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Ca2+水平的临床分析
2019-01-18杨玉萍
姜 维 杨玉萍
(溧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江苏 溧阳 213300)
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皮出现损害和修复、斑块产生及破裂在冠心病患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导致患者内皮下相关组织出现暴露以及有关组织因子产生,出现凝血的过程等[1]。本次实验样本资料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0例受检者,分析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Ca2+水平的检查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检查及研究对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0例受检者,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受检者纳入参照组(n=25),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存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纳入稳定型组(n=25),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纳入不稳定型组(n=25),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纳入急性心梗组(n=25)。参照组男:女是15:10,年龄从46岁至77岁,年龄均值(59.25±2.04)岁;稳定型组男:女是12:13,年龄从47岁至75岁,年龄均值(59.20±2.09)岁;不稳定型组男:女是14:11,年龄从49岁至74岁,年龄均值(59.28±2.06)岁;急性心梗组男:女是13:12,年龄从48岁至76岁,年龄均值(59.24±2.01)岁。4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显著差异性不具有。
1.2 方法 4组受检者都采血进行检查,其中受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采取全自动的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指标观察 计算和关注4组受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Ca2+水平检查结果。
2 结果
稳定型组、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参照组对比,t=2.4806、5.0767、5.0311,P=0.0167、0.0000、0.0000<0.05,出现统计学对比意义。稳定型组、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与参照组对比,t=0.5699、0.1084、0.1139,P=0.5714、0.9141、0.9097>0.05,未出现统计学对比意义。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凝血酶原时间与参照组对比,t=2.0306、2.4282,P=0.0478、0.0190<0.05,出现统计学对比意义,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凝血酶原时间与稳定型组对比,t=2.7950、3.1799,P=0.0074、0.0026<0.05,出现统计学对比意义。稳定型组、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血清Ca2+水平与参照组对比,t=1.3856、1.8569、1.5811,P=0.1719、0.0695、0.1240>0.05,未出现统计学对比意义。见表1
表1 4组受检者相关检查指标分析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一种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是因稳定性粥样斑块引发病变,由于患者心肌的耗氧量出现提升导致心肌缺血现象出现,引发心绞痛现象。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由于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引发病变,并出现继发性相关病理变化,在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凝血过程[2-3]。
纤维蛋白原于冠心病患者体内出现较大变化,对纤维斑块相关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和冠状动脉中炎性反应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对患者心血管相关病变程度的预测存在指导意义[4]。凝血酶原时间可对外源性相关凝血系统指标予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出现激活为发生凝血的一个途径,可促使将血液的凝固完成,而急性的冠脉合症相关斑块出现损害、破裂以及出现血栓,导致外源性凝血现象出现,而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能对血管内皮相关损害情况和斑块的不稳定性予以反映[5]。另外,Ca2+参与到凝血的过程中,而低水平的血清Ca2+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出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预测因子[6]。本文检查结果呈现,稳定型组、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参照组,不稳定型组、急性心梗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及稳定型组。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对冠心病患者的分型评估存在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