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校治理重要论述探讨
2019-01-19
(铜仁学院 梵净教育研究院,贵州 铜仁 554300)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1]4-5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不能缺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审定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第三节“改革任务”中,有专节阐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治理工作特别重视,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意见和看法,形成了他独特的高校治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制度建设、特色打造、自主办学、党的领导七个方面的内容。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治理重要论述,有利于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
一、目标确立是高校治理的价值牵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国家治理思想中,特别强调发展目标的确定。自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之后,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 13次提到“中国梦”,尤其是他再次郑重地宣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在他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流的人才作支撑。”[4]因此,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事关“中国梦”能否实现,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 105周年贺信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5]
高校如何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先还是要确立目标,用目标进行价值牵引。有目标才有方向,有目标也才有动力。为此,他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6]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坚定不移”四个字充分地表达了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信心和决心。
二、人才培养是高校治理的核心要义
高校工作千头万绪。从大学的基本职能来说,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还有学者将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两大工作列入了大学职能中。高校的工作尽管如此之多,但是办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论述,充分体现了他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要义的高等教育治理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这就要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都要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和出人才来设计和开展,尤其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的反哺。只有学校所有的治理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才算是真正抓住了高校治理的核心要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佩顿校长任职期间,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翻了一倍多,教学楼等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学校成功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应该说,佩顿校长的治理成绩可圈可点,但是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生均教学资源越来越少,教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引起了师生和社会的强烈不满。接替佩顿的威尔逊校长一走马上任就进行改革,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导修制”“荣誉制”等,使普林斯顿大学逐步走出危机。这个过程给普林斯顿大学以深刻的教训,大家认识到:只有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办学的中心地位,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普林斯顿大学闯过难关并不断前进,走向卓越。[8]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和2018年5月2日两次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2016年12月 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点讲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和希望。2014年5月 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围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青年提出要求: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给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第一,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第二,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第三,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第四,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这些要求和希望,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希望。
二是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9]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铭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甘当人梯,勇于奉献,“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6]习近平总书记还认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个好老师带出来的。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统一”:一是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二是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三是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只有做到了“三个统一”,才能更好地担当起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但是,要做一个好老师,还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回归课堂,敬畏讲台,讲好每一节课,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思政教育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支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治理思想中,思政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不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教育进行了专门阐释,还在其他多个场合对思政教育发表意见和看法。在他看来,思政教育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政教育治理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政教育要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支点,思政教育缺失或不到位,高校治理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的方向上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因为一所高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偏了,在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10]
二是思政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做人的工作,在高校就主要是指做学生的工作,就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开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三是思政教育工作要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尤其要加快构建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9]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不能游离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形成两张皮,而应该与其它人才培养体系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在构建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时,还要考虑如何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衔接贯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进而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四、制度建设是高校治理的运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104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也需要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予以保障。
《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建设,尽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并且这个体制机制是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7]在《总体方案》中,多处提到制度建设问题。其中,直接提到的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就有“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资源募集机制,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社会支持长效机制”等;直接提到要构建与完善的体系有“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能够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保障,没有它们,建设目标就会落空,我国高等教育就难以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也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特别要求。他认为,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他指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步伐,“关键是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9]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看,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既有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也有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子体系的建设问题,还有各子体系之间的融汇与交叉问题。每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工作的积淀,但是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构建,才能提高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效率,缩短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时间。
五、特色打造是高校治理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高校林立,尤其是在欧美高等教育占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场域有利位置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要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要想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有中国大学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6]纵观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所不是特色鲜明的大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6]从我国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大而全、千校一面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卓越,特色发展是必然的选择。”[4]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只需要向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学习,复制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文化制度建设等等,就能事半功倍,快速走向成功。诚然,学习和借鉴是需要的,但最根本更重要的还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6]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独特的国情省情等办学资源,这些都是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的坚实基础。抛弃这些基础和特色资源,要想建成特色鲜明的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选择,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开展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其根所扎向的主要是基础研究领域,服务的是国家未来发展和科技前沿需求;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根所扎向的是应用领域,服务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在什么层面,高校都要认真研究其根所扎向的区域,要扎得深扎得准,才能水乳交融、同频共振,并从其根所扎向的土壤中汲取养料,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向一流。
六、自主办学是高校治理的内在要求
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大学诞生以来就一直常议常新的话题,追本溯源,其历史原型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行会组织。行会组织有其自身的组织原则和管理规章,享有较高的自治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现代大学,其原型就是“学者行会”或“学生行会”,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行会”管理模式的代表。可以说,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是高等教育界的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努力解决,但最终都没有完全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在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了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想法,并开列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清单。1998年 8月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享有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010年 7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了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我们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规范了高校办学方向,许多高校依据高等教育法还制定了章程,“有了章法,就应该依法依章运行。”[2]但由于政府在高校办学过程管得过多,主导过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1]这样的管理体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为此,《总体方案》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招生,自主办学,并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5月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加快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逐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12]
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改善高校进人用人环境、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和加强高校经费使用管理等意见,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七、党的领导是高校治理的根本保证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关于高校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态度十分明确。2014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重视高校党的建设,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3]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掌握其领导权,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表率和坚强阵地。高校党的领导,一是政治领导,二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能够全面发挥作用,保证高校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领导,就是要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肇始于近代的中国现代大学,虽然是西方大学的舶来品,但其根基却是现实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高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是古今中外每一个国家的基本做法,“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9]中国高校治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人才培养不出问题,这是我国高校治理最基本的逻辑和规律。除了人才培养以外,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也是难以实现的。高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具体一所高校的内部治理现代化,没有党委的统筹、协调,各种力量和资源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高校治理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关键。
如何在高校治理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要坚持党管高校的办学方向,二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三是党管高校改革发展,四是要坚持党管高校干部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专门讨论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为在高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党委对高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把方向、作决策、保落实;二是党委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议大事、谋大事;三是要严格标准、严格把关,选配好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他还特别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要求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也即是说,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学识学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运行规律,还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方向,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