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地区城市流行乐队的地区化音乐特征浅析

2019-01-19徐欣熠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认同

徐欣熠

摘要:本文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口述史的工作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信息资料的整理,对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后,南京地区城市流行乐队文化生态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对该地区流行乐队的地区化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生态   南京城市流行乐队   认同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80-03

自1986年摇滚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舞台的中心起,各地兴起的流行乐队,就伴随着摇滚乐的沉浮,不断的组建、解散、重组、消失。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见证了当地的城市流行乐队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直至今日的发展历程。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谢力荣副教授曾在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R0706-YSPT)中,以“江苏城市流行乐队研究”为内容,将80年代至2010年间,江苏地区地下摇滚乐队的发展情况作了很多实地调查,作了较为详细的整理,记录了大量的重要信息,为关注江苏地区流行乐队发展的众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信息。

时至今日,江苏地区的城市流行乐队,特别是南京地区的流行乐队,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南京地区特有的乐队文化生态。本文就这近10年的情况,将谢教授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延续,不仅希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继续记录南京流行乐队发展,更希望能从文化生态的层面上将南京地区流行乐队特征加以分析与阐述。

一、南京地区流行乐队的组织现状

(一)对南京地区城市流行乐队现状的调研范围

自1988年由徐巍、徐凯兄弟组成的“墙”乐队始,南京这片人文气息浓厚的土壤上出现了流行摇滚乐队的萌芽,推动了南京乃至江苏省地区乐队的组织与发展。此后的20年间,先后成立了圈内人熟知的“爱国者”“PK14”“冷击”“攀岩”“子弹头”“引擎”“King”“七八点”“扬声器”“黑色素”“子午”“V-day”“Old Doll”“红色蔓延”等大量的乐队组织。特别是自2000起,南京的乐队组织更如雨后春笋般频频组建。为此,笔者在调研期间只能就以下原则对目前南京地区的城市乐队展开调研:第一,该乐队为原创乐队,在南京地区的摇滚乐队圈子里以及南京当地的听众所熟知。第二,该乐队曾经或至今仍然活跃在各类重要的音乐活动演出中,或是乐队的成员仍在从事与乐队相关的工作,包括排练、场地租赁、器材设备、录音制作等。第三,乐队成员在南京地区的音乐产业内有较好的人脉,知道圈内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基于此三个原则,才能使笔者能够在着手整理南京流行摇滚乐队的发展状况时,既能广泛了解又能去粗取精,通过乐队的生存环境窥知城市乐队与当地文化生态的相关联系。

(二)自2000年始至今南京地区城市流行乐队的组建情况

本文所选择考察的乐队,是在南京及江苏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南京乐队。目前对于城市流行摇滚乐队组建集活动信息收集最为全面的一个网站,是圈内人士都知道的,由日本人香取义人所做的“中国摇滚网(www.yaogun.com)”的网站。该网站对于南京地區流行乐队活动的记录,从1988年始,最晚记录时间为2010年。在之后的近十年中,这个网站没有再更新过。据统计,该网站记录的这段时期的南京乐队多达340个左右,但其中多数乐队为昙花一现,不具代表性。在谢力荣老师的课题研究中,也只对南京地区的乐队发展情况记录至2010年为止。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在南京地区组建并有各类演出活动的乐队,包括2010年之前成立的,依然活跃在南京及江苏周边地区的乐队主要有:“冷冻街”“红色蔓延”“肆喜”“厨子与戏子”“野外合作社”“南游记”“混合维度”“Schoolgirlbyebye”“洪乐团”“VIA”“DREAMON”“刘莱斯”“浪打浪”“Mister-Lady”“五毫克”“蓝可”等。另外还有一些临时组建的,或是组建时间短,很快就解散的乐队,本文就不作为调研的对象了。

二、人类学研究与南京文化生态

(一)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包括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1]人类社会文化需要通过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行动、人类行动、物化现象来分析其深刻含义以及社会赋予其何种意义,从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1]考察了解客观情况直接获取有关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非常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故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南京地区的城市流行乐队的组建与演出活动(包括乐队成员的年龄、文化背景、从事职业等),普通高校中乐队的普及与活动,专业院校的乐队活动,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对南京地区乐队的介绍与专题节目,南京当地的排练、录音、演出场地等方面,都做了直接或间接的调查与了解。基于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材料,阐述南京城市流行乐队地区性特征“认同”感。

(二)南京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文、地理、制度、组织机构等。城市流行乐队会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孕育出自己共性与特性。而这些共性与特性,是建立在当地文化生态的“认同”之上的。“认同”是地区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对于城市流行乐队来说,获得“认同”,才会形成地区性的特征。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连接江南江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京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人口教育程度全国领先。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6.11%,在副省级市中列第一位。常住人口有843.62万,共有55个民族。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以其抑扬顿挫的特点而受到推崇,对今天中国的语言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南京的城市流行乐队,就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孕育成长着。

三、南京城市流行乐队音乐特征与南京的文化生态

(一)“东南第一学”背景下的南京城市流行乐队

南京目前拥有52所高校。从南京第一支正式组建的乐队开始,大学生就是乐队的主力军。大学生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初步建立起三观,对社会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的一群人。他们正值青春热血沸腾的年纪,组建乐队,用摇滚乐直抒胸臆,恰是年轻人觉得在语言未尽之时可以利用的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在香取义人的“中国摇滚网”中所统计的乐队,有三分之二的乐队是直接在高校内部组建,活动范围也限于高校组织的各类型的演出与比赛。另外三分之一的乐队,每一支乐队成员都有半数以上是在校或是高校毕业生。更不用说2010年之后,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及各高校的招生人数扩招,乐队成员是高校在校或毕业生的几近99%。所以几乎可以说是南京的高校生撑起了南京的大部分城市乐队,并且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这与江苏的其他城市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

文化教育与知识储备的程度,也是影响乐队原创作品的因素之一。南京城市流行乐队以高等教育受众者为主,故而产出优秀原创作品的比例也较周边城市为多。

南京高校乐队比较集中的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自从各类音乐节的活动越来越多,这些高校乐队走出校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以前提供演出活动的平台少,毕业就意味着乐队解散。现在演出平台多了,有质量的高校乐队在毕业后也得以延续活动。

(二)南京城市流行乐队音乐特征体现于被“认同”

地区文化的形成在于“认同”。南京地区乐队的音乐文化特征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本土语言、地名、风俗特征的特征性。这一特征是最被本地区受众“认同”的。有的乐队名称,比如“挨的嘛”(“挨的嘛”为南京方言,意为肯定之意)、“刘莱斯”(“莱斯”为南京方言,意为厉害)等,直接引用南京当地方言,极具地方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没有听作品之前就已经从乐队名字知道了乐队的所属地,先入为主的引起当地人的认可。有的是作品的名称,比如南游记乐队的《你不在南京》《回到孝陵卫》;PK14的《我在南京的路上等你》等,能够直接引起南京的原住民与“新南京人”(指落户南京生活多年的外地人)的共鸣。即使不是南京的乐队,但凡一听就知道和南京有关系的,比如好妹妹乐队的《石鼓路的匆匆往往》,也会引起南京人的注意,不自觉的就想去听听有关自己城市的回声。再比如一些独立音乐人的原创作品,如李志(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常州人)的《热河》《山阴路的夏天》《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刘小天的《南京下的雨》等,都是以歌名直接点题,获得当地听众认同的。还有像2003年成立的南京饶舌团体“D-Evil”的《喝混沌》《挤公交》等,直接从南京生活和语言中汲取素材,所以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引起南京说唱音乐的狂潮,并经由综艺节目而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

第二,乐队音乐风格的地区特性。南京处于中国东部连接南北方地区的中间地理位置,南京人的性格特征兼具南方人的低调与北方人的直爽。再加上南京人口众多,至2020年底常住人口将突破910万的人口,其中已有半數以上为外来落户南京生活多年的,更使得本地人的性格特征互相影响融合。南京乐队的风格也因此而呈现出两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多元化”。南京乐队的从摇滚、金属、民谣到电子、说唱等,风格种类相当丰富,例如上文中所举例的2010年后在南京较为知名的乐队的主要风格如下:

本文无法详尽每一支乐队的信息,以上知名乐队的风格可见南京城市流行乐队的概貌。

另外,乐队的风格本身也具有多元化。比如“肆囍”乐队虽然主打英伦风,但在他们的编曲中,还融入了放克、电子、车库等多种风格,甚至还有日式数学后摇、后朋等元素的痕迹。“蓝可”乐队在成立初期以城市民谣为主要风格,之后的原创独立音乐,则发展出流行摇滚、放克、当代节奏布鲁斯、融合等风格。

二是南京的城市流行乐队风格以流行摇滚为主,相较之下,金属核等偏重型的音乐风格的乐队却不太多。南京当地听众的性格共性依然秉承了江南地区的雅正内敛,这决定了受众的审美观。从南京地区举行的各类音乐节,以及经营的Livehouse等演出场地的受众面来看,当地听众对比较重型的音乐风格的共鸣不如流行摇滚的多。

四、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地区的文化生态,对南京城市流行乐队音乐文化特征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所述的南京城市流行乐队音乐特征的种种无不与南京的文化生态有关。随着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城市建设的推进,南京城市流行乐队的发展也必将与时俱进。是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还是在各地乐队的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走出属于南京人自己的路,唱出南京人自己的声音,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王积超.人类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王黔.摇滚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3][美]布鲁斯霍纳,托马斯斯维斯.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M].陆正兰,刘小波,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4]谢力荣.南京“地下乐队”寻踪[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5]谢力荣.南京城市流行乐队的发展历程[J].音乐艺术,2009,(04).

[6]谢力荣.江苏地区摇滚乐队考察[J].艺术百家,2008,(S1).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认同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