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青史,舞典华章

2019-01-19陈丽嫔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陈丽嫔

摘要:《图说中国舞蹈史》发扬了艺术形象实证的优长,遴选富于审美与历史价值的舞蹈精品,图、说并重地传递着中国舞蹈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剖析了中国舞蹈从原始社会萌芽到经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夏、元代、明清时期的舞蹈发展脉络,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古代舞蹈传承、发展、创新的进程。本文简单介绍了该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着重探讨了几个代表性朝代的舞蹈风貌,分享了个人的读书心得。以期我辈舞蹈工作者能加深对舞蹈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关键词:舞蹈史   传统文化   舞蹈实践   图文并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07-03

一、《图说中国舞蹈史》简介

人类社会产生之初,音乐与舞蹈就相伴而生,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古代官方的礼乐制度,将严格的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寓于美妙的乐舞形式之中,来管理、教化臣民。人类将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俗礼仪融于音乐舞蹈之中,舞蹈艺术便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使人类从带有物质功利色彩的劳动走向了精神审美的高度。[1]我国舞蹈发展史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舞蹈的发展才进入研究阶段,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舞蹈史专著。由冯双白、王宁宁、刘晓珍著,2001年2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说中国舞蹈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冯双白是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编剧。多次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獎、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出版有《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新中国舞蹈史》《中国舞剧史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等学术专著。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艺术实践,让冯双白成长为中国舞蹈界的灵魂人物。王宁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乐舞历史研究与教学并卓有建树。代表著作有《中国古代乐舞史》(上、下卷),合著有《中国舞蹈史》《中国艺术史(舞蹈卷)》《图说中国舞蹈史》等。二位皆是中国舞蹈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了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

二、《图说中国舞蹈史》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图说中国舞蹈史》全书共计八个章节,剖析了中国舞蹈的起源、发展脉络、社会背景和功能等相关内容,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舞蹈相关史论的构建和舞蹈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图腾信仰的产生、舞蹈的雏形、舞蹈的声色追求、净化现象以及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的发展。第二章介绍了奴隶制社会时期制礼作乐的两周乐舞。第三章介绍了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之后,礼崩乐坏,百戏纷呈的舞蹈景象。第四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文化大交流的面貌。第五章介绍了隋唐时期的舞蹈,并重点对中国舞蹈发展鼎盛时期的唐代乐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六章介绍了宋辽金夏时期京瓦伎艺、城乡队舞、宴乐、雅乐等。第七章介绍了元代杂剧和蒙族舞蹈风采。第八章介绍了明清舞蹈,并详细阐述了明代杰出的舞蹈学家朱载堉独到的“舞学”理论思想对我国舞蹈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图说中国舞蹈史》是“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推出的六部专史之一,该书以时间为轴线,根据朝代更替的顺序和舞蹈艺术发展的先后来展开论述,纵向脉络清晰。“图文并茂”“以图论舞”是该书的最大特色。作者发扬了艺术形象实证方面的优点,从浩瀚如烟的古代艺术宝库中,遴选出了饱含审美与历史价值的艺术精品,以及近些年来艺术与文物考古的新发掘和新发现。真实还原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概况,以点带面地把舞蹈从作品史引申到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有助于读者从形象鲜明的感受中拓宽舞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维度解析舞蹈艺术。对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艺术爱好者来说,《图说中国舞蹈史》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贴近大众的工具书。

三、《图说中国舞蹈史》的学习启示

读《图说中国舞蹈史》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舞蹈历史与精深文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传播舞蹈是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修之课。《图说中国舞蹈史》打破了广大读者对史论书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印象,通过“图文并茂”“以图论舞”的写作特色,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困难和压力,还增添了许多学习乐趣和阅读心得。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了解历史,关注文化

每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都要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舞蹈。不同舞蹈的肢体语言都仿佛在诉说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例如唐代宫廷乐舞的繁荣,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文化蓬勃兴旺的表现。唐代乐舞继承了南北朝和隋代多元乐舞交流的风尚,走着多民族风格共存共荣、交流融合的道路。唐代舞蹈的表演风格像辉煌的文化艺术高峰一样,是一个恢弘庞大的、多样统一的体系。

唐代“十部乐”是历史上著名宫廷歌舞艺术的一个庞大整合体,传达和负载了凝重的中国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教化作用。除《燕乐》为唐代新创乐舞,《清商乐》为中原传统乐舞,其他乐部均为承袭前代兄弟民族或外国传入的,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也彰显了经济繁荣、文化融合、泱泱大国的壮观。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种能够表现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早期戏剧形式,是歌、舞、念白的综合体。《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著名歌舞戏《踏谣娘》,其女主人公边走边唱,随歌节拍摇动身子的舞容,体现了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同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大面》(原名《兰陵王入阵曲》),以歌舞颂扬了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貌柔心壮,勇猛善战,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美德。唐代教坊也发展了此舞,成为符合盛唐审美观的“软舞”。还有西域传入我国的民间歌舞戏《钵头》也被唐人兼收并蓄,在唐玄宗时期流传盛广。可见,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以成熟、大气、雍容华贵和经典迭出的气势和特点,走向一个璀璨耀眼的境地,成为整个五千年文明史中诗乐舞的黄金时代,这与其背后的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是研究舞蹈不可忽视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趣解文物,情境学习

翻阅《图说中国舞蹈史》,仿佛进入时光道,跟着一张张鲜活、生动、真实的图片,穿越到不同时代,回望整个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书作者为了更好的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除了文字的介绍外,还穿插了大量的史籍故事、诗词、彩陶图、青铜器图、石窟图等来创造情境再现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各階段的舞蹈风貌。例如,在第三章百戏纷呈的规模——秦汉舞蹈中介绍的“剑舞”。书中引用了史籍《史记》中经典故事“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旁边还配有“河南南阳画像石——鸿门宴”“河南邓县出土的汉画像砖”等图片,并以白话文讲解“鸿门宴”,有图、有故事大大降低了阅读障碍。

此外,书中第五章介绍唐代乐舞“健舞”和“软舞”时,引用了诗圣杜甫的一首《观公孙大娘弟于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作者将诗、人、剑融为一体,生动的论述了著名舞伎公孙大娘舞剑时的飒爽英姿,再现了唐代健朗、豪爽的“健舞”风格,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的史籍故事、诗词、文物图片将读者引入情境中感悟舞蹈中所使用的剑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功能。让人感叹“趣解文物,情境学习”拉近了读者和书本之间的距离,原来史论书籍也不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也能如此生动有趣、通俗易读。

四、结语

在时代性和民族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舞蹈史论研究是舞蹈实践的基础,支撑着舞蹈实践,指导着实践。而舞蹈实践又是舞蹈史论研究的物质体现,在不断发展、充实、完善着舞蹈史论研究的成果,并增强我们的感性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舞蹈素养。对于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提高文化涵养,加强史论知识,开阔自己的视界,全方位的提高对舞蹈的认识和学习,立志做研究型的舞蹈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为智.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现代融合——《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书评[J].戏剧之家,2014,(12):138.

[2]任平.中国舞蹈发展进程探讨——评《中国舞蹈史》[J].新闻战线,2017,(16):166.

[3]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中国舞蹈史的学习[J].北方音乐,2015,(17):6.

[5]王风雷.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研究——评《中国舞蹈史》[J].中国教育学刊,2015,(06):12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