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优秀学习品质养成教育策略

2019-01-19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沈世弘何明杰

天津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中生教学活动心理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沈世弘 何明杰

有研究表明,现阶段多数高中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问题,逃课、厌学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结合以往经验发现,高中生思想行为习惯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本文立足实际,就影响高中生优秀学习品质养成的因素做具体分析。

一、影响高中生优秀学习品质养成的因素分析

(一)网络因素

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数量就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青少年学生网民(20岁以下)占网民总数的1/3,青少年上网人数超亿人,并且2009~2019年以来,青少年上网人数、上网时间只增不减。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意味着青少年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深受网络影响。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学生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网络道德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均造成重要影响。

(二)社会环境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佳话。孟母为了能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行了三次辛苦的搬家,最终孟子学富五车,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圣人。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我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当你与一位思想上进,身怀理想的人相处时,你就会在不经意间被他的活力所感染,并且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惭愧,之后便会自然地向他靠拢,重拾斗志,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相反,当你与一位自甘堕落,并且整天哀天怨地的人相处,你的积极向上也会在不留意间被他的颓废所影响,最终消耗殆尽,变成与他一样颓废的人,因为与他在一起时,你感受不到紧迫,并且变得容易自我满足,你会想我至少比他优秀,没有再去努力的必要了。相同的道理,当高中生身处于一个文明的环境中时,即使不去刻意培养,他也会在文明环境的日益熏陶中成为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如果高中生周围是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那么学生也必将不知文明为何物。

(三)教育方式

结合以往经验发现,多数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犯错的学生总会进行严厉的批评与惩罚,希望通过严厉的惩罚或责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秀的学习品质,不再犯错。但教师进行惩罚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因素,教师针对学生的惩罚措施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与顶撞心理,因而让结果适得其反。我仔细观察过,当学生因为一些错误或是不好的习惯未收到教师的训斥或惩罚时,他们的心理会产生这个教师很冷漠,他一点都不关心我,只是在完成他的工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的惩罚无动于衷,更不利于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同时,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都相对单一、呆板,课堂趣味性不高,除了向学生提问,师生缺乏互动,这一系列问题均给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四)家庭因素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身体、智力、情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离不开亲情教育,良好的亲情教育对于学生兴趣模式的塑造、优秀品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家庭教育十分缺失。部分高中生父母外出工作,由亲戚或爷爷奶奶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在此环境下,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对象存在偏护或漠视,使高中生在性格发展以及学习品质养成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关研究表明,未成年前,孩子对亲人尤其是父母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但因留守经历使学生与父母的依赖关系逐渐淡化,对父母的依赖感丧失,在学生的心理、情感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学生会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学生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未得到改善,会使学生情感变得迟钝,无法实现有效的交往,进而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同时,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与无法依赖父母的环境,学生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在性格上也会相对孤僻与缺乏自信。再者,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学生普遍由祖父母等老一辈人照顾,由于监护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能健康成长,并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学习情况,导致高中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学校因素

受教育制度影响,学校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且学校教师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优等生百般关注,对学困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同时,多数教师对学困生采取批评呵斥的教育方式,很少鼓励、赞扬学困生,同样给学困生造成了心理创伤,可以说不恰当的教育也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经研究调查发现,部分中职院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欠缺,如采用军事化管理,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人文管理理念未能贯彻,学校、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够,沟通交流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在问题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极端,对学习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可以说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影响高中生优秀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是教书育人,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学校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与优秀的学习品质,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学生因素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除了学习,他们对社会生活、网络游戏、异性关系等诸多事情较为关注,存在向往。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外部条件的诱导下,高中生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容易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因此,除了学校、家庭等影响因素,学生本身也是影响优秀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

结合以往经验发现,多数高中生无法正确进行自我评估,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身优点,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性格,对学习与生活失去兴趣。同时,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难以在情绪、情感、学习、行为等方面形成对健康人格发展的一种积极支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也会对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产生影响。鉴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充分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动态掌握学生思想、情感变动情况,明确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规律,掌握学生抵触、抗拒学习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育计划,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学习与认知误区,最终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求知欲望

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强调“好”与“乐”,即指明,学生只有具备学习欲望,渴望且乐于寻求新知识,方能产生学习动力,将学习这件事情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呢?结合以往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喜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高中生普遍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巧妙设计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以达到增强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目的。

二是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一个幽默诙谐的笑话或一个充满趣味的游戏将课堂盘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被有趣的知识所吸引,使求知欲在趣味中得到发展。或者,教师可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使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获得学习乐趣,从而爱学习、好学习。

(二)培养优秀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最终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此激发学习动机。在激发学习动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灌输学习要成功、学习能成功的思想,使学生从成功的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扬,要经常鼓励、赞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生出热爱,愿意主动学习。如在每天学习新课之前,教师仔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认真做了预习工作的学生进行表扬,有效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而言,创新是推动学术发展、学习进步的不竭力量,而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即为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灵活性、抽象性、独创性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紧密连接、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思维品质的统一结构,形成表现出学生思维水平与学习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学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独立探索与发言的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尝试,对不懂的问题及时问,及时学,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四)注重细节,端正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握笔姿势、思考习惯、学习的积极性都可归纳为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学生树立起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方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教师要以细节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在高考的压力下,部分高中生将全部时间用于学习,缺少休息、娱乐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会受到损坏,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悉心引导,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实现劳逸结合。再者,部分高中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想不集中、坐姿、站姿不端正,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最终会促成一种坏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学习、成长受到影响。以此,教师要对一些细节问题给予重视,当学生显露出不好的学习习惯时,及时提醒、指导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

三、结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需要学校、学生以及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长期坚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立足实际,制定长远的学习品质培养规划,灵活选择教育策略,培养学生优秀学习品质,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高中生教学活动心理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心理感受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