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
2019-01-19陈萌山
陈萌山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这样一个新的时点上,准确把握农业食物营养发展的阶段特点,加快解决供给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要与农业供给不适应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我国农业和食物营养经历了主要追求数量发展的阶段,重点是满足人民“吃饱饭”的需求;经历了突出追求安全质量发展的阶段,以保障城乡居民“吃的放心、吃的安全”为目标;当前,我国农业正加快进入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新阶段,这是新时代下,我国农业历史性跨越的新水平,现代化发展的新标志,全面小康目标的新需求。它的主要内涵是:农业生产从生存型食物供给保障,向健康型满足营养需求转型;食物供给从满足一般性大众型食物消费需求为主,向满足个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费需求转型;产品加工从适应人民吃饱吃得安全,向吃出健康吃出愉悦转型。
营养健康型农业将带来哪些新的变化?一是消费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食物的营养健康将成为第一需求,口粮消费逐步稳定,菜果畜产品消费迅速增加,消费者对消费数量的要求逐步稳定,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结构将成为首要问题。二是食物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对食物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终端消费产品由粮食、食物向食品转变。三是农业功能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消费者生活需求多样化,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四是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五是农业业态发生巨大变化,电商、物联网、植物工厂、智慧农业逐步成为新的模式和新的动能。
1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实现了新突破,为农业生产向营养导向转型提供了更多腾挪变革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综合能力大幅上升,粮食产量实现连增,粮食总产连续12年超过5亿t,其中连续6年突破6亿t大关。近40年来,肉类产量从1979年的1 062.40万t增加到2017年的8 588.1万t,禽蛋产量从1982年的280.8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 070万t,牛奶产量从1978年的88.3万t增加到2017年的3 655.2万t,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465.35万t增加到2017年的6 445.33万t。小麦、稻谷、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生产量均稳居世界前列。通俗地讲,以前是8亿人民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民吃不完。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为农业从主要提供初级农产品向多功能、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变,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开创了新局面,为食品制造业向营养导向转型奠定了坚实的产业装备与工艺基础。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不含烟草)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52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0.08万亿元)的比重为13.14%。“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流水线、大型装备和配套工艺,这是食品制造业营养转型的产业基础。
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初步形成了居民膳食结构向营养导向转型的消费模式。2017年人均粮食(原粮)消费量130kg,谷物119.6kg,薯类2.5kg,豆类8.0kg;食用油10.4kg;蔬菜及食用菌99.2kg;肉类26.7kg,其中,猪肉20.1kg,牛肉1.9kg,羊肉1.3kg,禽类8.9kg,水产品11.5kg,蛋类8.2kg,奶类11.7kg,干鲜瓜果类50.1kg,食糖1.3kg。与2007年消费结构相比,除了粮食有所下降外,其他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更加多样化。2007—2017年这十年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7.66个百分点和11.97个百分点。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人均能量、蛋白质、脂类得到显著提高,居民营养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营养与保健食品业实现了新发展,为市场供应向营养导向转型提供了新空间。“十二五”期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对GDP的贡献接近1%,且近二十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营养与保健食品的相关生产企业数量达5 000多家,市场影响力日渐增强,膳食纤维、肠道微生态以及儿童、老年人专用食品等如雨后春笋。正在迅速形成以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为枢纽,包括种植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在内的良性循环链式产业结构。当前,“营养大讲堂”、“大医生”等系列健康养生媒体栏目广受消费者关注,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成为这类节目的忠实粉丝,食物营养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微博,粉丝达到上亿甚至几亿。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保健品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稳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食物发展发生营养导向的快速转型是必然趋势,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1 新机遇之一: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前所未有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4%,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需求更广泛和多样化。201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9 500美元,可以预期,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2020年我国社会将跨越人均GDP一万美元大关,全面进入以营养健康为主要特征和发展目标的新阶段,未来20~30年将是我国食物营养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将为中国食物发展的营养转型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2 新机遇之二: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社会关注度前所未有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营养健康观念的提高,人们对食物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与“吃饱”“吃足”,而是更加关注“营养、优质、健康、安全”。媒体调查大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是最关注营养信息的人群,特别是四十至五十岁的人群。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的居民注重食物营养与健康。“养生”正在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所涉及的饮食、保健、养生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热播,相关书籍畅销,都是我国居民对营养健康认知的提高,对营养健康食物追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食物发展营养转型的强大内生动力。
《法制晚报》在刊发这条消息时,配了一幅漫画。画面中的两个人,正举着手机飞跑。其中一个一边跑一边说:“快点,还有5公里,走访还没有完成!”这真是可笑,在大街上跑步,就算是走访吗?而某些上边的考核者,看的只是行走的里程数字。至于你在哪里走,去干什么,全凭“指下生花”。
2.3 新机遇之三: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政策标准引领前所未有
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食物营养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纲领性文件,制定、修订了一揽子的技术标准。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三部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着力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促进营养均衡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健康制度等为重点,关注国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营养健康,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近年来,顺应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需求,《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学生餐营养指南》《辅食营养补充品》《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等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膳食指导相继发布,为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标准支撑。
2.4 新机遇之四: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网络实现途径前所未有
“互联网+”新模式等信息化便捷手段有力支持了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移动支付以及多产业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协同共享环境、农业、食品药品、医疗、教育、体育等信息数据资源,建设跨行业集成、跨地域共享、跨业务应用的基础数据平台和覆盖全国养生食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进而完善营养健康数据标准体系和电子认证服务体系,使得个性化的营养需求能够非常便捷地得到实现。营养作为健康的基石,是人口健康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能够使营养最大程度地融入每一个消费者单元的食物消费,未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部署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成为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领域,也为食物消费选择的营养需求提供了宏达的资源宝库和丰富的对接组合。
3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之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主要有三个不平衡和两个不协调:
3.1 三个不平衡
3.1.1食物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不平衡 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食物生产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不平衡日益凸显。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粮食内部结构极不平衡。小麦产略大于需,但优质小麦供给不足,进口压力持续增加;稻谷产大于需,但优质稻米还在进口;玉米产大于需,存在阶段性过剩;大豆需求量持续扩张,供需缺口持续加大;杂粮杂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质量好、有品牌、受青睐的产品没有形成有效供给。食物生产结构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将是我国食物营养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挑战。
3.1.2食物消费和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平衡 从食物消费提供的营养素与居民营养需要来看,我国能量供给总体过剩,但优质蛋白、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不足现象突出。谷物产能大于5.5亿吨,去除谷物1/4加工、损耗后,还有4.1亿吨,人均热量供给约3 108千卡,远大于人均需要能量2 200大卡至2 600大卡(实际谷物供能只需要60%左右)。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居民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供应充足,但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钙)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需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有90%以上的人群膳食钙摄入量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50%以上的人群锌摄入量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70%以上的人群没有达到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素摄入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沟壑还很明显。
3.1.3城镇与乡村之间营养状况发展不平衡 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因营养食物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难以满足健康需要,营养不良现象还比较普遍。而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引发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高发,各种慢性病人群已超过4亿。目前,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10.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9%,以“三高”为代表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在给城市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每年还增加数以千亿计的医疗费用,调整优化膳食结构以应对慢性病高发的任务十分艰巨。
3.2 两个不协调
3.2.1食物需求增长和生态环境制约不协调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的营养转型,社会对食物需求的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种类仍将持续丰富,农业生产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由于长期追求以产量为目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食物生产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逐步加剧。
3.2.2生产加工技术体系与营养健康导向不协调 面临着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加工和物流体系与主要追求色香味形,追求质量安全、追求营养健康的体系不协调。从初级农产品的主栽品种、主要生产模式、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烹饪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营养型技术工艺非常缺乏。营养型农产品品种、营养强化的种养技术、营养保持的加工与烹饪技术等,与相对于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更加旺盛、更加个性化、功能型的消费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
4 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未来展望与路径思考
推进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标准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加强营养知识普及和消费引导,加快食物生产、消费和营养的一体化,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最坚实的食物营养保障。
主要路径是“三个遵循”“两个坚持”“五个着力推进”。
4.1 三个遵循
4.1.1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循环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自然再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特征,发展农业首先要充分发挥好农业自然再生产的功能,即要更加充分发挥微生物、植物、动物有机循环的生态食物链功能。任何忽视自然再生产规律,过分依靠石化能源要素的投入的行为,不仅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再生产,更为可怕的是还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噬和严惩。为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创新农林牧渔结合发展模式,加速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同时,不仅把微生物当成一个重要的手段,更要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加以重视。
4.1.2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走营养健康农业之路必须加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使优质农产品转变为营养健康的加工产品,然后借助互联网、物流、冷链等手段变成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
4.1.3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农业增产是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决定了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确保生态安全已成为农产品供求调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营养健康的导向可以确保农业生产过程是绿色的、集约的,即用绿色的投入品、绿色的技术生产出健康营养的农产品,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因此,保障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安全是营养健康农业发展根本要求,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
4.2 两个坚持
4.2.1坚持“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 “大食物”,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挖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丰富的潜力,特别是潜力巨大的海洋食物和森林食物等,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放眼全球,建立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食物有效供给大格局。“大营养”,即强化食物营养功能的科学评估,把慢病引发因素与营养功能食物开发有效对接起来,树立细分人群健康需求、营养型食物生产、食物合理消费三位一体的大营养观。“大健康”,包括食物生产健康——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食物消费健康——反对浪费、倡导节约前提下的营养素合理摄入,居民身心健康——良好生态环境下的健康体魄、健康心态和科学生活方式。要以大食物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营养健康需求指导农业食物生产,把“营养提升”作为保障能力安全的重点,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主食产品结构,满足居民对优质化、多样化“大营养、大健康”食物的需求。
4.2.2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 顺应新时代的营养健康要求,食物安全理念要更加突出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的协调发展,食物生产的目标要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产量逐步向以营养为导向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食物发展的方式要由过去“生产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由“加工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加工什么”转变。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要求,立足构建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新型关系,“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更加关注“舌尖上的健康”。
4.3 五个着力推进
4.3.1着力推进营养导向型技术能力和营养标准的建设 要从品种入手,从食物全产业链审视营养转型的技术需求,在科技队伍建设、科研立项、成果培育与转化、产业示范等把营养导向贯穿始终,迅速形成应对营养转型需求的科技力量。特别是农畜产品的选育过程,要把感官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纳入育种目标,与产量性状、农艺性状、抗逆性性状等一起构成农业新品种审定推广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构建典型的农产品特质性营养素、功能活性物质等数据库,研究制定农产品营养标准通用技术准则与规范,推动政府部门制定农产品营养标准。这就是要用两手,一手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品种选育时,把营养质量作为重要的遗传栽培目标性状使产出的农产品有明确的营养指标,另一手是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引导,全面建立农产品营养标准,以有力推动我国农业和食物生产向营养导向转型。
4.3.2着力推进食物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 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为指导,大力宣传健康饮食理念,合理均衡的膳食摄入。要从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和妇女老人,转向全人群营养教育。学生是比较容易“习惯成自然”的群体,易产生“趋同效应”和“示范效应”,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推进营养科普的“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教育,影响和引导全社会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要通过多种渠道或平台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及传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居民真正意识到均衡膳食营养消费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居民健康、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协调发展。
4.3.3着力推进居民营养干预制度的有效落地 制定食物营养定期监测政策,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区域方面,贫困地区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应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重点人群方面,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孕产妇应提高营养均衡调配,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4.3.4着力推进食药同源产品开发 我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强调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这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养生理念,越来越成为当今城乡居民对营养健康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要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食药同源农产品原产地生产
优势;要加强研发,提高药食同源原料和加工品的附加值;要扶持产业发展,强化品牌意识,确保质量和市场竞争活力;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持食药同源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新需求。
4.3.5着力推进食物营养政策法规的健全实施 贯彻落实《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纲领性政策,进一步出台系列重大具体举措,有序推进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的创建和运行管理,顺应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的需求。要着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着手调研编制2021—2035年的国家食物营养发展纲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民营养条例》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出台《国民营养法》等相关专门法律法规,依法推进中国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研究制定特殊人群营养食品通则、餐饮食品营养标识等标准,统筹建立医疗体系与健康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建立适合于中国大众普通人群营养改善与个性化精准服务并举的食物营养与健康标准新体系等,从关注重点人群转向全人群的营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