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2019-01-18高樱冯玉周旭辉严超贵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轴位后处理B型

高樱,冯玉,周旭辉,严超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080

支气管、气管异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科急症,以面色苍白、吸气困难以及剧烈性咳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窒息,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2]。当前在诊断小儿气道异物时,有多种多样的检查方法,包括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以及X线等,但是不同方法的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该文选取2010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运用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小儿气道异物患儿65例为研究对象,年龄 10 个月~11 岁,平均(5.4±3.2)岁,47 例为男孩、18例为女孩,其34例为气管异物,31例为气道异物。入选标准[3]:①经支气管镜检查术确诊;②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咳嗽等症状,且有进食异物或坚硬食物病史;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4]:①家长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②临床资料不完善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病变者。

1.2 方法

1.2.1 X线片检查 即选择日立TU-41透视机对患儿进行胸透检查,并且运用国产PLX160A高频X光机进行摄片,常规设置参数,其中电压为42 kV,电流为100 mA,时间为0.2 s。

1.2.2 多层螺旋CT扫描 选择GE Prospeed FⅡ螺旋CT机,检查时,协助患儿保持仰卧位,由于一些患儿年龄较小,无法配合检查,应该及时行麻醉处理,即运用10%水合氯醛0.5 mL/kg对患儿进行灌肠。从患儿的口咽部开始扫描,直到膈顶,常规设置参数,其中电流为30 mA,电压为120 kV,螺距为0.75,层厚为3 mm,重建间隔为1.5 mm,FOV为(175±10)mm。完成扫描后,对容积数据进行CTVB和MPR处理,并且分别在不同斜面、矢状位、冠状位以及轴位,仔细查看各级支气管、气管以及肺叶全貌。

1.3 气管异物分型标准

根据并发症情况和异物位置进行分型:①Ⅰ型。ⅠA型,即异物位于颈段气管;ⅠB型。于胸段隆突上气管处发现异物;②Ⅱ型。ⅡA型,即主支气管处发现异物,但是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ⅡB型,即异物位于主支气管处,且出现相关并发症;ⅡC型,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或者肺气肿等;③Ⅲ型。ⅢA型,即支气管叶(段)处发现异物,包括又中间段支气管,但是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ⅢB型,出现轻微并发症;ⅢC型,出现肺不张、肺炎或者肺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对CT后处理图像情况和CT轴位间接与直接异物征象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比CT轴位+后处理、X线与支气管镜检查符合情况。

1.5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气管异物分型情况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该组的65例患儿中,20例为Ⅲ型 (8例ⅢC型、6例ⅢB型、6例ⅢA型)、35例为Ⅱ型(8例ⅡC型、21例ⅡB型、6例ⅡA型)、10例Ⅰ型(8例ⅠB型、2例ⅠA型)。

2.2 CT轴位分析

在CT检查中,可见2种征象:①直接征象,即气管内可见略高密度影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或小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中7例位于胸段隆突上气管处,占10.77%,27例位于左主气管处,占41.54%,20例位于右主支气管处,占30.77%,3例位于左下叶支气管处,占4.62%,1例位于左上叶支气管处,占1.54%,3例位于右下叶支气管处,占4.62%,4例位于右中间段支气管处,占6.15%;②间接征象。1例纵膈气肿(1.54%)、45例纵膈双边征 (69.23%)、13例肺不张 (20.00%)、12例支气管炎(18.46%)、15例肺炎(23.08%)、57例肺气肿(87.69%)。

2.3 诊断符合情况比较

与CT轴位和X线检查相比,CT轴位+后处理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诊断符合率对比[n(%)]

2.4 分析CT后处理图像

经MPR分析,65例均出现异常密度影,其中13例为极高密度影,占20.00%,40例为等密度影,占61.54%,12例为低密度影,占18.46%。同时,在CTVB图像中,可见4例支气管或气管正常,占6.15%,36例支气管或气管出现不完全阻塞,占55.38%,25例支气管或气管出现完全阻塞,占38.46%。

3 讨论

气管异物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6岁以下儿童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并且患儿的临床表现随着异物的停留时间和大小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果异物较大,容易出现呼吸道急性梗阻,危害患儿健康;如果异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出现局部炎症;如果异物频繁在气管内活动,则容易损伤黏膜,诱发充血水肿[5]。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尤其是多层螺旋CT扫描,其分辨率较高,对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6-8]。通常情况下,CT扫描图像后处理包括CTVB和MPR技术,计算机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形成多平面图像,从而全面显示检查结果[9-10]。该次研究发现,在CTVB、MPR以及CT轴位上,Ⅰ型气道异物患儿的征象比较典型,并且在对气道异物进行诊断时,肺气肿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像学征象,在该次研究中,21例为ⅡB型,占60.00%,占有较高的比例。在CT图像上,异物阻塞表现为圆点状扩张,但是MPR表现为柱状扩张,可以作为诊断支气管阻塞的一个典型标志[11]。此外,Ⅰ型、Ⅱ型以及Ⅲ型异物的CT轴位+后处理、CT轴位以及X线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100.00%(5/5)、97.78%(44/45)、93.33%(14/15);100.00%(5/5)、93.33% (42/45)、73.33%(11/15);20.00% (1/5)、64.44%(29/45)、46.67%(7/15), 与 CT 轴位和 X 线检查相比,CT轴位+后处理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这与杨丽等[12]学子着在相关研究中得出,CT轴位+后处理在Ⅰ型、Ⅱ型以及Ⅲ型异物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99%、96.54%以及94.30%,明显优于单一诊断手法,与该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Ⅱ、Ⅲ型气道异物发病后,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等,在CT检查中,因为缺乏气道阻塞肺气肿和异物结节的典型表现,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但是及时行CTVB和MPR处理,可以发现支气管腔表现为略高密度影,从而减少漏诊。

综上所述,在小儿气道异物的临床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轴位后处理B型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DS6-K5B型计算机联锁故障分析与处理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潜伏》等48则