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2019-01-19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中学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中学 郭 凯
“非连续性文本”源于PISA 测试,近年来国内不断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自“非连续性文本”第一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被提出,国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不仅仅拥有大篇幅的词句,而是增加了许多直观的图片与表格,这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将“非连续性文本”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一、选取优质内容,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目前,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不多,但是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教师需要利用好课本上有限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学生对阅读教学兴趣普遍不高的一大原因在于大篇幅语句枯燥、乏味。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入手,例如让学生多观察、多阅读活动宣传单、食品包装说明、旅游攻略等,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阅读文本与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则需要充分挖掘课本上“非连续性文本”,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教学。例如在学习《太空一日》一课时,学生由于对航空航天方面知识不大了解,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也难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准备一些杨利伟以及载人航天方面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穿插在课本教学中,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太空一日”主要经历了哪些过程,感受到飞船返回舱舷窗出现裂缝时作者紧张的心理,感受到作者回到地面后迫切想从返回舱里出来的心情,用图片、短视频体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不易以及宇航员面临的风险与需承受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渗透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由于未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因此学习效果仍不理想。教师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需要慢慢渗透其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渗透图文对照、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PPT 出示:()假山;()花墙;()长亭与回廊;()树木。向学生提问:“苏州园林园区面积大、景观多,阅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告诉老师作者在苏州园林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完成排序,将需要填写在括号里。”学生:(2)假山;(4)花墙;(1)长亭与回廊;(3)树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中上述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再次阅读课本,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提取、整合、理解文本信息,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利用教学活动,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要贴近生活,要在教学中渗透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将“非连续性阅读文本”应用于初中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调整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更灵活、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对班级学生阅读情况开展调查,整理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报告中需要有图表以及文字说明,让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适应“非连续性阅读文本”阅读,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难点与重点,需要教师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渗透阅读方法教学,转变以往教学思路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