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9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

天津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涂色正方体立体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 章 峰

21 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融入了各行各业当中,全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不断涌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成果。在小学教育当中,信息化在“互联网+”、新硬件、计算机等方面着力,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直观立体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旨在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结合应用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

信息化教学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越条件,创新课程设计、课堂模式、数学内容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具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强逻辑性的数学内容的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成为信息化与教学整合再创作的必经之路。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正逐步实现教学的全面信息化,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不足之处,值得深入思考探索。

其一,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统一,对新型信息技术的设备缺乏高效的培训体系。同时也在过往的教学当中形成了传统的定式思维,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理解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使用投影仪、电子屏等设备播放数学课件,成为简单的课件演示者,而不能够主导课堂,积极运用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小学生而言,相对枯燥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融合到一起。所以,信息技术不能仅流于数学教学的表面,更要与教学内容深层次、多方位、全领域地结合到一起,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节课时,提问正方体有哪些特征之后,我用媒体演示将一个正方体表面涂上一层颜色。接着动态呈现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况。然后再提问:每小正方体有几面涂色?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再动态演示:每个小正方体都在顶点的位置,都有3 个面涂色。这样的课件动态演示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这时的正方体被切割的块数是8 个,而且意识到三个面都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定是在原大正方体顶点的位置。

其二,教学资源和学校资源有限,因此在软件硬件资源的铺设在地域上具有局限性,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部分学校不能够及时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或者铺设设备,比如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电子设备,实现与教师交互反馈的及时性,此外,在学生在对自己的独立电子设备上的数学内容进行操作时,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寓教于乐。

二、“信息技术+”的教学原理

在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始终明确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利用信息化的高效及时、立体形象、学做结合等特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完成教学工作的闭环,而非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所迷惑,流于表面的信息化。因此,有以下原理适合在数学教学与信息化结合中运用检验。

(一)适用性原理

在数学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过程中,应当秉承适用性原理,数学教学应当在合适的时空环境下引入信息技术的内容,而非简单地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搬运。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其认知水平与注意力受到大脑发育结构的限制,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在课程的关键环节引入,比如开启一门新的数学章节时的背景介绍、引入关键概念时的形象理解等,将合适的立体多面的信息与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二)主体性原理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对象,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往往是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数学知识的消化理解的效率较低。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化被动吸收为主动探讨,成为课堂的主体,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吸收知识的效率。

(三)及时反馈原理

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数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低,教师往往无法得到数量足够多、时间上较为及时的学生反馈。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应当重视由各种信息设备渠道得到的学生反馈,包括课堂上的电子设备以及课堂下的手机APP 等软件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场景

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电脑、电子屏等设备的直观演示,能够突破传统模式下教学空间有限、教具数量种类有限的弊端,增强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各种电脑软件的动画演示特效,对立体几何图形进行360 度的观察拆分重组,以及对立体图形的点、棱、面进行标注,让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图形的印象更深刻,对立体图形的多角度都有直观理解,同时对立体几何图形切割形成的小方块重组而成新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观察更细致,使教师的教学更具说服力,突破了传统教具在可视化上的局限。

仍然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节课为例,在探究完切成8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切成27个小正方体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3 面,2 面涂色和1 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理解基本没什么困难。但是要想象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时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我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将外围的3面,2面涂色和1 面的小正方体向四周扩散,露出当中的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如何从算理上去理解3面,2面涂色和1面,0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找出规律。让他们意识到及时脱离了课件的演示自己依然可以推算出3面,2面涂色和1面,0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个环节就又将立体多面的信息与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此外,在有条件的学校,学生人手有一部平板电脑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重组拼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收集反馈与教案优化

数学作为一门发展了千年的严谨的逻辑科学,其题目答案往往是客观的,具有唯一性。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教学反馈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已有的微信、QQ 等工具增强家校交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更要使用例如“作业盒子”等APP,在学生完成如选择题等客观问题后,在教师端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学生的错题情况与错选项,从中筛选出有效数据,结合在微信等交流工具的家长或者学生的具体问题反馈,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实现课堂教学——问题发布——收集学生作业/学习情况——教案优化——第二次课堂教学的完整闭环,实现师生间的信息高效沟通。与传统的家长会等方式相比,信息传递效率、反馈收集统计等都实现了极大提升。

注:本文为2018年蕉城区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JC—39)。

猜你喜欢

涂色正方体立体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念个立体咒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立体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