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胶囊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2019-01-18李靖玲
李靖玲
(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 心内科,江苏 徐州 221116)
心律失常是临床高发性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中对心律失常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该类药物短期疗效较佳,但长期用药,药物不良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利于老年患者治疗[1]。为探究治疗心律失常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次研究,对38例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75例心律失常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均确诊,使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3.5±5.0)岁,其中心房颤动8例、房性早搏11例、室性早搏1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8±5.1)岁,其中心房颤动9例、房性早搏9例、室性早搏20例。对比两组常规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本组75例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血管经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3254)治疗,用药方式:口服200mg/次,3次/d。
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治疗采用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103032)给予观察组38例患者,用药剂量:4粒/次,3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6月,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3.1 两组患者持续用药6月后,对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等指标情况;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2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根据《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评定标准:显效:用药后,患者阵发性房颤消失、早搏消失>90%;有效:患者用药后,阵发性房颤有效改善,早搏消失>50%;无效:经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阵发性房颤无明显变化,早搏消失<50%;甚至病情较治疗前恶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后心率及血压变化 研究统计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等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心率、血压比较
2.2 比较两组疗效 研究观察,持续用药6月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8%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3 并发症对比 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对照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24.32%高于观察组5.26%,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病症,主要由激动产生于窦房结外或窦房结激动异常,造成激动经异常通道传导或传导阻滞、缓慢等,诱发心脏节律异常或波动频率异常所致。近年来,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的升高,心律失常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多见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及室性早搏,不同患者病症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临床预后效果及病症相差较多,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心慌气短、胸闷不适症状,病情严重患者存在持续性室性或短阵性心动过速,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中治疗该病症主要以化学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药物较多,但不同药物用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药物副反应[2]。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该药物属于中药制剂,方剂构成主要包括:黄连、南五味子、龙骨、土鳖虫、甘松、酸枣仁(炒)、桑寄生、赤芍、山茱萸、丹参、人参、麦冬等,诸药合用具有静心安神、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等功效。经药理分析,方中五味子、麦冬、人参等药物具有对心肌细胞自律性具有降低作用,对自主神经功能及离子通道功能具有调节效果。甘松、丹参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促进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3]。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8%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P<0.05)提示,该中药制剂对治疗心率失常效果良好。而对照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24.32%高于观察组5.26%,(P<0.05)提示该药物副反应低,安全性高[4]。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良反应低、安全性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