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2019-01-19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第二小学靳江霞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第二小学 靳江霞
一、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认知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影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领悟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到学习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将情境建筑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上,创设生活情境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让学生基于既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比的意义,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呈现例题:妈妈准备的2杯果汁和3杯牛奶之间有什么数学关系?怎样表示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怎么用比表示咱们班的男生女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前项及后项表示的不同意义。整节课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数学知识,如出示人体中有趣的比,双臂的长度与身高的比;脚长与身高的比;体重与血液重量之比;数学中的比与赛场上的比分情况,黄金的比值等,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隐藏着的关系,在有效教学中帮助学生一步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充分明白分数和除法的联系,比的意义等,以此深化拓展数学知识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必有疑,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方式。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该积极培养其问题意识,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层层提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有效推进预定学习目标的有效完成。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圆、圆心与半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图所示,小方参加地图寻宝活动,寻宝图中写着“宝物距离你的左脚有3米”,(图片中呈现小方位置),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在纸上画出宝物的所在位置,很多学生选择的都是不同的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可能在哪?以此引出圆的画法,那么,为什么宝物的位置可能所在点最后成为一个圆呢?(圆上的点都距离小方的位置有3米)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学习圆的特征、圆心和半径的表示意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一个思维点,通过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钥匙”,以此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拓展思路。
三、创设操作情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创设操作情境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将学生的数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与“用”的中介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在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有效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准备许多实验素材,如胶带、罐头和剪刀等,以此构建一个实物操作情境,让学生将圆柱形光头的商标纸沿着高剪下来,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在观察和推导过程中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不同的操作方式得到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式,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数学知识,获得了能力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投入到实际课堂中能有效消除学生与数学之间的隔阂,润泽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于情境这一有效载体,通过采取多样教学手段将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深度,以有效提升数学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