例。CT 检出程度不同的椎管狭窄45 例,包含重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4例。分析以上结果发现,CT检查脊柱骨折,其价值具有特征性,若X 线片检查无法发现椎体骨折时则需行CT检查。
X 线侧位片检查椎体后缘连线的光滑度,对判定脊柱骨折稳定性有一定指导性作用。爆裂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柱骨折,指轴向压力联合程度不同的旋转力或屈曲力,让脊柱受压,出现了椎间盘髓核疝入骨折及上终板骨折,椎体发生从内到外的粉碎性骨折。本研究分析结果认为,脊柱外伤性骨折接受X 线侧位片检查,椎体后缘连线光滑程度,对判定脊柱骨折稳定性参考意义较大。综上,临床检查脊柱骨折的基础方式为X 线片,与CT 检查有互补作用,X线片仍然为首选且基础的检查方式,若发现椎体骨折,则需给予CT扫描,以评估脊柱骨折的并发症与稳定性,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