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构建
2019-01-19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乡寺子川小学苟莉萍
■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乡寺子川小学 苟莉萍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会被新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而新的教学方式正在崛起,为了让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为此,探究教学方式正向我们走来。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探究学习平台
探究学习是一种主动研究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度研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首先要学会设计和提出一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它们应是在学生身边、没有引起学生关注、比较有趣的问题。
我们常说,有感情的教师面对有感情的学生,套用这句话,探究型的教师面对探究型的学生。探究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中尊者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
(一)新型的学生观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目光聚焦在少数“精英”学生的身上,他们的学生观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探究型学习是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协作来完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算,有的擅长画,而有的擅长调查与交流,有的则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对于培养和塑造优良的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还要考虑在获取知识中其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应发生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平,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度影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用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做好理念上的铺垫。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这就表明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指的是,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引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就要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其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展现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批评,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态,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知识拓展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以及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二、引导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能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问难、观察比较、矛盾冲突、问题解决、实践活动中探究。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寻找方法、探究思路、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思考探究的问题,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在设计探究学习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方。
(一)教学中的教师
由于应试教学的长期影响,学生生活在一种固定的学习环境中,在学习心理上适合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该自己研究,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再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承担研究方法指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及时、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建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学生也会在此基础上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探究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有探究型的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向其灌输知识,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由单纯的教师形象转变为集教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科研型教师,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与发展,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中的学生
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消极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创造地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为了使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入一个理想的境地,在关注师生关系转变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类型的语文探究学习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应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做到有的放矢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源于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也不是在放任自流中养成的,它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是在循序渐进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逐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与措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和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要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良好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源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持久、稳定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认真学习、专心听讲的时间相对短暂,所以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形成稳定、持久的状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应结合教学实际,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得到巩固。
四、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实施完成,同时,也要根据家长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共同协调完成,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互相协调、配合,以自己的行为习惯感染、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也要及时给予激励,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也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学习风气和议论氛围;配合家长,要求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还要给高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书籍,引导他们从书籍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使每一名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