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9-01-1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决定了教师能否履行好教育职责,落实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随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都在与日俱增,以致于师生关系疏远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师生关系即在稳定教育教学活动下,师生在传递知识、情感交流、沟通合作中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缔结的关系体系,涉及教育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而当下,师生关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清。一方面,是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在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与风气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形成了较为功利化的价值观,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了岗位坚守与道德准则,将教师这一神圣的工作视为“摇钱树”,将学生成绩视作唯一评价标准。在关乎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时,总能找到应对之策,而在与学生构建师生关系时,就会选择“不作为”“少作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模糊,成长于物质丰裕、网络发达的环境中,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小太阳”,缺乏“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意识,在与教师构建师生关系时,将师生关系片面地、孤立地视作教育商品的“平等交换”,导致对学生角色的僭越和失责。
二是传统师教生学的地位失衡。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原本需要教师面传口授的知识,变得移动化,也更易得到,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当学生认识的教师并非唯一知识来源,而更多利用网络时,就会从“被师教”到追求“师教生学”的互动与平衡。再加上一些教师缺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识,就会可能出现传统师教生学的地位失衡。
三是师生关系缺乏自主调节机制。首先,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不足,热衷于从事补课、带辅导班等有较高经济回报的活动,往往忽视与学生的交流,甚至会推卸应承担的责任;其次,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较为淡薄,在学习中往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问题;再次,一些学校不能提供师生关系自主调节的空间与环境,使得师生角色定位不清、地位失衡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改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以师生双方对和谐的高度认同为前提,在遵循基础教育基本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将师生角色定位、群体特点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师生的特点与诉求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师生双方思想认识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体制机制建设层面,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学校内部形成契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同时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预判,为师生关系改善打好制度基础;其次,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双方评价体系的设立,不仅要降低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还要重视起对教师的认可和激励,从更多角度和层面对师生进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推动师生关系自主调节机制的建立。
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要开展学校精神教育推动师生角色归位,学校要真正构建起自由、平等、求真、创新的教育教学氛围,以此来激励和激发师生,还要向国内外的优秀学校学习,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同时,要特别抵制不良思潮和低俗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注重消解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维系良好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